时间: 2022-07-04 02:00: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三个人中韩信最强,其次就是白起,最后才是吴起。
为什么说吴起最弱呢?
因为吴起是战国人,战国有四大名将,这四大名将可以说是那时候最为杰出的将领,他们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而且白起还是四大名将中,最为强悍的一个。
同样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吴起,他连四大名将都不是,当然比不上白起了。尽管他有兵书留世,也是一个常胜将军,但是,比起战功卓越的白起和韩信来,他还是差的远的。
白起可能是古代将军中杀人最多的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国时期,因为打仗死在战场上的将领,有一百九十多万人,而被白起一个人杀的就有一百一十万。
因此白起也得了一个“人屠”的称号。
很显然白起绝对是那个时候,最为骁勇善战的一个将士。
但是,白起和韩信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的。
毕竟中国历史上的“兵仙”只有一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韩信为什么能比白起厉害呢?
因为韩信打仗十分的灵活,更重要的是他什么仗都能打,尤其是擅长打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说,他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正是这一战,让韩信帮助刘邦杀出了汉中,占据了关中。
他打的背水之战,用三万士兵,打败了赵国二十万精锐部队。奠定了韩信名将的地位,让他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和项羽相匹敌的将军。
潍水之战韩信打败了龙且,为刘邦战胜项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韩信带领刘邦和项羽打了垓下之战,并且战胜了项羽,帮助了刘邦夺得了天下。
通过韩信的这些战役,我们可以看出。
韩信既可以打以少打多,也可以打以多打少的战役。他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用兵如神。战必胜攻必克的。
在这方面白起和韩信相比就差远了。
白起的话,只打有把握的仗,一场战役,只要白起觉得能打赢,他就去。但是,若是打不赢,即使杀了他,他也不去冒险。
白起最终的悲惨命运也是这样造成的。
本来秦昭襄王是想让他把秦国给灭了的。但是,他觉得那时候灭秦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时机,赵国已经叫来了援军。
这时候要想战胜赵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拒不前去,正是因为如此,他触怒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把他给处死了的。
所以说三个人之中,韩信是最为厉害的一个,白起只能屈居老二,吴起也只能排行老三了,尽管他们都是那个时候,最为杰出的人。
但是,通过他们的战役,还是能给他们排出一个一二三来的。
通过后人给他们的称号,也可以看出韩信最强,韩信的外号叫兵仙,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白起的外号就是人屠,听起来他就是为杀人而生的。所以,相对比这两个人来,吴起还是相对比较弱的。
三人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最厉害,白起次之,韩信垫低。
为什么是吴起最厉害?
因为吴起先后投奔三个不同的国家,无论他在哪一个国家,吴起都能打胜仗,这个情况就说明了吴起的才能不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受自己效力国家的强弱影响。
吴起最早效力的是鲁国,鲁国比齐国弱,但是,吴起到鲁国担任将军后,就能打败强大的齐国,吴起投靠魏国后,帮魏国训练出五万魏武座,这个时候虽然是魏国的国力强于秦国,但是吴起仅仅依靠5万没打过仗的魏武卒加五百辆战车和三千骑兵,就大败50万秦军,以弱胜强,这就显示了吴起的才能。
吴起最后投靠楚国,还为楚国变法,短短几年,楚国很快强大起来,楚军南征北战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楚军打败了强大的魏军,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魏国可是战国头号强国,但照样败于楚、赵两国之手,这其中就有吴起的作用。
吴起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即懂军事,又懂政治,关于吴起的军事思想都被记载在《吴子兵法》中,这本书与《孙子兵法》齐名,吴起的才能就是你把他放在任何地方,给他什么任何条件,他都能成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再来看白起,为什么白起要比韩信强?
韩信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但白起没有,白起就是从普通士兵一步一步用军功换取来的地位,秦国那个时候是军功爵位制,底层士卒想要升为贵族,唯有立下军功,白起在秦国立下了数不清的军功,他的官职爵位是大良造,是秦国十七级爵位中的最高级爵位。
白起靠的就是战功,没有别的,白起的军事能力全部都是实战经验,而且非常有效,从白起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擅长的就是打运动歼灭战,这种军事思想几千年后还有人在用,白起在秦国率军作战几乎全胜,而且好多次就是以少胜多。
另外,白起是除伍子胥之外,攻破楚国都城的第二人,楚国可是战国第二强的国家,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而且还是孤军深入,白起最著名的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运动歼灭战,一点歼灭赵国40万人,如此级别的战争规模在战国还是首次。
指挥这么多数量的军队本身就是一种战争艺术,韩信说刘邦只能指挥10万人,但是白起在长平之战指挥的军队数量至少也有50万以上,并创造了战争史上数量最多的歼灭战纪录,在冷兵器时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白起排在吴起之后位居第二。
最后说韩信,韩信在历史上是国士无双的兵仙,这与他所在时代有很大的关系,那是秦末的乱世,韩信一生只打了四年的楚汉战争,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打过仗,吴起和白起都是打了几十年的仗,再一个韩信遇到的对手都比较弱。
代相夏说、魏王豹、陈馀、齐王田横、龙且这些对手相当来说比较弱,只有一个龙且强一点,但是缺少谋略,韩信打败项羽的那一战,换了谁都能赢,那已经是整个天下把项羽给包围了,在政治上项羽完全孤立了,而且刘邦与韩信率领70万人打项羽的10万人还不到,还是在项羽手下缺衣少粮的状态下,项羽焉能不败?
韩信尽量也很有军事才能,但是韩信一生用兵的时间实在太短了,难以准确地判断韩信,像背水一战这样的谋略,只有对手相当愚蠢才能使用的,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只有韩信玩背水一战赢了,所以,韩信相对于吴起和白起来说,还是弱了一些。
三人都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从大头兵起家而汲汲于功名,最终都因功高遭嫉而被废杀,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他们谋国持重,略不世出。千载以降,他们的故事早已口口相传,成为中国兵学的典范。
若以三人相比,吴起和白起虽然都是在战国时的诸国兼并争霸的惨烈战争渡过戎马岁月,韩信却因纵横四海,以一人而决天下归属,当之无愧列为第一。
吴起:风云际会浅水游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鲁时,击败齐国;在魏国时,攻占秦国千里河西之地,秦国被压在华山以西50余年,仰魏国鼻息,世人皆道秦之亡国不远矣;在楚时,改革政治及军制,六年间,楚国大治,国富兵强,一扫百年国耻(吴国攻破楚都郢),兵临黄河,击魏救赵和齐,使楚国再次崛起成为战国大国。他在临死时,尚不忘设下计谋,使得参与谋杀他的70多家贵族遭到楚王清算。
死人也可以杀人,始自吴起。可见,吴起不仅军事优秀,权谋也很出色。他作为的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在楚国施展了治国理政的才能,只是他行事偏执,早年的击杀乡人、杀妻求将、不吊母丧,让他备受时人指摘,然而只要给吴起一个机会,他便会“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
吴起的作战思想,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军事策略,为此他针对六国不同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因此吴起可谓是兵家较早的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军事家,开一代之宗,后世称兵家,以“孙吴”并称之。
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白氏乃是秦人老氏族,然而到白起时,已经沦为平民阶级。秦昭王时,秦国国力经过秦孝公、秦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秦王对法家军国改革的坚持,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和国民凝聚力。秦国国君雄心勃勃,意欲东出以图天下,以军功爵赏天下勇士,白起趁势脱颖而出。
白起首开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大规模歼灭战的先河,他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在吴起的战争艺术上有所继承与发展。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白起崛起于行伍,熟练使用各种诈术及计谋,未尝一败,但其执着于歼灭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动摇了秦国的根基。
黄道周评价白起:秦将白起,战功济济,拔城如山,杀人如水,至于长平,残犹莫比,四十万人,一夕坑尽,应侯受知,武安失意,及败请之,坚卧不起,士卒先迁,杜邮受死,虽君寡恩,实天报理。
韩信:国士无双,略不世出韩信是兵家“谋战派”的代表人物,不知师承何人,但其在短短数年之间,兵行险招如履平地,屡屡化险为夷,用兵如神者莫过于此。
韩信年少出道,25岁登坛拜将以来,九战皆胜,九胜皆奇,堪为后世教科书级别的战例。
其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关中。水淹废丘平灭章邯;
其二,彭城之败后收集溃兵西归,在京索之战击败楚军,于乱军中稳定局势,堪称中流砥柱。
其三,临晋设疑,阳夏偷渡,击败魏国俘虏魏王;
其四,灭代,擒夏说;
其五,背水之战,以三万乌合之众消灭赵国二十万精兵(每读至此,都大为感叹,莫不是穿越来的?背水一战,拔旗以寒赵人之心,根本没有案例可循,怎么想出来的???);
其六,迫燕称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七,灭齐。以五万之众,消灭项羽手下第一猛将龙且二十万精兵,杀掉龙且,征服齐国;
其八,扫荡楚地,使项羽大坏,不能支;
其九,“十面埋伏”逼杀霸王项羽。
项羽何人也?千古一霸王。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霸王一词为项羽专有,“勇战派”代表人物。刘邦高筑墙,避而不战,项羽强行攻击,横挑鹿寨,其王霸之气,让汉军众多将军为之气夺。樊哙以勇猛著称,在项羽手里也走不了几个回合,更不用说其他汉将。
然而项羽败走垓下,汉王聚50万大军围之,韩信实掌兵权。项羽做困兽斗,十万楚军将士,都是百战余生,战斗力非比寻常。韩信没有硬拼,而是围三缺一,犹如棉花一样粘着楚军,使其并力不足以死战,奔走不足以逃生。最终经过三次包围歼灭战,斩杀楚军八万,项羽势力最终败亡。
同样是围歼战,白起硬拼赵军围困部队,使得赵军被坑杀40多万,而秦军伤亡半之,也有30多万伤亡。秦军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之所以失利,也与此次战损过多有关。
韩信一战而天下定,白起一战而丈夫怒,其高下立见。
在历史上,吴起作为一代之宗,开兵家职业军队之先河,自有重要的分量。白起战略战术非常出色,然而嗜杀少文,堪堪为一代名将。韩信功高,集兵家之大成,用兵有如神助,“兵仙”之谓,得起所哉!
中国历史上战事多发,国难思良将,因此历朝历代都建有武成王庙,祭祀古代名将。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当时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此时白起、吴起、韩信皆入武庙十哲。
宋徽宗宣和五年,调整了武庙的祭祀名单,共有历代名将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虽无十哲之名,仍有其实。名单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张良,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此时,吴起、白起已经没有配享殿上,而是分列左右庑廊领衔历代武将六十二人。
韩信以少年建功,其功业历千年而仍不朽,名列三人中第一,得其所哉!年届三十庸碌无为之众人,望之,勉之!
吴起,白起,韩信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军事将领,如果是他们三人进行比较到底谁的军事才能更厉害呢?
在这里认为三人的军事才能排名应该正好是按其所在事件排名的,越晚的军事才能越强,排名应该是吴起次于白起,白起次于韩信。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将领,其与兵圣孙武并称,被称为孙吴。吴起在魏国的时候,一手打造出了被称为中国最早特种兵的魏武卒,并借此重挫秦国的军队,夺取了河西之地,使得秦国不敢东向。
白起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征战百战百胜,有人屠之称,被他打败并先后屠灭的敌国军队,有人统计加起来超过了六国一个国家的人口。其中白起最为著名也是最为让人熟知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指挥秦国军队的白起,完成了对于赵国军队的全歼,并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真正全歼打得敌人全军覆没的战例之一。
韩信是汉初的著名将领,汉初三杰之一,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说,在秦末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韩信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留下了诸多的传奇的故事与传说。
这三人不属于同一时代,其军事才能如何评价呢。吴起是战国初期,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魏武卒,白起在战国末期,率领的骁勇善战的秦军,和吴起打造魏武卒不同,白起率领的秦军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当然这也与秦军普遍都能征善战而著称有关。至于韩信,则惯于带领一些并不算精锐的军队,以弱胜强,有背水立阵这样的战例。
所以这么一比较三人手中的军队,应该是韩信强于白起,白起强于吴起。当然还有一个就是历史时间的关系,吴起的时间最早,那代表什么,代表他的战例与著作都可以被后世的白起与韩信学习,而他却无法吸取二者的经验与得失。同理白起的战例韩信也可以研究,但白起无法研究韩信的。
所以韩信应该是最强的,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从后人对三人的评价来看,兵圣孙武、杀神白起、兵仙韩信,他们三人都是中国史上顶尖的军事将领。三个如果说谁厉害,真不好说。
孙武的兵书讲的就是怎么打仗,取胜最关键。是战略家,也讲了规则但是规则时时刻刻都在变。这种问题用书真的写不完。但是如果和后两位比较起来,真的不好说,个人观点可能后者更强。
孙武军事理论成熟,为世人留下兵法十三篇,对后世影响深远,应该排第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善于奇谋,为后人留下不少的经典战例,应该排名第二;白起善于歼灭战,为大秦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缺少兵法战例,屈居第三!
孙武为吴将时,率领五万吴军,深入楚国腹地,五战五捷,大败20万楚军,攻陷楚国堰都。后归隐山林,写下《孙子兵法》,其兵法精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要领,排名第一应该没有争议。
韩信和白起,两人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那谁应该排第二,得拿出数据来证明:
白起:士兵做起,成名于伊阙之战,以万大败20万韩魏联军。功成于长平之战,大败40万赵军,坑杀四十万降卒。
韩信:直接登坛拜将,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第一战就逼死名将章邯,为刘邦还定三秦。顶峰于垓下之战,50万临时联军军对阵项羽10精锐,而后四面楚歌吹散江东十万子弟。为后世留下不少经典战例。
所以九品认为,韩信排在第二,白起第三,剩下孙武自然是第一了。
我认为可能韩信厉害一些。俩人非常相似,处理问题基本上相差不大。白起拿下楚国古都就是水攻,韩信拿下章邯和龙且也是水攻。白起善于多线作战几乎是降维打击,就是我同时处理多线(就像星际争霸多线操作)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
韩信更加了不起背水一战就是典型例子,也是多线做战,我觉得俩人都是对现实条件把握简直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后世多少人想模仿,就像做题一样,有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人一辈子都不会。天赋太重要了!
三国时期并非没有外敌来袭,只是中原的三大政权有共同抵御外侮的决心,而且北方匈奴在大汉长年累月的打压之下,势力零散,中原外围势力没有中原强大。
外族势力低弱,三国对外态度一致自古以来,外族入侵是所有帝王心中的一根刺,是对统治者权威的一个挑衅。汉武帝上位之后,长达数十年的对抗匈奴之战,能匈奴沉重的打击,主力军几乎被消灭,让匈奴不得不向大汉臣服。东汉末年,中原诸侯逐鹿,中原内部战乱不平,很多外族势力也是蠢蠢欲动,可当时中原外围,外族的势力零散,各自为政,没有聚集在一块,战斗力低下,而当时的中原三大政权,曹魏、蜀汉、东吴,虽然内乱但在对抗外族入侵的态度上却出乎意外的一致,决不容许外族人来割分中原。三国时期,中原周边的外族势力分别有,匈奴、乌桓、鲜卑族在北方曹魏边防上,西有羌族南蛮则由蜀汉的刘备防守,山越自有东吴的孙权防备。
各大政权对于外族的抗战彼时的三国,只要有一方在对抗外族,其他两方必将歇旗待整,让对方可以无后顾之忧,专心对战外敌。曹操攻打乌桓的一战,乌桓在北方防线上,乘着中原内乱,不时骚扰边境,曹操可以说是倾尽全国之力,这一战,曹操俘虏了尽20万人口,成功镇慑住北方其他弱小势力,曹魏防线最长,曹操手下将士最多,自此北方防线再无大战。蜀汉有诸葛亮坐镇,七擒七纵孟获,让南蛮心服口服,刘备再施以安抚政策,成功与蛮人达成合作关系。山越也就是百越民族,多以农耕为主,孙权虽然兵力有限,但是对上山越可算先进很多,他的办法简单粗暴,不服就打,打到服为主。
三国的时候,虽然中原地区战火纷纷,但幸得魏、蜀、吴三国都以大局为重,一致对外,让那些势弱的外族没有机会入侵中原,平定外防之后才内乱,曹操、刘备和孙权,不得不说为三国的枭雄!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引发的一系列诸侯讨伐战,紧接着就是各路诸侯纷纷割据混战,初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可以说汉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纷争不断的乱世,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首先:各诸侯虽然互相争斗,但是对待外族态度始终如一的强硬
中原怎么打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外族想要入侵,门都没有。虽然没有签订什么协议,但是各地诸侯都默契的统一战线。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蜀、魏、吴巴不得外族过来入侵。当时长期战乱,兵源损失非常严重,为了补充兵源,蜀国把人家孟获都给打得没有脾气,最后乖乖来投降。
外族实力尚且不足。
汉末三国混战时期,外族的实力尚且不。在汉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汉王朝严重打击,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族,基本是内部分裂,混乱不堪,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武器方面,外族缺乏重要的铁材,导致武器设备都很落后。
三国实力强大,外族看不到希望
三国国家的智囊团人才不少,兴建水利,屯田储粮做起来他们一点都不生疏。更主要的是三个政权的军队都是在战乱中实战过来的,并不是只会吃粮的大头兵。吴国也有周瑜、吕蒙、陆逊等人的压阵。这些武将无不是在战场建立战功才人所熟知的,这样豪华的阵容可是甩了外族几条街。
曹操在一统北伐之后,就大力发展经济,对内屯田,重视农业。曹魏的实力可以达到了巅峰。曾多次派名将,镇守北疆,征代郡乌桓,阻挡了胡人的南下和骚扰。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发起的反抗晋王朝的战争,最终还是被晋将马隆所败。基本在整个乱世,外族的侵扰,实在无胜算。
蜀汉的前两位掌权者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在世时,主要是他四处带兵打仗,诸葛亮为他镇守后方和治理国家。
刘备四处征伐时,他最欣赏的大将是关羽、张飞,以及魏延,但这3人,都不是诸葛亮欣赏的大将。关羽和张飞,在蜀汉的地位很高,可以和诸葛亮平起平坐,诸葛亮有时候命令不动他们。同时,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关羽孤傲自大,瞧不起士大夫阶层,导致他和同僚关系不好,张飞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下属,导致他和部将关系不好,所以他们都不是诸葛亮欣赏的大将。
魏延是刘备手下智勇双全、攻防兼备的一员大将,是刘备手下为数不多的,可以独自统兵作战的大将,但于魏延性格太强势,孤傲自大,以及在战略战术、行军打仗等方面,都和诸葛亮有很大差别,所以诸葛亮执掌蜀军期间,多有压制魏延。同样,魏延也不是诸葛亮欣赏的大将。
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是这4人。
一是陈到。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人。刘备手下最精锐的白毦兵,就由陈到统领。陈到以忠勇著称,他在蜀汉的地位,也仅次于赵云。陈到是刘备做豫州牧期间,投奔他的一员大将,刘备很信任陈到,诸葛亮时期,他依然很信任陈到。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将江东交给了李岩,而将另一个战略要地永安城交给了陈到,可见诸葛亮对陈到的信任和器重。
二是向宠。向宠在蜀汉的名气不大,但能力很出众,诸葛亮在给刘禅的上书中,多次夸赞向宠。向宠起初只是刘备帐下的一个牙门将,属于小角色,但是夷陵之战时,刘备因为疏忽大意,过于轻敌,导致他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给了东吴。夷陵惨败后,蜀汉兵败如山倒,十分狼狈,但向宠的表现却可圈可点,他率领的军队完好无损,全身而退。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让向宠获得了诸葛亮的青睐,他多次给刘禅上表称赞向宠,为此刘禅还提拔向宠负责宫廷宿卫军。
三是王平。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他原本是曹操的部将,在汉中之战时,王平选择投降了刘备。但由于王平是曹魏降将,投降刘备的时间较短,也没有建立多少功勋,所以在蜀汉的地位不高,大多时候是做其他将领的副将,并没有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
但是给有能力的人只要一次机会,他就能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派了马谡去守街亭,而让王平做副将帮助他,但是马谡书本知识丰富,实战经验欠缺,错误的选择了在山上扎营,面对王平的劝说他不听,王平只能带少部分人延道扎营,但随后,曹魏的张郃大军到来后,将马谡围困在了山上,并切断了他的水淹,蜀军大乱,战力大减。王平带着千余人,通过鸣鼓自持,让张郃以为有伏兵,才不敢追击,这让蜀军能顺利逃脱,但是丢了街亭。
此战让诸葛亮发掘到了王平的才能,所以开始提拔和重用王平,诸葛亮拜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王平镇守汉中期间,还击退了曹魏的10大军,确保了汉中不丢。
四是姜维。姜维是诸葛亮最欣赏的大将,他原本是曹魏将领,诸葛亮将其招降后,不但对他委以重任,还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诸葛亮死后,由于姜维根基浅,所以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但这之后,姜维成长很快,并在蒋琬、费祎去世后,成了蜀军的新一任掌舵者。
姜维做了大将军后,也秉承住惯了意愿,开始了北伐,但可惜蜀汉实力太弱,而对手曹魏实力强大,还人才辈出,最终姜维输给了曹魏。
三国时期的吕蒙,是大头兵出身,由于作战勇猛,被东吴托孤重臣张昭发掘出来了,故而官职升的比较快。但同时,没文化,不识字的短板,也限制住了他。
赤壁之战后的一天,孙权对吕蒙说:“小吕子,你虽业务很精通,可也不要忘记学习哦。”吕蒙说:“我太忙,顾不上!”孙权语重心长地说:“你再忙,能有我忙吗?我都天天挤出时间来学习呢,你怎么就不行?”
孙权这一句话,立刻让吕蒙开了窍,不到2年时间,当鲁肃经过吕蒙驻地时,跟他见了一面。结果吕蒙对当时的三国局势,分析的是丝丝入扣,见解深刻。惊得鲁肃直呼不可能。吕蒙却坦然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随后便登堂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后,跟吕蒙结为好哥们!
这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事,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的出处。长久以来一直被当成劝学的典范教材。但问题是,真就这么简单吗?其实,这堪称是三国时最烧脑的成语,所透露出的绝非仅有“劝学”这一个信息。
一、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在吕蒙才15岁左右时,就偷偷的跟着姐夫邓当,去剿灭山贼。被邓当发现,然后告知了吕蒙的母亲,让她劝说吕蒙,别再这样玩命了。哪知,当吕蒙听闻母亲的劝说后,顿时说道:“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即,贫穷的生活和如今这低贱的社会地位,我实在受够了。若想摆脱现在这种窘迫,我就必须冒险“不探虎穴,安得虎子”?老妈,你就别劝我了!
这便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一个出处,另一个出处是《班超传》!之所以先谈15岁的吕蒙,为了摆脱窘迫,而发出这句慷慨名言,就是为了说明,为何吕蒙能不到2年时间,就从所谓的“不读书”突然变成了“儒将”。因为这转变太惊人了。
所以这就是“立志”的效用,吕蒙15岁时就立了志。故而不谈立志,空谈发奋读书学习,实属空中楼阁。
二、孙权亲自谈话,所带给吕蒙的信息
吕蒙是被托孤重臣张昭发掘出来的,且都知张昭在赤壁之战前,曾主张投降。所以当孙权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必然要打压张昭这样的托孤老资格。故而这才出现了孙权在一次酒宴上,公开表达对张昭的失望,而史书上也记载了“赤壁之战后,张昭失势”。
那么孙权是何时,找吕蒙谈话的?是在赤壁之战后,显然此刻的吕蒙,是属于张昭势力中的将领的。所以孙权这才亲自试探吕蒙,却开头就说“一定要加强学习哦。”
吕蒙立刻读懂了其中的信息,却非常糊涂地表示 “军中多务”。潜台词就是,不是我不想学习,而是我学啥,学出来会怎样?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吕蒙的糊涂就是给孙权传到出一个信息:我跟着谁混?
孙权立刻就用自己的例子告知吕蒙——你看我!须知,当一个老大拿自己为例,要求你上进时,但凡稍微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是要栽培你了。所以,由此吕蒙这才突然开挂!
是不是觉得反常?没错!因为站在孙权角度上来言,吕蒙是他要从张昭手中挖走的人才。由此可见,在赤壁之战前,孙权的地位是何其艰难,毕竟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而站在吕蒙角度上来言,这其实就是一个选择,是继续跟着失势的张昭,还是立刻投入到孙权帐下。即,你现在如何站队!吕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孙权,且不到2年时间,就学成了!这里面除了立志作用,老大的暗示激励作用外,吕蒙是不是开挂了?
吕蒙根本没开挂!因为谁能相信,一个15岁时就说出了“不探虎穴,安得虎子”的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大老粗?吕蒙一直在装傻而已——赤壁之战前,张昭的得势,他知道,赤壁之战后,张昭的失势,他也知道! 他只差一个机会!
须知,无论哪个集团内部,无时无刻不都在上演着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若一旦发生不可逆的势力变动,且得势方的老大,突然找你谈话时,其实就意味着,论到你表态的时候了!此刻,非彼即此,是没法骑墙的!
三、鲁肃的确认
鲁肃于孙权来言,在赤壁之战前后,几乎是唯一可依靠和信赖的人。这点恐怕没人反驳。所以当不到2年的时间,鲁肃突然出现在吕蒙面前时,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这就是最终考核!
所以吕蒙率先询问鲁肃:“如今咱跟关羽挨得太近,而那关羽是熊虎大将,都督啊,你该怎么办?”是不是又反常?一个下级突然逼问直接领导的方针大略,是不是不懂事?
但结果却是,吕蒙跟鲁肃一番交谈完毕后大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等于结为异性兄弟一般了。为何鲁肃去看望吕蒙?为何吕蒙不懂事的逼问上级领导?如今还用解释吗?从孙权劝学开始,到鲁肃最终确认,这就是一套完整的人事任命前的操作。
吕蒙是不是大老粗,不是问题。如前面所说,他15岁就能说出“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你相信他是不识字,不读书的大老粗?
所以孙权真正劝学吕蒙的目的,其实就是一个人才启用过程!而这套流程,千百年来一直都在沿用着,故而才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是三国时最烧脑的一位成语,不能只看表面,更要读懂背后的密码……
在三国历史中各大势力割据,每个君主都希望招揽到优秀的人才,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势力与封地。在新势力逐渐发展壮大的时候,亦有很多人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或被杀或被贬,总之最后的下场凄惨无比。所以,如果想要保全自身,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明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阵营的实力。那么,如果让你选择的话,哪位才是最值得投奔的明主呢?
孙权手下士族势力盘踞
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背景,最好不要选择孙权,普通人到了他那里是没有话语权的,更别提得到重用了。虽说孙权是东吴的君主,但大部分实力都得依靠当地士族的力量,很多出身平凡的人才几乎没有晋升上位的可能性,甚至一开始就会被淘汰。
即便你拥有5000名特种兵,也很难动摇那些百年士族的根基,反而还会被他们给吞并消灭,这就是“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当然,如果你不但有实力还有好的出身,则可以考虑孙权这边,估计能得到一个小官职,至于荣享高位是绝对不可能的。
曹操爱才更爱猜忌
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君主,而且实力雄厚赏罚分明,如果投靠他的话至少能得到重用。5000名特种兵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曹操实力雄厚有消化吸收的能力,更有爱才护才的魄力,所以选择他还是挺不错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有举兵出师的正当名义,跟着他才能名正言顺的夺取天下。
当然,曹操手里也是能人辈出的,跟着他就是投资大回报小但非常稳定,就看你的魄力与野心有多大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曹操这个人虽然偏爱有实力的武将,却善猜疑,最好是让他来主动招揽你,而不是前去投奔,否则很可能会怀疑你的用意。
投奔刘备回报率高
如果你除了5000名特种兵以外没有别的本事,或者出身特别低的话,刘备就是最好的选择,比如说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刘备的实力不算特别强封地也不多,但发展前途非常好,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创业型公司,一旦你带领部下前去投奔,最不济也是元老级别的待遇。除了回报高以外,刘备这个人向来宽以待人赏罚分明,只要能跟着他闯过最辛苦的那段时期,他一定会铭记你的功劳并给予相应封赏。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