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大同是历史名城,如今为什么这么低调的存在

时间: 2022-07-02 10:01: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大同是历史名城,如今为什么这么低调的存在

大同古城为什么被点名批评,古城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如今,似乎只要是古城,都会自带争议体质。从凤凰古城到丽江古城,再到洛阳古城等等,挨个被狙。2021年以来,文物局等官方对于大同古城的批评与质疑就没有断过,并称“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指出大同古城的问题是:“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2008年,大同为了开发旅游,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由于施工范围广,难度大,前后持续了很长时间。在19年被公开批评警告后,拆建中的大同古城来了个急刹车,城内各处重建项目停工整顿。相关部门给大同古城三年的整改期,相当于三年的黄牌警告,整改不力就得面临摘帽,即取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确实,近年来,国家对于“拆真建假”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但是,大同古城的修复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两难的境地,我们还得从古城的过去说起。

历史上大同一直是代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现存的大同古城基本格局是在明代奠定的,大同3.2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在古代已然是一座大城。古城的格局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城池,城内是七纵七横棋盘式的格局,街巷分割的每个街区都是方方正正的。



后来由于战争的破坏,日晒雨淋的侵蚀与风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大潮,一些古旧建筑被拆除、或被改建,大同古城早已不复当年明朝第一大将徐达在此征战的景象。到新世纪时,古城存留下的古建,大多是上下华严寺、九龙壁、关公庙、善化寺、鼓楼等公共性建筑;几条有代表性的街道两旁的商铺也在不同时代陆续改建,早非原来的面貌。也就是说,大同古城复建的基础,是非常糟糕的。


对于古城、古建筑修复来说,当然要站在文物保护的专业角度。尽量使得文物及其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不要有变动,是最理想的。

但是,我们常说的古建筑修复里的“修旧如旧”,是不适用于当时整个大同古城的。比如说只剩夯土的古城墙,就是两三米高的土垛子,而且是断断续续,部分地段还有倒塌的危险。如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可能它还是一个土垛子,游客对它的兴趣几乎为零。如果只是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很可能结局与之前西安倒塌的秦王宫墙一样,造成危险。所以,大同选择的是彻底重修,用砖墙将原来的土垛子包进去。


另外,对一两处被毁坏的古迹进行“修旧如旧”是可行的,而对大同整座城池,如何修旧如旧?历史的长河是流动的,一个城池的建筑也是变迁的,以哪一个时代的历史横切面为标准来“修旧如旧”呢?好在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大同古城墙被毁之前,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纸和照片。大同的复原计划,最主要的依据,便是梁思成留下的资料。


经过评估,大同选择了比较大胆的方案:居民迁出,整体改造成复古建筑群。与城墙同时开始的,还有古城内的华严寺、善化寺、代王府等多个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这些修复工程中,也不乏复建的精品,比如乾楼。据说是大同复建古建难度最复杂的纯木构建筑,且还用了十字歇山加攒尖这种古画里多见的复杂的建筑形式,建筑样式也遵循明代楼阁的样式,至少说明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仍在存续。



而这些复原建筑的拔地而起,也引来了不少专家的争议,认为拆真建假不利于古城的保护。古城修复工程,有权威的批评,也有百姓的美誉;有专家的质疑,也有游客的赞叹。其实,无论使用哪种方案修复古建筑,还得看古建筑本身的情况,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对生活在当地的百姓而言,文物保护也罢,城市建设也罢,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否得到了改善,“获得感”是增还是减。


在古城墙合拢的第二年2007年,大同古城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累计483.13亿元,同比增长33.02%。个人认为只要不盲目拆旧建新,地名文脉得以存续,复建也是一种重生;保证复建水平精益求精,100年后它们也会是古建筑中的精品。至于整个古城复建工程是好是坏,是重建了古城的风采,还是破坏了文物本身的价值?还需接受时间的检验。

第一,古城每天人流量巨大,导致会遗留下很多垃圾,而这时候没有及时清扫,导致环境污染。第二,古城的消防系统没有做到位,古城大多数建筑是木头做的,有发生火灾的隐患
大同古城之所以被批评,是因为大同古城内的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内被大量拆掉,而且他们将真正的古迹拆掉,还建了些假的文物古迹。古城管理中比较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古城为了城市的建设而将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拆卸掉,并且还在现代建立一些假的建筑上去。
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过去的古建筑进行了拆除,对古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变,这是对于古城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大同古城为什么被称为最尴尬的古城?门票多少钱?

人们在旅游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则是一些知名景点,毕竟去过的人多证明好玩。相对这些地方的门票,经常出去游玩的朋友可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多数景点需要买票,才能够进去游玩。而且,景点不同,价格也会不一样,几乎每个景点都有自己不同的价格了。有的一些景点,游客只需要花上几块钱就能够进去欣赏。但是,有的一些景点,甚至要消费100多元,甚至更贵才能够进去。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处比较尴尬的景点了。

在当初,它设置30元门票的时候,根本没人进去,但是没想到的是,在免了门票之后,景点却经常爆满的。所以说,这个古城还是挺聪明地,通过免门票来促进游客来玩。

该景点就是大同古城了,它坐落于山西的大同市,谈到大同市,因为它的知名度比较高,很多人对它不太清楚,而且我们知道,它也是知名的古都之一,并且与南京、洛阳等这些城市名声齐名,可以说历史地位相对是很稳固的了。而且,大同市在古代,曾经是北魏的京都,当时可以说是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非常的繁华。大同市内的城墙,也可以说堪称一绝。

大同古城在明朝的时候建立,中间虽然经受了一些战火,有的一些城墙经过了修缮,但是目前保存的还算是比较完整。

大同古城内因为保存得比较好,所以它的历史气息,相对非常的浓厚,尤其是它的建筑、还有构造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完美的。而且建筑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尤其是如果游客有时间,可以看看古城夜晚的景色,它乃山西一绝美景。尤其是夜幕来临的时候,大同古城开始了夜生活,它美丽的灯衬托着古城,看起来显得更加肃穆无比了,而且也给人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

大同古城是知名的4A景点,刚开始的时候,游客并不是免费的,是需要缴纳30元钱才可以参观,那时候虽然有游客,但是不是很爆满。但是,忽然有一天,大同古城忽然想效仿一些免门票的景点,于是就决定了免收门票这些费用,也就是游客可以免费参观。

虽然说,门票在当时的情况是30元,看起来不算太高,但是,没想到的是,在收门票的时候,那时候游客就很少,曾经非常繁华的古城,仿佛一夕之间只是剩下那些古建筑了。但是,在免收门票的时候,就发现游客多了起来,不仅本地内的一些乘客来玩,包括国内,甚至是国外的游客都慕名游玩,美丽的大同古城,你来过吗?

中国“最聪明”的古城:曾因门票30无人问津,如今免费游客爆满

通常古城因为历史悠久都会人山人海,但大同古城却几乎没有人来,所以才被成为最尴尬的古城。现在已经免门票了,马上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门票几十元左右不等,虽然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但是收取门票费引起当地不满,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尴尬。
因为大同古城在建设的时候花费了很多钱,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游客非常的少,他的门票非常的便宜,只需要20元。
全是人造的,而且十年了就建起两条街,除节假日连人都没有,很凄凉,招商也很low,没有啥意思,不看好

介绍一下大同的历史

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气度是空前绝后的。举目望去: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华贵绚烂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气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北魏王朝的大气磅礴,感受鲜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过今天的分析,它(云冈石窟)每一个造像,每开一个窟,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照顾了现实的帝王,一个方面把佛教的内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达进去,我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华严经》的佛教的空间观念,《秒法莲华经》的时间观念,以及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向往的观念,以及将来弥勒佛在世的时候想象的那种太平盛世的观念,无一不在云冈石窟有所体现,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北魏,距离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说,在北魏哪个时候,以鲜卑人的观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们大同这个平城的内城呢从北魏哪个时候到今天,将近一千六百年都过了,没有动地方,整坨坨的在这个地方,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国前头已经从都城学会划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阳,汉长安、唐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秦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洛阳、汉洛阳、唐洛阳,都不在一个地方,都是搬迁过地方,北京比较年轻,辽、金时候,把那地方定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个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历史,变了三次,现在北京的考察已经很清楚,元大都的遗址是在什么地方,辽、金时候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明代才定了现在的地方,最起码有三次变迁地方,那么从都城的迁移和固定,这个点来说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没有挪动地方。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这气度不仅辉映在云冈石窟的大气磅礴和华严寺、善化寺的雄伟精巧,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这一条河被称为“御河”,这名字透着都城的味道,应该北魏时就有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近百万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似乎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很难说得清他们操守的是什么文化。然而这里毕竟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叠加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历史上,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离合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来。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汉文化,还是汉化了的胡文化,还是胡汉交融文化,对这个问题,我经过长久的思考,发现我们大同有个特点,我们大同的居民谈不上五代,就是说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谱,人家一追溯,我们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去,人家都能够排下家谱来,大同没有,什么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这个地方出入来往、相当频繁,因此,每一个民族来了,他们要留下他们的文化,当然这个地方也有本土的汉人,但是汉人在这个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应该说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绝对多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地方绝对是胡化了的一种文化,但是呢,汉文化的力量比较大,胡人来到大同以后要学汉文化,他们又把汉人的东西又学进了许多,那么这个时候呢,又汉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当中,它的治国方针,它的中心内容,大部分采用的是汉人的,所以说,大同的这个文化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特别应该看到胡汉的交融,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这种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不只体现在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上,而要从大同的传统民居中去寻找。这些破破烂烂的四合院里传承着大同最鲜活的生机和韵味。古民居、古街巷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北京城的价值不在于王府、宫殿和寺庙,而在于所有建筑物的空间秩序,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文物。大同当然也是如此。漫步这些街巷,你可能会踢起北魏的沙尘,也可能会踩到辽金西京的瓦砾,从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遗韵。
(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称,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它延续了隋唐的里坊制,这样一种格局,这个里坊制怎么说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讲的居住区一样,就是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那么,每一个“里”里面,也是棋盘式的,又分成多少个居住的单位,那么,这个街道呢,就是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然后再组成一个大的居住区,那么,中国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后开始变化的,就是把商业发展到街道上,是从北宋开始的,就是打破了过去隋唐时期里坊制的这种结构,那么,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实的保存了这种结构,现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些建筑,以经变成现代的建筑了,但是大体的格局没有变,那个时候它的每一条街和街之间的路口,都有牌楼,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楼,这个四牌楼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不到两年时间把四牌楼给拆掉了,非常遗憾。
现在最惨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现在比较还能够看的出的就留下东南隅的一小块,这种东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尽快的拿出方案来,如何抢救这一片(传统街区),北京现在不是定了五十几片重点保护吗,我们大同也不妨学学北京,我们就定一片行不行,东南隅这一片,把它保护好,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这样的话,我们大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脉络可以往下延续,
民风、民俗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它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大同独特的民风。
如果讲到大同的民风,可以概括这么三点,第一就是这个地方比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县里边,到解放前夕都保存着一种练武的习惯,你象吴家窑呀好多地方,哪个地方好象习惯每个人都舞拳弄棒,这个与这个地方战争频仍、参军的人数多有关系,另外,大同人比较善歌,几乎每个县都有(小剧种),你象灵丘的罗罗腔,广灵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阳高的二人台,浑源的扇鼓,还有我们的北路梆子,还有朔州的喜罗,浑源的扇鼓,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研究发现,她为什么遗存这么多呢?这是由于当时好多少数民族在这儿交流、融合,每一个来这儿的民族都带着老祖宗的一种音乐的载体,发展到现在那就是那些小剧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同人比较爱美,过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里边收拾的特别干净,大同人特别讲究衣着,衣着比较爱美。
在大同,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都长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几乎个个都是美女。其实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记载民间有谚语:“宣府的教场,蔚州的城墙,大同的婆娘,为三绝”。
这与大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包括匈奴人、鲜卑人,鲜卑这个民族,现在好象从地球蒸发了一样,这个民族到底哪儿去了?其实鲜卑从北魏哪个时候,改了汉姓了,这些人都融合到当地了,鲜卑人有个显著的特点,高鼻子,大眼睛,这些人和汉族人婚嫁、结合,那么生出的后代就要漂亮一点,恐怕这是大同人产生靓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其中,铜器加工工艺可谓闻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制作铜器的作坊还在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大同的铜器加工始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国《大同志稿》记载:“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民间流传着“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足见大同铜器的声名远播。描龙绣凤的铜火锅与其说是炊具,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周恩来总理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他,一时使大同铜火锅享誉四方。
大同素有“煤海”之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当地居民开采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记载。唐宋时大同煤炭开采已较为发达,成为商品、流通市场。明代诗人于谦曾有一首咏《煤炭》的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由于煤炭采掘历史悠久,矿工众多,以往民间有每年冬至庆祝矿工节的习俗。当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户门前都要用煤块垒成圆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满城大大小小的旺火点燃, 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如今大同市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矿务局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每天通过铁路、公路将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文章标题: 大同是历史名城,如今为什么这么低调的存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795.html

[大同是历史名城,如今为什么这么低调的存在]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