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十九世纪末期如果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没有被革命党人刺杀俄国能在二十世纪初提前完成君主立宪制吗

时间: 2022-07-01 22:01: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十九世纪末期如果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没有被革命党人刺杀俄国能在二十世纪初提前完成君主立宪制吗

俄罗斯的战争史

我想知道俄罗斯的战争史,它是如何从一个小国发展到如今的疆域
  俄罗斯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留里克王朝、罗曼诺夫王朝、苏联、俄罗斯联邦。

  一、留里克王朝

  西元六世纪时,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为中心形成部落联盟,因其居住在德聂伯支流罗斯河两岸,被称为罗斯人。蒙古人将罗斯转音称为「俄罗斯」。
  九世纪时,来自北欧的瓦良基人首领留里克征服了罗斯人,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88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辅,称为基辅罗斯。此时阶级与贫富虽已出现,但农村公社制依旧根深蒂固存在了近八百年,成为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显著特色。
  王朝初期,对内实行索贡制。每年春夏两季,俄罗斯大公率领亲兵向平民商人征收手工业品、蜂蜜、蜂蜡等物品。到十一世纪,罗斯人才从原始生产力转变为封建制度。
  随著经济文化发展,基辅罗斯不断通过战争扩张。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让全体罗斯人受洗,改信东正教,抛弃多神教信仰。
  改信东正教的罗斯加强了与西欧、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辅成为连接东方西欧之间的交通要道,随著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开始在罗斯发展进来,基辅城内开设了锻造刀剑的作坊。
  基辅罗斯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城内建筑了辉煌的皇宫、威严的教堂、牢固的城墙,著名的苏菲亚教堂。

  蒙古人统治时期
  十一世纪后半期,由於王位之争和各地原始农奴制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波兰、北欧、西欧民族的入侵,基辅罗斯造成分裂。
  十二世纪时,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凭藉他们骠悍的骑兵,灵活多变的包抄、围堵战术、铁血纪律、纵横欧亚大陆。他们每个骑兵拥有两匹马,饥食马肉,渴饮马血,日夜行程二、三百公里。蒙古人所到之处,城市化为灰烬,人民血流成河。他们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中国本部(含蒙古)是大汗直辖之地,是为元朝。伊儿汗国包括伊朗、阿富汗、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察哈台汗国包含中亚大部分地区,金帐汗国统领北亚、东欧。印度汗国涵盖南亚。蒙古帝国势力一度达到亚平宁半岛、希腊半岛、波罗的海、德意志、波兰、印尼群岛。除了日本、英国、西欧和一些偏远岛屿,整个欧亚大陆都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1240年起,罗斯王公和教会成了金帐汗国的奴仆。罗斯各城最豪华的房子里住著大汗的代表,他们催取税收,发布命令,王公和神甫各个低声下气,唯恐侍奉不周,每年各个王公定期朝拜大汗,领取浩命,作为自己统治的凭证。
  蒙古人二百四十年的统治,使俄罗斯经济、文化、发展停滞不前。十三、四世纪时,被毁的城市开始重建,手工业、农业开始恢复,商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罗斯各地的联系。
  蒙古人的统治越来越不能为罗斯人民忍受,随著各地王公势力的兴起,他们迫切需要取得独立地位。教会势力和商人、农奴主想从大汗手中获取收税权力,平民百姓也把自己的苦难原因归结为蒙古人。
  十四世纪蒙古人从中国退出后,又在中亚、印度等地遭到重大失败,加上各王公之间内哄,导致金帐汗国开始衰落。
  十四世纪时,莫斯科公国兴起。莫斯科地处欧洲,远离金帐汗国统治中心,又有森林沼泽掩护,大批罗斯人在那里找到避难之所,莫斯大公运用权谋从金帐汗国大汗那里取得了淩驾其他大公之上的权利,以大汗之名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威望。
  1480年,伊凡三世打败蒙古人。罗斯脱离蒙古统治。

  罗斯受蒙古统治,学到了优良的军事技术,继承了金帐汗国广大领土以及残酷的专制制度。从此罗斯人几百年都无法明白,什麼是"自由"、"平等"、"民主"。西欧重现个体价值的启蒙思想无法被罗斯人了解,他们将"自由"当做无法无天,"平等"当做"均贫富",而民主不过是"人民当家作主"。罗斯走向了既非西欧又非东方三大文明(中国、伊斯兰、印度)的方向,他们自称是"欧亚人"。
  长期的战争形成了俄国人的流动性格。贵族打仗、农民种地,

  "民族的流动性格"、"专制"、"农村公社"成了俄罗斯的三大痼疾。军役贵族阶层的相对扩大,使农村劳动力缺乏,罗斯走向了"农奴制"的道路。
  伊凡雷帝(1533-1544)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打击、削弱贵族势力,连年征战,扩大版图。
  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波兰人大规模入侵。俄罗斯人纷纷起义,打击波兰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的独立。

  1605年,戈都诺夫突然死亡,罗斯,进入“混乱时代”。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才终告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即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二、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始於1613年,第一位沙皇为米哈伊尔,他的皇位不是传来的,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来的,可以说是捡来的或请来的。米哈伊尔的姑婆是沙皇伊凡的皇后,米哈伊尔的父亲虽然曾得过沙皇重用,但早已遭恶运,双亲被强迫分开,皆被贬入寺院为僧为尼,米哈伊尔因此在寺院中长大。父亲重去投军又被德军俘虏。沙皇伊凡之子无后,死后俄国陷入混乱15年。从伊凡苛政到乱世,罗斯人的日子并不好过。但罗曼诺夫家族最后却终於时来运转,一些东正教会和俗世人士请尼姑母子出庙,立米哈伊尔为沙皇。16岁的米哈伊尔的皇位据说是众权贵感念他的姑婆-伊凡皇后-的德行而来。米哈伊尔掌政之后,於1619年将父亲从德国俘虏营赎回,把治国实权交给父亲。当时俄国皇室想与欧洲其他王族攀亲,却到处碰壁,有些王室连米哈伊尔的父亲派来的求亲者都不接见。欧洲王室看不起的不只是新沙皇。当时欧洲国家以自我为中心,鄙视俄国,将之排斥在欧洲之外,视俄国为亚细亚国家。罗曼诺夫家族成员虽然为皇权有过不人道的争斗,可是在富国强兵,和“欧洲化”(彼时俄国“现代化”的代名词)的过程中却是一致的。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凯萨琳二世影响最大。

  虽是米哈伊尔的孙子,彼得大帝的皇位却得来不易。他的父亲阿列克赛,1645年米哈伊尔去世后也在16岁时即位为沙皇。阿列克赛与第一任皇后生的多个子女中只有两子一女存活,两个儿子体弱多病,小儿子先天痴呆。彼得的母亲与沙皇所生的子女中只有彼得活到成年,且身体强壮。彼得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异母长兄继位。6年后去世,无子嗣。权贵们决定立10岁的彼得为沙皇。但是,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靠宠臣和宫庭卫队逼权贵们增立比彼得年长的痴呆为共同沙皇,以年龄为排序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要立索菲娅为摄政王。索菲娅也推行过一些欧化措施,也让自己的宠臣带兵打仗,但成效不大。少年彼得喜好西方文化。常到莫斯科的外国使馆区,耳闻目睹了西欧文化。他身材高大,脾气暴燥,喜玩军事游戏,自组两个团,从使馆区招来外国“军事顾问”,从国库中领取枪炮。1689年,17岁的彼得靠著已有一千官兵的这两个团逼索菲娅退位,进尼姑庵。

  彼得掌权后,於1697年派一使团一起出访西欧,(刚开始假装为一小军官),一年半中亲眼目睹西欧各方面实情,医院,博物馆,天文台和各式工厂,包括制币厂、军工厂,彼得最爱看的是造船厂,包括荷兰和英国的,在当时最好的一个英国造船厂待了六个星期。彼得回国后,推行“全盘西化”。衣服款式改穿西欧式的,臣民须剃须(这在当时为势力强大的教会所反对的),设立第一个俄国解剖博物馆。

  彼得推行政治改革、鼓励工业化、安内攘外,陆军越战越勇,海军也从无到有,先在陆地上,后以第一个波罗的海舰队在海上,打败当时的强国瑞典,也战胜过奥斯曼帝国。俄国从瑞典这个以前大不在意自己的国家手中夺得一片靠波罗的海的土地,成了俄国西部。在这片土地上,彼得大帝下令设计建造圣彼得堡。其后多半时间,俄国首都也被移到圣彼得堡,而不是莫斯科。

  彼得大帝在位期间,以严刑治贪官污吏,但是腐败问题还是愈演愈烈。他遇到了皇位继承的问题。他与第一任皇后的关系在婚后几周内就生变,虽有一子,但彼得从西欧回来不久就将她赶进尼姑庵。后来他从亲信大将门切尼可夫那里转来一位出身低微的立陶宛女子,对她大加宠爱,以至她成为有子女参加婚礼的人的榜样,即是先生育子女而后结婚。第二任皇后生的四子和六女多半早逝,最后剩下两女。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后来以企图谋反父皇之罪,被判决死刑。直到彼得大帝於1725年驾崩,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留给彼得的一个孙子只有9岁。最后,在彼得大帝没有明确遗嘱的情况下,有权贵翻到了一纸彼得大帝赞扬其皇后辅帝有方的信件,作为皇位传给彼得的第二任皇后的理论依据。第二任皇后继位后就是凯萨琳一世。她靠门切尼可夫的辅佐在位2年。因无子嗣,死后传给彼得大帝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留下的这时已11岁的孙子(彼得二世)。但他在位不到3年即去世。此后皇位继承陷入一片混乱。

  凯萨琳一世与彼得大帝所生的次女伊莉莎白想继位,未果。因为彼得大帝痴呆的哥哥(伊凡五世)的后代女儿中有一位嫁到中欧小公国因为守寡而回俄国的安娜,最上层的权贵立她为女皇,附带要她在一个秘密协议上签字,即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这几个人的同意。安娜女皇先是答应,但很快就撕毁了协议。可惜她揽权有术,治国无方,她请了许多她所嫁去的德国小公国的外国人出任多个要职。她有的是外观的欧化而缺乏对国力的推进。

  安娜在位十年(1730-1740),死后传位给亲姐姐的三个月的孙子(伊凡六世)。刚满一年,凯萨琳一世与彼得大帝的女儿伊莉莎白在宠幸和宫庭卫队支持下推翻了摄政王,废小沙皇并将他终生囚禁,伊莉莎白遂自任为女皇。

  伊莉莎白女皇在位二十年(1741-1761),重新推动其父彼得大帝政策。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普鲁士,在文化上发展了俄国文化新时期。罗曼诺索夫和苏马罗科夫都是出身於伊莉莎白女皇时代。出身渔夫的罗曼诺索夫被公认为俄国第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化学物理各领域中都有杰出表现,他多才多艺,普希金称之为历史学家、力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出身贵族的苏马罗科夫在文学和戏剧方面为俄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伊莉莎白女皇接受罗曼诺索夫建议,在1755年设立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莫斯科大学。经过伊莉莎白时代,彼得大帝开创的文化上的西化在俄国贵族阶层被普遍接受,甚至是造成“崇洋媚外”,也加大了贵族阶层与平民之间的差异。在传宗接代上,伊莉莎白把自己的亲姐姐的儿子彼得从外国接回,帮他娶了中欧另一小公国的妻子凯萨琳。伊莉莎白死后,彼得三世继位不到半年,凯萨琳在宠幸和宫庭卫队支持下逼自己的丈夫放弃皇位,自立为女皇,是为凯萨琳二世。她的宠臣们找藉口挑衅已经被关的彼得三世,将他杀害。正式宣布他的死因是“急性肠痉挛尽力医治无效”。

  凯萨琳二世与罗曼诺夫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一德国人,不放心已被关了近二十一年的十五个月起就被伊莉莎白废了皇位的伊凡六世。他从小就为亲姨婆和母亲背罪,被表姨婆关起来的青年,最后被表姨指使的人杀了,做了生於皇族之家而歹命的例子。

  凯萨琳二世也称为凯萨琳大帝,在位三十四年(1762-1796),虽是德国人,却使俄国人长了民族气慨。继位初期先整顿军队和国家,宠臣波登金建造新城市,协力建造黑海舰队。稍后镇压了农民起义,以后战过奥图曼帝国,瓜分了波兰,扩大了俄国版图。在“西化路线”上,熟悉西欧文化的她更新法律,送贵族青年留学,引进西欧文学、哲学。凯萨琳大帝以金钱和权力来支持外国和本国的“知识份子”,让他们出版图书。她喜欢法国的伏尔泰,西欧的艺术品。此时西化风气在俄国盛行的程度也更家普遍,而不再局限於大城市了。

  在以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下,凯萨琳二世给了贵族庄园主较多优待,想巩固他们对外国来的女皇的忠诚或支持。她也利用自己的众多宠幸中的一些人来辅政。其中以波登金最有成效,而最后一位小她近四十岁的朱波夫,大误她的国事却不为察觉。凯萨琳二世后期在面临自己起初大力提倡的西化思想带来“持不同政见”的情况时,却不能容忍。拉基谢夫、诺威科夫等一些出身贵族但却不满现实的作家,因为在作品中敢於描绘俄国农村现状、讨论不同意见,或被流放西伯利亚,或关监狱。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凯萨琳二世更是下令停止翻译包括一些以前她自己提出要翻译成俄文的西方著作,禁止出版包括以前她提倡引进的书。从此,一场最初由沙皇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西化过程,在政治和思想方面民间开始超前,而且开始了与沙皇政权有了利益冲突。在沙皇政权最得意之时,埋下了最终被推翻的种子,虽然这个过程又经历了一百多年。十九世纪的俄国沙皇,最令人难忘的是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的战争(“第一次卫国战争”,1812年先失莫斯科,1814年攻下巴黎)。十九世纪的俄国在民间也活跃起来。大批才子,包括:诗人普希金,作家卡拉姆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评论家别林斯基,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

  虽然保罗一世解决了罗曼诺夫家族内部传位的问题,但是沙皇家族“小团体”与觉醒中的广大民众的关系却一直没有解决。亚历山大一世曾试图创立宪法,行政改革,却放不下绝对权力。有些参与协助谋划的知识份子后来遭到流放。亚历山大一世后期因对宗教狂热,神秘死於外地。尼古拉一世继位,“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的青年军官最后被沙皇以武力镇压。尼古拉一世在军事和政治上精治俄国,建立一套刊物审查制度,亲自招来普希金给他的作品“提建议”。他一面“平反”和起用被流放的人士,一面建立专门机构来监视全国的可能政见异议者。他也让自己的“精英”(包括一个前流放分子)提改革建议。虽然这些措施在西欧都没有阻止皇权倒台,沙皇总是相信俄国有俄国的国情,这个国情当然也是沙皇自己的版本。尼古拉一世对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聘请老师教导,让他年青时游历俄国许多地方,到欧洲各个国家,并直接参政。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推行重大改革。他在米留丁协助之下推出解放农奴法,收买庄园主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他也由米留丁兄弟等协助连续推出行政、法律和兵役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法案。亚历山大二世是唯一在位时被革命党人杀害的沙皇。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在经济发展上萧规曹随,而在政治上却全面倒退,革命党人和自由派人士,学生,职员,农民一概严厉打压,得到了表面上的稳定。亚历山大三世最后死於肾炎。

  亚历山大三世高压下得到的稳定,至儿子尼古拉二世终於维持不了。1905年俄国暴发大罢工、罢市、罢课,尼古拉二世靠武力镇压后竟然认为俄国民众应该觉得对不起他们的沙皇。一些上层人士建议的改革,他不采纳或改革太慢、太少,沙皇听信皇后。在国家形势巨变的时代却感觉迟钝,热衷於皇后形成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包括庸才和怪人(如“农民圣人”拉斯普丁)。等到1917年二月革命暴发时,下层上层一齐造反,尼古拉二世在外地连家都回不去,在火车上被逼弃位。

谁能讲一下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感情经历?

政绩就不必说了。只要感情的。谢谢!
让我来试试吧。。
俄罗斯帝国神宗文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是俄罗斯帝国武宗烈皇帝尼古拉一世的嫡长子,1824年,小亚历山大开始学习皇储必备课程。1825年受封为皇太子,1838年5月至1839年6月,亚历山大进行了在欧洲的旅行,他访问了欧洲很多国家我就不赘述了。。总之他在巴黎歌剧时偶遇普鲁士宫廷年方15岁的玛利亚·海斯-达姆施达德斯卡,当即一见钟情。在和父皇谈过后,1840年亚历山大与玛利亚订婚,1841年4月16日两人在俄罗斯帝国南京莫斯科举行盛大的婚礼。玛利亚宣布皈依东正教,并改名为玛利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玛利亚举止高雅,赢得了宫廷中人的好感。两人婚后生活一直安定,一共生了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然而在1865年,皇上的感情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波澜,经过长期的心里斗争,他最终将感情寄托于年轻的叶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夫娜·多尔戈鲁斯卡娅,自1866年7月起两人开始秘密在一起。这种感情并非是一般中年人对于年轻女子外貌的喜爱,而是一个48岁的成熟男人对一个18岁年轻富有魅力的女人的迷恋。反映这种真情的证据,就是两人曾试图分开半年,但最终都无法忘记对方。亚历山大多次和左右亲信表示自己没有了多尔戈鲁卡娅一天也无法度过,两人育有一子儿女。
伴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皇后玛利亚的身体每况愈下,罹患肺结核。1880年5月底,皇后玛利亚去世,亚历山大二世在皇后去世后仅40天就和多尔戈鲁卡娅秘密结婚。他在婚礼上说:“我用了14年的时间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我害怕失去幸福!希望上帝不要过早地剥夺我幸福的日子。”
亚历山大二世不久就下诏封多尔戈鲁卡娅为特级公爵夫人,赐姓名尤里耶夫斯卡娅,授予她的亲属和后代法律特权,世袭罔替。无疑,亚历山大二世的行为在皇室中带来不良影响,也使他的儿子,即日后的俄罗斯帝国明宗成皇帝亚历山大三世对多尔戈鲁卡娅形成不好的印象。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遭到民意党人扔炸弹袭击,皇帝在下车察看卫兵时被歹徒丢过来的第二颗炸弹炸伤,当日下午3点30分,亚历山大二世驾崩。
后来在储君将大行皇帝的灵柩由冬宫运往彼得罗巴夫洛夫斯基大讲堂之前,多尔戈鲁卡娅将自己的一撮头发剪下放入已故君主的手中,作为他们相爱十余年的纪念,在场众人无不堕泪。
俄罗斯帝国明宗成皇帝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无法忍受母后的情敌在俄国居住,一纸诏令贬出俄国。之后多尔戈鲁卡娅居住在法国巴黎和海滨城市尼斯,这两处地方都有亚历山大二世为她买下的私宅,另外根据亚历山大二世的遗诏,俄国宫廷每年支付多尔戈鲁卡娅3.5万卢布。在余生中,多尔戈鲁卡娅开始撰写回忆录,主要内容是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感情生活,现在这些书我估计国内绝对没有,楼主感兴趣不妨去法国寻访。1922年2月15日,多尔戈鲁卡娅在法国尼斯去世。
楼主该满意了吧。。比较详细了,百科都查不到,打字不易啊望楼主体谅。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1814年,当亚历山大一世率领大军威风凛凛奔驰在法兰西大地上时,作为打败拿破仑的主力的沙皇俄国,其荣耀也达到了高峰。此后40年中,俄国以“神圣同盟”骨干的身份,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镇压了本来与己无关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本来想从多年的手下败将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块肥肉,没想到遭遇英、法两国的横加干涉,在这场战争中,沙俄的落后和腐败暴露无遗,从枪到船到路,都和英法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这个老大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身上。
亚历山大二世从小就接受了作为一个皇位继承人的培养,在他的老师,主张实行较宽松的君主制的茹科夫斯基的影响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轻时代周游欧洲各国,开阔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国的现实。
亚历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当时俄国90%的人口是农奴,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数百年来农奴制与沙皇俄国的统治基础紧密结合,以至于历代多少高瞻远瞩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却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克里木战争之后,俄国农奴反抗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
实际上,亚历山大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从亚历山大的改革条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农奴获得解放之后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土地的产权本来为农奴主所有,农奴的经营权是同他们的农奴义务结合在一起的。亚历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或许已是最佳的选择。说俄国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对农民的一场掠夺显然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解释。许多农奴解放之后由于土地减少等原因在经济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须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剥削,改革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已迈过了最艰难的一步。
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农民涌进城市做工。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
但是,亚历山大统治后期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俄国离真正的宪政还很遥远。
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破坏了以前的那种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了,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终于度过了这段混乱的时期走向新时代。亚历山大本人则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埋伏冬宫拐角的刺客将炸弹投降经过的沙皇马车,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亚历山大二世时代,由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俄国一度被关在欧洲大门之外,转而将它的侵略野心投向东方。沙俄利用中国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使用诱骗加武力威胁的方式,先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60—70年代,俄国先后征服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基本确立对中亚的统治。普法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又开始活跃起来,1873年与普、奥组成了“三皇同盟”。
亚历山大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861年改革,终于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最大的瓶颈,俄国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管不彻底,但终被证明是推动历史进步的。
亚历山大二世创立了国家杜马制度,国家杜马制度到今天的俄罗斯仍然存在。
“国家杜马”的称呼是从旧俄国套用过来的。
“杜马”一词,是俄文(дума)音译,意为“议会”。沙皇俄国原是封建专制国家,1905年爆发革命运动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赐予一定权力。1906年和1907年,产生了第一、第二届国家杜马,但随后不久就被解散。后来又产生了第三、第四届国家杜马,其权力都不大,但名义上是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1993年,俄罗斯又恢复“国家杜马”的称呼。
俄罗斯的国家杜马是1993年建立的。在此之前,俄沿用苏联时期的办法。苏联的议会是“人民代表苏维埃”,其常设机构是两院制的“最高苏维埃”,内分联盟院和民族院。1988年,苏联进行改革,“人民代表苏维埃”改称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依然称“最高苏维埃”。当时,俄罗斯也照此办理,建立了“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是“俄联邦最高苏维埃”。
1993年10月俄罗斯发生“炮打白宫”事件后,叶利钦总统宣布废除苏维埃制度,建立新的联邦议会,其上院称“联邦委员会”,其下院即“国家杜马”。
俄宪法规定:“国家杜马由450名代表组成”,“每4年选举一次”。另据俄国家杜马选举法规定,国家杜马的225名代表在全联邦选举中按党派原则产生,得票率5%以上的政党才能进入国家杜马,并按得票率分配议席。国家杜马另225名代表则在“单席位”选区的选举中由多数票产生,即在全国设立225个选区,每个选区产生一名代表。新的选举法还规定,从2007年开始,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得票率将提高到7%。
很Y荡

历史问题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中的“亚历山大二世”是什么??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Alexander (Aleksandr) II (1818年-1881年),是俄罗斯末代沙皇之一,这们改革派沙皇的故事一直被乐于拍摄成影视剧。同其他沙皇一样,亚历山大二世也是一位身材修长,容貌英俊威仪的君主。据一位文学家记载,这位沙皇是他见过的、欧洲最漂亮的少年君主,“海水般的眼睛,优雅的眼神”,“留着欧洲最时兴的、精心修饰的发型”。同样,他也与其他俄罗斯沙皇一样有着不少风流韵事。甚至有传闻亚历山大二世有恋妹情节,因为他一再推迟妹妹的婚事,并在妹妹出嫁后给她的信中写下了“甜心”,“亲爱的唯一”之类情人间才会用的语言,但这些只是猜测,他真正让世人公认的是与多尔戈鲁基女大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至于剧中所描写的与宫廷女官奥尔佳的恋情,并没有明确记载。

亚历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在位

尼古拉一世长子。由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年轻的亚历山大二世临危受命,立刻着手国内改革。这位富于智谋的年轻人一直就热衷于改革,现在更是有了机会。

亚历山大二世在少年和青年时代,曾经从他的老师茹科夫斯基和斯佩兰斯基那里接受了一些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后来又游历了欧洲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国家,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印迹为他执政后的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还是在1846年当皇太子时,亚历山大二世就担任了枢密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该委员会专门研究农民问题。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罗斯的近代化革命。俄罗斯历史上有三次沙皇进行的改革,即伊凡四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对外扩张方面亚历山大二世也丝毫不比前任沙皇逊色,他除了在欧洲,还在亚洲积极活动,并用聪明的方式得到了中国将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亚历山大二世对俄罗斯的革命运动仍无情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沙皇。对外方面,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条约。1877年-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3日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二世被狂热的民意党成员刺杀,因流血过多而去世。为记念亚历山大二世,芬兰的赫尔辛基大教堂,西贝柳斯公园修建了一座他的铜像。因为刺杀者被认为是犹太人,排犹主义在俄罗斯帝国也兴起,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开始了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

亚历山大二世先娶德国黑森-达姆施塔特的玛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娜·奥古斯塔·玛丽公主(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体弱多病的公主并没有给沙皇带来幸福,他们有8个子女,均未成年时夭折。但是他真正热爱的却是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多尔戈鲁卡娅女大公(剧中的娜塔丽娅·列普尼娜公爵小姐),她是俄罗斯的著名美人,以风华绝代而著称于世,在当时的圣彼得堡受到了无数贵族的追求,剧中还有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对她展开追求的描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在少年时就成为夫妻,公爵小姐另嫁他人,但二人一直保持着情人关系。亚历山大二世这位美人的爱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在两人长达十四年的情人生活中,他一共写下了约四千五百封情书,这批信件用疯狂赤裸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这位绝色美人充满激情的爱,但是信件中不仅有甜言蜜语,也反映了当时这位年轻沙皇统治国家的压力,以及女大公的一些政见。为了取悦这位美人,沙皇还为女大公修建了两座秘密庄园便于两人约会之用。玛丽亚皇后因为感情与子女的双重打击郁郁而终,沙皇不久就与女大公结婚,两人有3个子女:亚历山德拉女大公,这位公主最后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儿子阿尔弗雷德王子结婚;尼古拉大公;亚历山大三世(也就是下任沙皇),与其父不同的是,亚历山大三世却是一位十足的顽固派,父亲的努力在新沙皇上任后逐渐废除。
国内在翻译外国帝王方面用“某某几世”是个误导.也就是某某王朝的第几代君主的意思。即是说中文里的“某某几世”就是王朝的第几代君主。但是早期翻译工作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错误的把外国的君主也翻译成“某某几世”,又由于习惯原因保留了下来,就使国内并不了解外国历史的。
所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中的“亚历山大二世”只是沙皇第二个君主而已。他和亚历山大大帝没关系,与亚历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1198年-1249年)苏格兰国王(1214年-1249年在位),也没关系。
比较一下他们就知道啦: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777年—1825年,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罗一世之子。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长子。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45年-1894年,1881年-1894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次子。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用。
亚历山大是他的名字,而后面的二世则说明他是历代沙皇中第二个叫亚历山大的。国外君主如果他的名字和以前的皇帝一样则称为几世。如第一个皇帝叫亨利,那么他就是亨利一世。他的儿子叫詹姆斯,那么他就是詹姆斯一世。詹姆斯的儿子又叫亨利,那么就是亨利二世。亨利二世的儿子叫詹姆斯,那么就是詹姆斯二世。如此类推。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不知是否正确。希望没有误人子弟。
和建立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没关系.就是俄国皇室的一个一直延续的名字罢了.就像有很多英国女的叫伊丽莎白的,但是和英国皇家完全没关系是一样的道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姓氏

急需《契柯夫》短篇小说选中<变色龙>的读后感!!!thanks!!

《变色龙》简析
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变色龙》最初发表在一八八四年九月八日出版的《花絮》杂志第三十六期上,副标题是“小场景”,笔名契洪特。一八八六年收入《五花八门故事集》。

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叶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戏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契诃夫的祖上原是农奴。契诃夫的父亲当过店员,后来在亚速海滨的大冈罗格开一个小食品杂货铺。父亲经营的小店最后破产,瞒着债主逃往莫斯科。接着母亲也带着弟弟妹妹前往。契诃夫因正在上学而留在老家,十六岁的年纪便已挑起独立生活的重担。为了维持生活和上学,他教过家馆,饱尝了人生的忧患和穷苦的滋味。

一八八○年,契诃夫入莫斯科大学医科学习,同年开始文学创作。一八八四年大学毕业后,契诃夫在莫斯科近郊行医,同时继续从事写作。

契诃夫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正赶上俄国历史上一个最反动时期的开端。当时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已经完全失败。一八八一年三月一日,民意党人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新登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残暴的恐怖统治,疯狂地镇压革命运动,社会上死气沉沉。当时农奴制虽然表面上已经废除,但农奴制残余仍严重存在,加上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工农陷入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在反动势力猖狂进攻的情况下,惊慌失措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开始谄媚地“顺应”新的环境,已经堕落的民粹派和他们同流合污,同现实妥协,使他们不再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在小市民中间,以及大部分知识分子中间,笼罩着一种庸俗猥琐、苟且偷安的习气。

契诃夫早期创作了大量的幽默故事,虽然是喜剧性的内容,但其中有不少是颇为深刻的。如《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等,都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八十年代中期,契诃夫写出了一些反映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如《哀伤》、《苦恼》、《万卡》等。这些作品虽然仍有幽默因素,但悲剧性因素也很明显。八十年代后期,契诃夫在艺术上迅速成长,好作品接二连三地发表。象《枢密顾问官》、《仇敌》、《困》、《草原》、《乏味的故事》等,反映出作家在创作上的完全成熟。八十年代的契诃夫,一般说来是远离政治的,他经常陷入苦闷之中。主要是由于他看到了社会的诸多弊病而自己却没有一个能为社会问题作出答案的世界观。在《一个乏味的故事》中,他描写了一个医学教授的苦恼。这位国内外闻名的老学者由于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世界观,走向黯淡的精神破产。对教授的批判,也就是作家对自己的批判。为了进一步认识现实,契诃夫于一八九○年到远东流放犯人的库页岛作了一次长途旅行。在那里他访问了近万名苦役犯、移民和儿童,目睹了无数的惨剧,受到极大的震动。他愤慨地说:库页岛是一座人间地狱。

旅行归来后,契诃夫开始认真地关心人民生活。他于一八九二年迁居离莫斯科六十公里的梅里霍沃。在那里,他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免费为附近农民看病,出资开办学校和修筑公路,参加扑灭霍乱和救济饥民的组织。九十年代是他的创作达到高峰的时期,创作了不少杰作,象《第六病室》、《跳来跳去的女人》、《文学教师》、《带阁楼的房子》、《农民》、《姚内奇》、《装在套子里的人》、《醋栗》以及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一般都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除了作家自己努力研究现实外,九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也给作家不少的影响,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也更加深入。如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就是一部猛烈地批判专制制度的作品。阴森恐怖的第六病室,仿佛就是沙皇俄国的缩影。这篇小说还明确地批判了托尔斯太的“勿抗恶”的反动哲学。

随着思想上的积极变化,契诃夫对庸俗的批判也更加深入。在《姚内奇》中,作家描写了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医生堕落为粗鄙、贪婪、对庸俗生活心满意足的市侩过程。在著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家塑造了一个恐惧一切新事物、顽固地维护旧制度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的形象。

契诃夫对农民的悲惨境遇十分关心。在中篇小说《农民》里,他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农民极度的贫困。另一中篇小说《在峡谷里》,则描写了富农穷凶极恶的掠夺和剥削,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渗透农村的情况。

在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世纪初年革命运动高涨的影响下,契诃夫的思想有了更为积极的转变。他说:“我们已经熬过灰色的无聊的生活。现在要转个弯了……而且是大转弯……你瞧着两三年后出什么事吧……人民有多大的威力、精力、信心啊……简直惊人啊!”他相信旧制度一定要灭亡,新的生活必然会到来。在剧本《樱桃园》里,他喊出了“新生活万岁!”这样豪壮的声音。但是,长期的肺病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一九○四年他逝世了,仅活了四十五岁。第二年,正如他所预言的,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革命。

契诃夫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虽然他在生活的后期思想上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他对无产阶级和它的伟大历史使命没有认识,未能指出改造社会的正确道路,没有创造出时代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这是他的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所决定的。但是,契诃夫仍然是一个有着很大历史功绩的作家。他的作品,记录了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的生活,反映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和人民群众的痛苦。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猾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出场,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巡官奥楚蔑洛夫“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走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拿着一个筛子,那上面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寥寥数笔,就把两个专门欺压人民的沙皇警犬的形象勾画出来了。这两个人刚刚干过坏事,不知那个倒霉的农民被他们碰上,没收了醋栗。作者没有说明那个“小包”是怎么来的,但总之不是正当得来的,可能是揩来的“油水”。这样,小说一开头,就点明了这两个人的“职业”:沙皇政府豢养的警犬。小包和醋栗的作用在于说明,他们这次干涉“狗咬人案件”,只是他们无数次“执法活动”中的一次而已。接着作者介绍了广场附近的环境:“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就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所用笔墨不多,但准确地传达了俄国外省小城鄙陋、贫乏和死气沉沉的特点。“就连一个乞丐也没有”,不说明当时没有乞丐,而是说明平时乞丐很多,不过是此时此刻没有看见罢了。“四下里一片沉静”,主要是为了同下文听到人喊狗叫和形成凑热闹的“人堆”作对比。

第二部分(二——五自然段):奥楚蔑洛夫发现“乱子”。

奥楚蔑洛夫先是听见人喊声,旋即“传来了狗的尖叫声”。接着他看见从木柴厂里跑出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后边一个人追来,他“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一些“带着睡意的脸从商店里探出来,木柴厂四周很快的聚了一群人,仿佛打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这一段写得极其生动,作者绘声绘影,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那些原来不知呆在那里的人,忽然出现了,“聚了一群”。这些对国家大事、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只求荀且偷安的浑浑噩噩的小市民,生活空虚无聊,一些琐细小事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奥楚蔑洛夫向出“乱子”的地方走去。他看见被咬的赫留金正“举起右手,把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那群人看”。在他,那指头“象是一面胜利的旗帜”。而这场“乱子”的“罪犯”——小猎狗,正在“浑身发抖”,“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本来,金银匠追狗,奥楚蔑洛夫是看见了的。现在他走上前来所看到的,也不过是小狗咬了手指头而已。然而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竟被看成是“乱子”,并且真的被当作一件严重的“案情”审问起来。这本身就包含着猾稽的因素。作家在这里尖锐地讽刺了沙皇俄国无孔不入的警察统治。

第三部分(六——二七自然段):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案件”。

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根据狗是不是将军家的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颜色”。两种面孔变来变去,前后共变了六次。

第一个面孔: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摆出一副权势者的架式,用那种只有“当官的”所特有的腔调一口气问了四个问题。他的语调是严厉的,盛气凌人的。他的问话并不都是完整的,有的语句省略了动词,构成所谓“官腔”。一个小小的巡官摆大官架子,拉“官腔”,是相当可笑的,但却表现了他的专横。

赫留金在回答时,既有撒谎(“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把这个手指头咬了一口”)也有夸张(小狗实际上够不到他的手),并且为了从狗主人身上弄一笔赔偿金,他夸大事实,一下子把问题提到法律的高度,甚至推论到人类的安全上去(“要是人人都这么给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有活头儿了”)。本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小题大作,上升到法律与人类生活的高度,自然产生了滑稽的效果。

奥楚蔑洛夫听完赫留金的申诉,继续大摆官长威风:“嗯!……不错……”他严厉地说,并且“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他立即做出断然的决定:把狗弄死,惩办狗主人。他极力显示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声称:“我绝不轻易地放过这件事。”还要“拿点颜色”给那些“老爷”看看。他口气越来越大,进而骂“老爷”是“混蛋”,不但要罚他的款,还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他吩咐巡警“打个报告上来”,把狗弄死,“立即照办”。

第二个面孔。可是,人群里有人说道:“这好象是日加洛夫将军的狗”。听了这话,这位刚才还大摆官长架子的巡官,立刻满身冒汗,甚至连大衣也穿不住了。为了掩盖自己的窘相,不失官长的“尊严”,他借口天气太热,转移了话题。虽然他遮丑的手段不甚高明,但对于一个厚颜无耻的巡官来说,这是完全真实的。他立即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开始为狗辩护,转而责骂赫留金了。并且,他甚至想出,赫留金的手指“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是跑到这里来揩油(要求赔偿金)。刚才还被他“保护”的赫留金,一下子成了“魔鬼”。本来赫留金已经接近于胜利,转瞬之间又向失败滑去,即使打出兄弟当宪兵的招牌,也无济于事。这一段里奥楚蔑洛夫所表现的尴尬窘相和上一段的威风气焰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第三次变化。巡警经过考虑后下断语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因为将军家“全是大猎狗”。为了不重演刚才的错误,奥楚蔑洛夫问:“你拿得准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又开始“变色”了。他咒骂小猎狗“鬼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如果是在彼得堡或莫斯科,人们“一眨巴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与此同时,赫留金又恢复了原来的有力地位:“你呢,赫留金,受了害,那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四次变化。巡警转了一下念头说道:“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它的脸上又没有写着。……前几天我在他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他的推测得到人群中一个人的证实。这时,奥楚蔑洛夫立刻全身吹过一阵冷气,觉得“起风了。……挺冷。……”要巡警帮他穿上大衣。他又开始“变色”了。这一次变得比第二次更大。第二次他只是表现出胆怯,这一次还加上谄媚逢迎的特点。他要巡警把狗带到将军家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这时,狗和赫留金再一次调换了位置:狗成了“娇贵的动物”,赫留金则成了“猪猡”。奥楚蔑洛夫还骂道:“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自己的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奥楚蔑洛夫假托天气变化掩盖自己的窘相以及他对狗对赫留金态度的急剧转变,都产生强烈的喜剧性。将军的头衔使他一忽儿发热,一忽儿发冷。在他的话语中甚至出现了不三不四、乱用词汇的情况(如“狗是娇柔的动物”)。

第五次变化。将军的厨师走来,他否定了狗是将军的。这个证人的权威性当然是不容怀疑的。因此,奥楚蔑洛夫又变回到第一次和第三次的面孔。“娇贵的动物”又变成了“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弄死它算了”。

第六次变化。可是厨师又说出了新的、确凿不疑的证据:狗是将军哥哥的。将军哥哥的或将军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总之是有钱有势者的狗。这就决定了他再一次的“变色”。“难道他哥哥来啦?”奥楚蔑洛夫“整个脸上洋溢着温情的笑容”,说道:“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这么一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尽管将军和他的哥哥并不在场,他那股胁肩谄笑的劲儿还是淋漓尽致地表演了一番,说明他是一个善于逢迎拍马的家伙。那个差点儿丧命的小狗,现在又得宠了:“这小狗还不赖。……倒挺伶俐。……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好一条小狗。……”

第四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赫留金失败,“变色龙”扬长而去。

将军家的厨师普洛诃尔带走小狗,那群看热闹的人对赫留金哈哈大笑,因为他失败了。尽管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丑态百出,是真正应该嘲笑的对象,但是这群凑热闹的小市民却没有人敢笑他。由于他们是一群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惧怕官府的顺民,并且也有见风使舵的弱点,所以他们笑金银匠是必然的。奥楚蔑洛夫在临离开时还威胁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这是因为后者不光是被判为“祸首”,而且还给奥楚蔑洛夫造成了刚才的窘境,甚至还可能在将军那里遇到麻烦。奥楚蔑洛夫虽然离开了这里,但并没有离开广场,说明他又继续执行“任务”去了。作者通过这个含蓄的结尾告诉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奥楚蔑洛夫之流是不会很快消失的,他们还会不断地逞凶肆虐,不断地“变色”。

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已、“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沙皇俄国,在反动势力猖獗横行,社会上一片消沉死寂的恐怖气氛下,过去那些自诩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急于去“适应”现实,拼命宣扬“规规矩矩”的生活哲学,而民粹派也已抛弃了过去了革命传统,他们实际上是妥协了。至于广大的小市民,更是软弱消极、猥琐鄙陋,满足于“和平恬静”、“奉公守法”的庸俗生活。当时社会上见风使舵、迎合现实、背叛变节之风盛行,这种痼疾是反动的社会政治条件的产物。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里,通过奥楚蔑洛夫这个典型人物,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丑恶的行为。

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犬,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为一个沙皇政权的走狗,他具有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等特点。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同时还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不过,这个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类沙皇警犬这一特定的范围。在当时,这一形象塑造,无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动政治条件下迎合现实、转向变节的妥协派和投降派。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的讽刺和揭露的锋芒,主要是对着奥楚蔑洛夫的,但是对小市民赫留金也指出了他身上的许多弱点。他粗鄙庸俗,想借小狗咬了手指头,趁机捞一把。为了这个卑鄙的目的,同时也是由于小市民的软弱本性,他对沙皇的警官毕恭毕敬,甚至曲意奉承(“他老人家是个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在胡说……”),还打出了“兄弟当宪兵”这张牌。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发现力量不在他一边,便缩了回去。甚至当奥楚蔑洛夫骂他“猪猡”、“混蛋”时,他也不曾吭一声。他身上的奴性是很明显的。

此外,作家在小说里也含蓄地点出了“观众”的局限。他们也是一些庸俗的小市民,具有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特点。他们对金银匠的手指被咬得血淋淋并不关心,对被弄伤的小狗也完全无动于衷。他们的兴趣仿佛只是在于要瞧一瞧“力量”在那一边,谁最后取得胜诉。最后他们发现“力量”不在金银匠一边,他失败了,便对他哈哈大笑起来。在“审案”过程中,还有一个马屁精在旁边加油加醋,详细细地向奥楚蔑洛夫描述赫留金和狗发生“矛盾”的细节,并把赫留金叫做“荒唐的家伙”。作者对这些小市民的批判态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并没有把他们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连赫留金也不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他是主要的批判对象。但是,作者向读者指出,在强者面前卑躬屈节,“奉公守法”,也是小市民们的痼疾。这种“顺应”现实的流行病的广泛蔓延,正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的作品,是一篇具有滑稽内容的讽刺小说。它和契诃夫后来的小说在风格上是不同的,但就一类作品而言,它是有代表性的,并且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契诃夫其它小说的特点。《变色龙》的艺术特点如下:

简炼、集中、单纯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极度的简炼单纯著称。《变色龙》不仅在情节的构思上,结构的布局上,而且在艺术手法和语言上,都表现了这个特点。小说所写的事件是单纯的,集中在巡官处理“狗咬人案件”上,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故事富有戏剧性。作者把它叫做“小场景”说明了这个特点(对话在小说中起着主要作用)。由于小说富有戏剧性,矛盾突出,情节虽然单纯,但并不枯燥。奥楚蔑洛夫的“变色”,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每一次新的推测出现,都引起他观点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小狗和金银匠的“命运”。事件的发展时起时伏,步步引人入胜。在机构上也是十分集中的,大致是开端、展开(即情节的发展)和结尾。结尾是突然出现的,既简炼又含蓄。小说的全部艺术表现手段也都具有简炼的特点,作者的叙述和描写具有“浓缩性”。

巧妙的讽刺。

《变色龙》中作者不是采用直接的锋露的讽刺和嘲笑,而是通过一些喜剧性因素达到讽刺效果。小说一开头,读者就碰上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奇特可笑的姓氏。在俄语中,“奥楚蔑洛夫”有“发狂”、“失去理性”的意思。这个姓氏在读者心中立刻产生一种“这个人不正常”的感觉。由一个失去理性的人来执法断案,岂不可笑?对奥楚蔑洛夫的揭露,主要是通过他的“变色”。开头,他听了赫留金(俄语原意是猪的哼哼声,咕噜声)的申诉后,立即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式,把养狗的“老爷”叫做“混蛋”,大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劲头。可是转瞬之间,一听说是将军家的狗,立刻浑身冒汗,找个借口脱掉大衣。一分钟以前,他还在替赫留金说话,现在金银匠突然失宠,被他臭骂一通,成了“魔鬼”。后来在短短几分钟内,他变来变去,赫留金一忽儿成了保护的对象,一忽儿又成了咒骂的对象,小猎狗一忽儿被说成是野狗、“下贱胚子”,一忽儿又成了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这样变来变去,充满着滑稽的味道,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通过他的反复“变色”,他的最本质的性格特点——谄上骄下,随风转舵的变色龙作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变色龙》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个沙皇警犬,因此他的语言具有骄横和谄上欺下的特点。他对老百姓大逞威风,专横跋扈,对大官僚则奴颜婢膝、趋炎附势。在这两种特点的统一中表现出他的厚颜无耻。赫留金的语言也是个性化的。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他的语言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向巡官申诉的那一段著名的话,是相当出色的,形象地反映出他的粗俗鄙陋、虚荣夸张、逢迎官长和想趁机捞一把的特点,这一段申诉和下面一段辩词(骂“独眼鬼”那一段),把这个小市民的性格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读《变色龙》有感
读完契柯夫的《变色龙》之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并不少见。
《变色龙》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街上的小事。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丘梅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一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这只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人们观点不一,警官的脸色也随之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
故事的情节与描写颇为有趣,其中奥丘梅洛夫警官那变色龙似的两面派嘴脸更是叫人难忘。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摆出一副警官的威严;有人说那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有“和颜悦色”,说小狗乖巧,赫留金惹事。井官表面上看似在不断为自己开脱困境,实际上与小丑的滑稽表演没有多大区别。遇到上级便“和颜悦色”,阿谀奉承的两面派作风显得是如此虚伪,像见了主人伸出流满口水的舌头,晃悠着尾巴装出一副“可爱”相的狗一样遭到人们的鄙视与嘲笑。
但可悲的是,两面派的人并不是某个时代独有的产物。以前在读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的时候,就看到了十八世纪德国宫廷中的一些两面的寄生虫。对上,他们极力讨好。以为王公夫人衣服上的带子掉到地上,几个臣仆立刻趴在地上焦急寻找,争取第一个得到夫人的赞赏。对下,他们残酷剥削。为换得一颗讨好公爵夫人的钻石,有人不惜卖几千农奴去战场当炮灰。即使在现代也不乏此类人。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班上已有两面派了。老师在时规规矩矩,老师不在时破坏纪律。虽说小学生的这种行为的性质不会很恶劣,但这种风气一但养成便很不好。从小做事两面派,长大还得了?在现代社会中,两面派的人不仅会遭到周围人的鄙视,还难以得到上级的信任。两面派的人要么为了“明哲保身”,要么为了飞黄腾达,这些他们或许可以做到,但他们却要为此扣上“伪君子”的帽子,难以得到他人的正视与信任。
不用说,《变色龙》是一出成功的读《变色龙》有感
读完契柯夫的《变色龙》之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并不少见。
《变色龙》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街上的小事。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丘梅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一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这只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人们观点不一,警官的脸色也随之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
故事的情节与描写颇为有趣,其中奥丘梅洛夫警官那变色龙似的两面派嘴脸更是叫人难忘。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摆出一副警官的威严;有人说那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有“和颜悦色”,说小狗乖巧,赫留金惹事。井官表面上看似在不断为自己开脱困境,实际上与小丑的滑稽表演没有多大区别。遇到上级便“和颜悦色”,阿谀奉承的两面派作风显得是如此虚伪,像见了主人伸出流满口水的舌头,晃悠着尾巴装出一副“可爱”相的狗一样遭到人们的鄙视与嘲笑。
但可悲的是,两面派的人并不是某个时代独有的产物。以前在读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的时候,就看到了十八世纪德国宫廷中的一些两面的寄生虫。对上,他们极力讨好。以为王公夫人衣服上的带子掉到地上,几个臣仆立刻趴在地上焦急寻找,争取第一个得到夫人的赞赏。对下,他们残酷剥削。为换得一颗讨好公爵夫人的钻石,有人不惜卖几千农奴去战场当炮灰。即使在现代也不乏此类人。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班上已有两面派了。老师在时规规矩矩,老师不在时破坏纪律。虽说小学生的这种行为的性质不会很恶劣,但这种风气一但养成便很不好。从小做事两面派,长大还得了?在现代社会中,两面派的人不仅会遭到周围人的鄙视,还难以得到上级的信任。两面派的人要么为了“明哲保身”,要么为了飞黄腾达,这些他们或许可以做到,但他们却要为此扣上“伪君子”的帽子,难以得到他人的正视与信任。
不用说,《变色龙》是一出成功的黑色幽默,一出暴露小丑般的“变色龙”可笑嘴脸的故事。黑色幽默,一出暴露小丑般的“变色龙”可笑嘴脸的故事。
简介一下内容,再扯到自己的事情,不就行了么、
123456
神经病
文章标题: 十九世纪末期如果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没有被革命党人刺杀俄国能在二十世纪初提前完成君主立宪制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758.html

[十九世纪末期如果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没有被革命党人刺杀俄国能在二十世纪初提前完成君主立宪制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