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请问一下我们今天了解18、19世纪的战争能不能像今天和未来人类了解俄乌战争一样战线变化精确到小时

时间: 2022-07-01 06:01: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请问一下我们今天了解18、19世纪的战争能不能像今天和未来人类了解俄乌战争一样战线变化精确到小时

关于鸦片战争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论述鸦片战争的原因时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可是它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他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rnrn马士关于鸦片原因的论述是否正确?rn为什么?
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点: 中国
结果: 英国胜利
起因: 虎门销烟
领土变更: 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他把鸦片放在水中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把它烧毁,这样鸦片才会彻底被销毁否则还是能吸的)。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无力再战。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由于清政府官员长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国际关系,在随后的《南京条约》两个补充文件谈判中遭受了进一步的利益损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使英国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从此再也不能复合,美国总统泰勒随即派全权大使乘军舰到广州,清政府已成惊弓之鸟,急忙跟他签订《望厦条约》。
法国军舰开到广州海面示威,宣称将北上攻击舟山群岛,道光帝连忙跟他签了《黄埔条约》。几个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西方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等,“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下卷)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中华帝国顿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一、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中外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演变中考察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
(一)国际
1、英国
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继17世纪40年代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8世纪又率先实现“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到鸦片战争前后这个时间,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亿二千多万磅;筑成铁路数千公里。当时英国已有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首都伦敦的人口发展到二百几十万。从对外作战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到1836年时,英国已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
2、法国
法国当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18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扫法国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工业生产也得以比较迅速地发展。不过,鸦片战争前夕,从工业的一些主要指标看,还远远落后于英国。
3、德国
德国从19世纪30年代起资本主义工业也有较快地发展,但直到5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德意志联邦中包括普鲁士等三十多个独立国,各自为政,这样又使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4、美国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对英国殖民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从它建国到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时间,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迅猛可观的。特别是在19世纪初叶,迅速发展商业,获取巨额利润。在1805年,美国商人曾经掌握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美国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竞争之一斑。总之,美国虽说后起,但显示出咄咄逼人之势。
5、俄国
俄国是一个长期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国家,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沙俄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它疯狂破坏欧洲的革命运动,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它就把侵略活动推进到中国的黑龙江流域(著名的雅克萨战役、尼布楚条约即当时中国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产物)。此后它一直觊觎对中国进行侵略。
(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虽说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会因素渐多地进行了量的积累,在一度程度上呈现一种新旧交互渗透的过渡性状况。但是总的看来,社会的旧格局、旧面貌基本保持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较前更严重激化,封建统治面临危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增长,但封建制度没有改变。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政治黑暗,国防薄弱,财政拮据,国势日衰,到了19世纪以后,嘉庆、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势。
1、落后的经济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经过“康乾盛世”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衰世”。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据1812年(嘉庆十七年)统计,皇帝直接或间接掌握的土地达83万顷。乾嘉之际的权臣和坤就占田8000余顷。道光年间的大官僚琦善则有地252顷。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腐败的政治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乾嘉以来,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僚当中,多次揭露出惊人的贪污案件,这不过是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揭发出来的一小部分丑闻而已。当时有人将清朝皇帝查办贪污案讽刺为“宰肥鸭”。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3、废弛的军事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沉闷的思想文化
清朝统治者还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当时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但是龚自珍颇有“众人独醉我独醒”的势头。他长歌当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抨击时弊。
5、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
鸦片战争以前,尽管清王朝保持比资本主义制度落后了一个时代的封建制度,尽管它已经相当地没落腐败,但是,它却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还没有被外国控制。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政策。“闭关”政策肇端于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时候实行过的一种政策,闭关政策它既有前后联系、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时候,实施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办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应作具体分析、我们这里要着重了解的也可以说特指的,是乾隆以后的闭关政策,也就是限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这种政策。清统治者把闭关政策当作外交的武器来使用,无异于一个人舞纸剑而自诩英雄。闭关政策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到头来是作茧自缚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清政府沉迷于几千年的繁荣昌盛中,不愿意接受世界的变化,不相信世界能有国家会超过自己。
二、非法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一)鸦片烟毒在中国的泛滥
1、鸦片烟毒泛滥的原因
●自然经济的抵抗
●闭关政策的影响
鸦片战前,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了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的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英国输华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后两种商品能够赚点钱但数量有限。大宗纺织品则亏损。而它又亟需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在若干年里,中英正常贸易,中国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的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找门路改变。他们找到了一件法宝,这就是鸦片贸易。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扭转它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2、鸦片烟毒的泛滥及其严重后果
19世纪以后,英国开始收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它不惜采取贿赂官吏甚至武装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纪的最初20年中,英国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平均约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达将近40000箱。除了英国以外,这时还有美国商人从土耳其贩来中国鸦片,但为数较少。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的激增,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就占到1/2以上,到鸦片战争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由入超变为出超。
●中英的正常贸易发生了变化
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变劣势为优势,中国变出超为入超,变优势为劣势,原来英国在广州贸易中亏损,“1821年英商运至广州的天鹅绒,剪绒、印花布亏本60%以上,1826年增入的棉布也亏本10%左右。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进口生意中,几乎没有一年不亏本的”。但是鸦片贸易却给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鸦片贩子带来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贸易发生了变化。
●破坏了中国金融的平衡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的白银外流量起码在一千万两以上。白银大量外流又引起了一连串的社会恶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银贵钱贱。当时清朝实行的是银钱并用的双轨制,白银外流国内缺少使得银钱比价变动,例如1794年白银一两兑换铜钱一千文,到1838年时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铜钱,而向政府纳赋税时须折成白银,这样他们实际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赋税,大大增加了负担,受剥削更重了;由于银价上涨,各省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这样也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加深了清廷统治机构的腐败
鸦片战争前夕有人估计,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鸦片,至于“刑名,钱谷之幕友,则有十分之五六,长随,胥吏更不可胜计”。正如马克思所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偷偷运进了天朝。”(《马恩选集》第2卷26页)统治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任意挥霍,最终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这样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机。
●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从上至下吸食鸦片的人日增,鸦片的吸者当中,也不光是统治阶级及其附属者群体所属,也有些下层劳动者。他们本无吸食鸦片的经济条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烟瘾后不但身体受损,甚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往往伴随着品质、道德的沦丧。鸦片在当时对中华民族身心的危害是无法计量的。
(三)禁烟运动始末
1、驰禁与严禁的争论
清政府主要是出于自身统治方面的考虑,早在鸦片尚未严惩泛滥的时候,自嘉庆朝以来,就多次提出禁烟的问题,但基本上流于空言,未见实效。但随着鸦片泛滥的日益严重,时至鸦片战争前夕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到了攸关清朝统治生死存亡的地步,于是禁烟问题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形成严禁派弛禁派对垒争持的激烈争议。
严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鸿胪寺卿(掌管朝祭礼仪之官)黄爵滋和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提出了具体办法,就是用严刑峻法,重治吸食: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食者,平民处死刑,官吏加等罪--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准考试。邻里互相监督,对知情不举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对举报者则予奖励。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和太常寺卿(掌握祭礼乐的官员)许乃济等人。提出取消鸦片禁令准其公开卖买,照药材纳税(不过只准以货易货,不准用银子购买,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且提出国内种植鸦片不予限制,国产鸦片多了,洋商无利可图,外国鸦片即可不禁自绝。
道光皇帝经过一番权衡,倾向于严禁派,召见林则徐进京,深入讨论禁烟问题,最后于19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节制广东水师,驰赴广州查禁鸦片。
2、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
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林则徐与邓廷桢,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整顿海防,严拿烟贩,惩处受贿卖放的水师官弁。并且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内幕情况。与此同时,他对外国鸦片贩子也采取严厉的措施,责令外商将趸船上所存的鸦片,造具清册,听候收缴,并具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即没收,人即正法。林则徐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示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最后,英国鸦片贩子被迫缴出二万余箱。美国烟贩缴出1500余箱。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门硝烟”。
编辑本段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一)战前形势和战争爆发的原因
1、中、英双方的态度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决定武装侵华,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和措施进行战争部署,并且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
林则徐预感到可能要发生一场战争,他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积极进行战备。一是注意吸收敌方军事技术方面的长处,有的放矢地加强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军的建设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
2、 战争爆发原因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维喜案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女皇维多利亚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也可以说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二)战争的三个阶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具体战争过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战,关天培率领的水师被击退,英军无人员伤亡。
1840年6月22日,英军部分主力准备完毕,按计划开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数舰船在虎门执行封锁。
1840年6月28日,英国侵华军后续部队到达广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华英军到齐,共计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4艘,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另有辅助舰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军到达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军后续舰队9艘(其中战舰三艘)途径厦门,英远征军司令命一艘战舰向厦门官员递交《致中国宰相书(副本)》,该舰驶入厦门南水道下锚。
1840年7月3日,驶入厦门南水道的英舰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战舰则向岸上开炮,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炮战。(此役双方损失轻微,上报到朝廷时变成了一场胜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军开始进攻定海,战至黄昏,英军停止进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军攻入定海。定海知县投水自尽,总兵张朝发已于昨日战死。是役,清军参战仅1540人,伤、亡各仅13人。定海水师在九分钟内覆没,英军所有舰船仅中弹三发,无人员伤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达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天津,并沿途留兵封锁中国沿海。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咨会,随后将《致中国宰相书》进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无战心,又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以为英军此来是为了“申焚烧鸦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许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罢免了林则徐,但英方并无此要求);拒绝赔偿鸦片损失;拒绝割让岛屿。并令其:“反棹南还,听候办理”。 英军当然不肯答应,双方继续交涉。但由于翻译和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双方无实质进展。
1840年9月15日,英军感到在北京地区作战并无把握,季风也将结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广东继续谈判。
1840年9月28日,英舰队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军疫病严重(至年底此处共计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员谈判了一些日子后,不懂中国官场“潜规则”的懿律被当猴耍而不自知,发布了浙江停战的命令,率英军南下广东(不久以后英军就放弃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认为谈判已无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严令:“逆夷要求过身……非情理可谕,即当大军挞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准收受”, 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此后一直在谈判。
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并要求割让(香港仍有清军)。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门战事,革除琦善职,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大概也是这一时期,道光帝派“强硬派”的裕谦和颜伯焘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两人到任后立即开始尽最大力度整军备战。
1841年2月24日,本来就毫无希望的谈判已经破裂,英军开始向虎门核心阵地布置进攻。26日清晨,英军正式发起进攻,到当天下午五时,英军击败全部8500名守军,关天培壮烈牺牲。由于主要在射程外炮击,英军损失轻微。
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后来撤离。由于前两败,此战中国守军士气低落,未战先溃,英军损失轻微。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达广州,耗时达57天,被俄国武官当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道光帝也反复下令“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如果英军“闻风远遁”,惟将军是问。21日,奕山下令对英军舰船火攻,英军略受损失。24日,英军进攻广州,至25日,已经攻占广州城外主要制高点和炮台。此役英军战死9人,受伤68人。27日,清方向围城的英军要求谈判,于是又暂时停战。并且交纳赔款。从6月1日起,英军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间,奕山的奏折对失败只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胜仗,并说英军举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许其求和,同时命令沿海撤防(节省军费)。正好老天有眼,此时英军中瘟疫横行,英舰队又突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因此老天无意中帮奕山圆了谎。
答:

应该是对的,林则徐的做法的确过激,同时具有局限性。他只看到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却没有看到解决鸦片输入问题更是一个国际矛盾。同时林则徐也具有夜郎自大的倾向,他曾以断绝中英贸易作为威胁,要求鸦片商人停止销售鸦片。而这一点几乎当时所有的清政府官员都有。一个不能全局看世界的人去解决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显然具有局限性。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以后的事情了。
但严格说是错的.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 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 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 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
首先,这两次鸦片战争,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 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谓战争的导火 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 ,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否。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因为它们早已选中 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 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 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内: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 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浦条约》。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英勇牺牲。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调停”。当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逃 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与此相对照的是,南海、番禺 两县几万人民成立团练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大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 送饼送面。
我们再分析一下战争的性质、结局、战败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指出的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而中国都是战败国。正义之师折旗 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 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成民族 的奇耻大辱。
那么,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又如何呢?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列强通过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巨大权益:中国领土丧失,中国主权遭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倾销中国市 场,中国经济遭到扼杀。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 化。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外,还增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被迫肩负 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再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联系《南京条约》加以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认清列强们得寸进尺的强 盗嘴脸和清政府步步退让的腐败无能。
《天津条约》签订前,外国与清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是由两广总督出面的,而签约后,外国公使则直接控 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清王朝开始逐步蜕变为傀儡政权,成为列强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南京条约》规 定的“五口通商”,只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天津条约》中的“十口通商”,却扩大北至营口,南至海南岛 的琼州,而且还深入到中国内地——长江中游的汉口。它表明西方列强鲸吞中国已逐步深入。第二次鸦片战争 扩大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掠夺的侵略权益,使鸦片输入合法化,达到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外国船舰 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侵略者取得了内河航行权。侵略者特权不断升级,这是《南京条约》中所没有的 。《南京条约》中把香港岛割给英国,《北京条约》又把九龙司拱手相让,等等。这些事实都佐证了第一次鸦 片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其共性是资本主义列强向外侵略 扩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民族耻辱和灾难。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 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 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 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 后现状。
我认为是对的。
当时在西方国家鸦片贸易是非法的。也就是说英国发动战争并不是为了使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合法化,(尽管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且中国成为了世界鸦片生产基地之一。)在一些国外的书籍中都详细的记载了中国禁烟运动是如何一步步导致日不落帝国和东方世界的宗主国——清的全面战争的。这期间英国舆论和国会有着激烈的争论,最终影响因素不是鸦片贩子的利益,而是价值观冲突。西方是法律治国,强调民主人权,而在当时中国是独裁制度,就像是萨达姆的伊拉克,把卖鸦片的洋人直接拉去砍头了,没有陪审团也没有律师,也没有一部标准的《禁烟法》。洋人就受不了了。于是战争就爆发了。
其实内在原因是当时的世界政治都有既定的国际规则,列强希望把中国也纳入这套体系中。但是清非常的自闭,拒绝向世界开放。因此鸦片战争和其他大部分战争一样,是一个关于世界秩序的战争。
中国历史共有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点: 中国
结果: 英国胜利
起因: 虎门销烟
领土变更: 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他把鸦片放在水中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把它烧毁,这样鸦片才会彻底被销毁否则还是能吸的)。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无力再战。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由于清政府官员长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国际关系,在随后的《南京条约》两个补充文件谈判中遭受了进一步的利益损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使英国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从此再也不能复合,美国总统泰勒随即派全权大使乘军舰到广州,清政府已成惊弓之鸟,急忙跟他签订《望厦条约》。
法国军舰开到广州海面示威,宣称将北上攻击舟山群岛,道光帝连忙跟他签了《黄埔条约》。几个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西方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等,“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下卷)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中华帝国顿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一、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中外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演变中考察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
(一)国际
1、英国
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继17世纪40年代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8世纪又率先实现“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到鸦片战争前后这个时间,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亿二千多万磅;筑成铁路数千公里。当时英国已有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首都伦敦的人口发展到二百几十万。从对外作战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到1836年时,英国已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
2、法国
法国当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18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扫法国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工业生产也得以比较迅速地发展。不过,鸦片战争前夕,从工业的一些主要指标看,还远远落后于英国。
3、德国
德国从19世纪30年代起资本主义工业也有较快地发展,但直到5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德意志联邦中包括普鲁士等三十多个独立国,各自为政,这样又使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4、美国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对英国殖民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从它建国到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时间,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迅猛可观的。特别是在19世纪初叶,迅速发展商业,获取巨额利润。在1805年,美国商人曾经掌握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美国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竞争之一斑。总之,美国虽说后起,但显示出咄咄逼人之势。
5、俄国
俄国是一个长期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国家,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沙俄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它疯狂破坏欧洲的革命运动,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它就把侵略活动推进到中国的黑龙江流域(著名的雅克萨战役、尼布楚条约即当时中国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产物)。此后它一直觊觎对中国进行侵略。
(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虽说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会因素渐多地进行了量的积累,在一度程度上呈现一种新旧交互渗透的过渡性状况。但是总的看来,社会的旧格局、旧面貌基本保持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较前更严重激化,封建统治面临危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增长,但封建制度没有改变。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政治黑暗,国防薄弱,财政拮据,国势日衰,到了19世纪以后,嘉庆、道光王朝
在话的本身上,他的话是完全的正确的。
你可以看到,他明确的毫无隐瞒的说出了鸦片战争的实质,那就是西方并不是要维护鸦片战争,他们是要决定东西方的商务关系和国际关系,并且他说中国人实行激烈的禁烟运动使得危机加剧,也是正确的,注意他承认的是使得危机加剧,战争果然就到了,那么就是说危机假如不加剧战争就不会到了?
论点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的角度上看,自然一切都可以解释,也没有错误。假如我们也是站在西方那个殖民者角度看,也是完全正确的。
很可惜我们不是。那么首先,第一句话,他故意使得大家认为激烈的禁烟运动使得战争发生的必然原因。但是,注意,他说危机加剧,那么那个危机是什么呢?
那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商务关系,当时的中国就贸易角度上说,我们是什么都可以自给自足,对西方商品的需求并不高,反而西方对我们的需求太多了,那么就造成了西方的资金实际上是外流到中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英国人开始了鸦片贸易。中国的禁烟运动触及到了英国的外贸利益,因此加剧了那么危机。写到这里,请仔细想明白一件事情,那么就是假如没有禁烟,英国人也是迟早会想法子来扭转贸易逆差的问题的。所以可以说他 的那一句话巧妙的为西方那个殖民帝国找到了借口。逻辑上,就成了中国禁烟引起了英国的就贸易问题向中国开炮,变成一种合理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犯罪。因为站在中国的角度看显然他们的逻辑,就是他们的商品卖不动,是因为中国的外贸限制,假如用炮砸开国门,他们的商品就能卖动了。但是我们清朝的确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人们更不需要,并且在那种贸易竞争中,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啊,你不利的话就卖给我鸦片,毒害我们,还赚我们钱。我当然不干了,我禁烟。你说什么?我禁烟过激,你,你要打我。
这合理么?当今社会,毒品成为各国都禁止的东西,是不是可以理解我们的禁烟具有超越时代的历史进步性呢?
最后再来说一句,他后一句话的毒性:什么叫做东西方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被西方列强瓜分,就是东西方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么?当时的清的确是落日之时,但是假如没有外敌,没有内忧,中国大可以走上如同西方一样的近代化道路。但是国内国际的环境都不容许。所以说他的话,没有错误,就是站在他 的角度和利益点看不仅不错,还很有理论性,站在中国角度说,卑鄙了些。也不是错了,就是太卑鄙了。

“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

“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战,关天培率领的水师被击退,英军无人员伤亡。                1840年6月22日,英军部分主力准备完毕,按计划开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数舰船在虎门执行封锁。             

       1840年6月28日,英国侵华军后续部队到达广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华英军到齐,共计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4艘,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军到达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军后续舰队9艘途径厦门,英远征军司令命一艘战舰向厦门官员递交《致中国宰相书》,该舰驶入厦门南水道下锚。  

       1840年7月3日,驶入厦门南水道的英舰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战舰则向岸上开炮,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炮战。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军开始进攻定海,战至黄昏,英军停止进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军攻入定海。定海知县投水自尽,总兵张朝发已于昨日战死。是役,清军参战仅1540人,伤、亡各仅13人。定海水师在九分钟内覆没,英军所有舰船仅中弹三发,无人员伤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达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天津,并沿途留兵封锁中国沿海。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咨会,随后将《致中国宰相书》进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无战心,又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以为英军此来是为了“申焚烧鸦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许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罢免了林则徐,但英方并无此要求);拒绝赔偿鸦片损失;拒绝割让岛屿。并令其:“反棹南还,听候办理”。 英军当然不肯答应,双方继续交涉。但由于翻译和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双方无实质进展。  

      1840年9月15日,英军感到在北京地区作战并无把握,季风也将结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广东继续谈判。  

      1840年9月28日,英舰队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军疫病严重(至年底此处共计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员谈判了一些日子后,不懂中国官场“潜规则”的懿律被当猴耍而不自知,发布了浙江停战的命令,率英军南下广东(不久以后英军就放弃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认为谈判已无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严令:“逆夷要求过身……非情理可谕,即当大军挞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准收受”, 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此后一直在谈判。            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并要求割让。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门战事,革除琦善职,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大概也是这一时期,道光帝派“强硬派”的裕谦和颜伯焘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两人到任后立即开始尽最大力度整军备战。 

   1841年2月24日,本来就毫无希望的谈判已经破裂,英军开始向虎门核心阵地布置进攻。26日清晨,英军正式发起进攻,到当天下午五时,英军击败全部8500名守军,关天培壮烈牺牲。由于主要在射程外炮击,英军损失轻微。  

       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后来撤离。由于前两败,此战中国守军士气低落,未战先溃,英军损失轻微。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达广州,耗时达57天,被俄国武官当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道光帝也反复下令“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如果英军“闻风远遁”,惟将军是问。21日,奕山下令对英军舰船火攻,英军略受损失。24日,英军进攻广州,至25日,已经攻占广州城外主要制高点和炮台。此役英军战死9人,受伤68人。27日,清方向围城的英军要求谈判,于是又暂时停战。并且交纳赔款。从6月1日起,英军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间,奕山的奏折对失败只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胜仗,并说英军举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许其求和,同时命令沿海撤防。正好老天有眼,此时英军中瘟疫横行,英舰队又突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因此老天无意中帮奕山圆了谎。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众与英军交战,其采用战术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军将领汗颜。但英军最终还是突围,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民众包围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时值停战期间,清方派主战的官吏余保纯将民众劝归。

        1841年5月31日,英国外相认为义律对中国过于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国事务。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从伦敦到澳门,只用了67天,其中还有十天在孟买处理公务,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军主力北上厦门,奕山隐瞒不报。幸亏奕山的牛皮早被厦门的颜伯焘识破,故颜伯焘一直抗旨不撤防。并且在厦门投巨资建立了中国沿海最坚固的防线——厦门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当强大,有火炮四百余门,守军5680人。              

       1841年8月26日,英军围攻厦门。英军战术无非是正面佯攻,侧面迂回,轻松绕开石壁。如此简单的战术,英军已用过多次,但是由于瞒报严重,颜伯焘和道光帝并不知情。守军一的开始抵抗也较为激烈,但是腹背受敌,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黄昏,清军外围阵地已全部失守。英军也停止进攻。  

       1841年8月27日,英军攻打厦门城。守军已于夜里逃散,厦门失守。此役,清军阵亡总兵一名,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减员324名。英军战死一人,受伤16人。战后英军对石壁炮台的防御力评价相当高。战后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来华的英军中还有陆军。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军北上浙江。此时浙江由头号主战派裕谦主持,浙东防务与战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强,降职的林则徐曾一度在镇海协助组织防务,经历了几次战斗的林则徐认识到定海必然守不住,应该主动放弃。这个建议当然不可能被采纳。  

        1841年9月25日,英军本来打算攻击镇海的主力海陆军四千余人受到风力影响,集结于镇、定之间的海面。随后的几天,定海清军与英军屡有交火,均损失轻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军向定海发动总攻,至下午2时,五千多守军全部被击败。定海三总兵牺牲。英军战死2人,伤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军向镇海发起攻击,几小时后,外围阵地纷纷失守。此时战斗虽未结束,正在镇海东城墙指挥的两江总督裕谦已经知道希望全无,遂跳水自尽。  

        1841年10月13日,英军逼近宁波,负责此处的太子太保余步云弃城逃跑,宁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步军统领正黄旗满洲都统崇文门监督正红旗宗室总族长雍正帝四世孙前黑龙江将军前盛京将军”奕经受封为扬威将军,调集八省援军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之后,鸦片战争中唯一一次收复失地的反攻在奕经的指挥下打响,四小时后,规模庞大的反攻宣告失败。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抚刘韵珂上“十可虑”折,虽未明说,但暗示战争已毫无希望,且充满危险。  

        1842年5月7日,英军撤离宁波,集结兵力准备沿长江向内地进攻。  

        1842年5月18日,英军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军抵抗激烈,战败自杀者甚众。英军阵亡9人(其中一名中校),受伤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军全部出动攻击吴淞。吴淞是江苏海防重点,新任两江总督牛鉴亲自坐镇于此。但战斗至中午12点,清军全部逃散。清军阵亡江南水路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英军被击毙两人,受伤25人。同日,英军第二期增援部队到达吴淞口,在华英军总兵力达到20000人。与清军相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都算是一支空前强大的军队。  

        1842年6月19日,英军占领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军战舰十二艘,轮船十艘,运输船51艘,士兵7000人组成舰队从上海出发,直扑镇江。

        1842年7月13日,清军开始增援镇江。 

     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此时镇江城内驻军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军仅参加攻城的兵力就达6905人,英军占绝对优势。战斗开始后,英海军组织火力猛轰城外清军,城外清军缺少掩护也没有任何反击手段,很快便溃散。英军组织火力轰击城墙,可是城内驻军有1185人是驻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们安家此地已经200多年,所以仍然节节阻击。同时英海军组织小船沿水路攻击镇江西门,遭到城墙上清军火炮的有效轰击,狼狈退出。最后,占尽火力优势的英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守军一直坚持巷战到深夜。城内清军的伤亡率达30%。镇江的火力兵力远远不及虎门,城墙坚固远远不及厦门,战前动员远远不及定海,准备周密远远不及浙东,但是此役英军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3人失踪。多于上述四战役所毙伤敌军的总和。  

        1842年8月2日,英军离开镇江,准备进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决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签订条约。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经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9月1日,清朝负责谈判的官员向璞鼎查发出照会,对南京条约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这十二项自讨苦吃的内容为中国今后的苦难留下了隐患;也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与此同时,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刘韵珂都给南京的官员写信,内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类似的交涉,而这些信件还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签约的谕旨到达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报广东仿造西式战舰一艘,并且提议停止建造旧时战船,经费用于建造西式战舰。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正当太平军同清军激烈争斗时,英国和法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又发动了一次“海盗式”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实质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历史上称作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4年和1856年,清政府与法、美分别签定的《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先后期满,法、美为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权益,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清政府与英国订立的《南京条约》里,根本没有修约之说,但英政府也蛮横地提出了修约的要求。显然,它们要求的所谓“修约”,实质上是要签定一个比《南京条约》更具有掠夺性和奴役性的条约。这些无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侵略者看到修约阴谋没有得逞,立即凶相毕露地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的。”为了诉诸武力,强迫清政府就范,英国蓄意制造了一起所谓“亚罗”号事件。 

       1856年十月,广东水师检查了停泊在黄埔港附近的一艘名叫“亚罗”号的中国走私船,逮捕了船上的两名海盗和十名中国水手。这条船的船主是中国人,为了便于走私,曾向香港当局领取了一张为期一年的执照,但在检查时已经过期。因此,广东水师搜捕一事,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是,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了英国的国旗。10月23日,英军突袭广州,悍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侵略军攻占了珠江沿岸的一系列炮台,并一度攻入广州城。中国军民奋起反击。12月,广州人民愤怒地烧毁了侵略者盘踞的十三洋行,迫使侵略者退出广州。    

    “亚罗”号事件传到伦敦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喉舌《泰晤士报》立即赤裸裸地叫嚣:“要用暴力对付中国”。1857年,英国政府派遣老殖民主义者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侵略军到中国进行战争讹诈。并且照会法、美、俄三国,提议联合出兵。 

      法国为了参加侵华战争,也制造了一起所谓“马神甫事件”。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行凶作恶三年多,一八五六年被当地官厅处死。法国打起“保护圣教”的旗号,派遣葛罗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侵略军,继英军之后来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为达到共同分赃的目的,也分别派遣公使列卫廉和普提雅廷到中国,与英、法策划“联合行动”。 

      英国侵略者在1856年入侵广州被击退后,于第二年底,英、法两国又纠集了五、六千人,再次进犯广州。两广总督叶铭琛,昏愦自矜,玩忽轻敌,既不做应敌的准备,也不准广州军民抵抗,并自欺欺人的断言“必无事,日暮自必走”,结果广州被占。侵略军入城后,烧杀抢掠,仅从布政使衙门抢走白银一项,就达二十二万七千两。叶铭琛也成了俘虏。群众讥讽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英、法侵略军攻占广州后,小部分留守,大部分乘军舰北犯。1858年4月,到达大沽口外,5月20日,侵略军突然闯进大沽口,炮轰大沽炮台。驻守炮台的官兵奋起抵抗,与侵略军炮战两小时,由于直隶总督谭廷骧等文武官员带头逃跑,使得大沽炮台很快失陷。侵略军占据大沽炮台后,直犯天津,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急忙派遣全权大臣桂良和花沙纳,赶往天津向侵略者求和。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定后,马克思就断言:“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事实正是如此。英、法侵略者远不满足于已经攫取的权益,说什么“条约中有关商务条款不能令人满意”。为向中国勒索更多的特权,他们又在寻找借口,准备重新发动战争。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换约之机,率领一支舰队气势汹汹地来到大沽口外。他们蓄意挑衅,拒绝走清政府指定的由北塘登陆进京的路线,硬要把军舰沿白河开到天津,武装护送公使进京。24日,他们炸断了白河上两根拦河大铁链,拔毁了河上的铁戗。25日,突然炮轰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爱国将士忍无可忍,奋起自卫还击,击伤击沉敌舰十余艘,打死打伤侵略军近五百人,英国海军司令受重伤,副司令伤重而死,其余侥幸活下来的都夹着尾巴逃出了大沽口。 

      当时伦敦、巴黎报纸叫嚣要“大规模报复”,而清政府却无心抵抗,幻想求和。1860年春,英、法两国调集了两万多兵力,二百多艘舰船,杀向中国。4月占领舟山。五、六月进犯烟台和大连。7月底闯到大沽口外。8月攻占天津。各地人民和爱国官兵自动奋起抵抗。但腐败无能的清军,却望风而逃,一触即溃。当侵略军逼近北京时,咸丰皇帝带着后妃,仓皇逃往热河,留下其弟恭亲王奕向敌人投降求和。 

      英、法侵略军从北塘登陆后,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是清朝统治者靠榨取人民的血汗,经过一百五十多年扩建经营而建成的壮丽宫苑。它综合了中外建筑之精华,藏有各种无价珍宝、稀世典籍和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个宏伟瑰丽的大园林和珍藏宝库竟被英、法强盗洗劫一空之后,化为焦土。连当时在场的英国强盗戈登,也不得不供认:“我们就是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他们还扬言要捣毁清皇宫。在侵略者武力逼迫下,清政府屈服了,同英、法分别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美国也根据“一体均沾”的条款分享各项特权。 

      《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更深地堕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1689年,中俄缔结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850年,侵占了黑龙江下游城镇庙街。1854年至1856年,三次派遣舰船,闯入我国黑龙江进行武装挑衅,并强占了海兰泡等地。1858年5月22日,即英、法侵略军攻占大沽炮台的第三天,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突然率兵直趋瑷珲城,武力要挟重新划定两国边界。5月28日,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被迫在《瑷珲条约》上签字。沙俄通过这个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去,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改为中俄共管。恩格斯在揭露沙俄侵华罪行时指出:俄国通过《瑷珲条约》“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1860年,沙俄借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以帮助镇压太平军为诱饵,向清政府提交了一份新的条约草案和俄国单方面绘制的东部边界地图,逼迫清政府“一字不能更易”的答应下来。扬言:如果不答应,“兵端不难屡兴”。11月14日。奕被迫在中俄《北京条约》上签了字。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俄国,还强行规定了中俄西部边界的走向,竟把中国境内的湖泊河山,作为划界的标志。1864年10月,沙俄又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获利者,通过军事侵略和讹诈,先后割去了一百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大约相当于六个英国,十一个捷克。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次骇人听闻的无耻掠夺。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反动势力很快握手言欢。清朝统治者从两次挨打的经历中发现:外国列强要的是在中国的特权,并不反对他们当儿皇帝,洋人是可以做朋友的;外国侵略者也感到,要巩固和扩大在华的侵略特权,必须扶植象清政府这样软弱无能的政权,作为他们实行殖民统治的工具。于是,这两股反动势力,便加紧勾结,互相利用,做起了共同奴役中国人民的反革命交易。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恐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处理,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

      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在英国支持下,建立反动政权。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 7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胜利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粉碎了英、俄企图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阴谋。

     1860年,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860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兴旺蓬勃时期,太平军在天王洪秀全的领导下,解放了几乎大半个中国。太平军的胜利,吓坏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他们对人民狠如豺狼,但在帝国主义面前却卑躬屈膝,一副奴才相。为了镇压太平军,竟然无耻地向侵略者求救,出重金组织了一支由美国流氓华尔率领的洋枪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力,太平军毫不畏惧,他们在慕王谭绍光的领导下,一次又一次打败了洋枪队,狠狠教训了侵略者。

       1895年3月29日 - 1895年11月26日,台湾岛人民持续20年抗日起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一纸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永久割让给日本,清廷的腐败决定让台湾人民悲愤至极,而世界各国也因各自的利益袖手旁观,台湾也在此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愤而自立自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25日建立台湾民主国,同年夏初,日军在台湾北部的澳底(现今台湾台北县贡寮乡境内)登陆,同年秋末攻下台南城,维持不到五个月的台湾民主国正式瓦解,至此,全台仅剩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军还在跟日军周旋,直至11月26日六堆客家军于火烧庄(现今台湾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一役决战失利后,台湾人民抗日的乙未战争也随之终告落幕。此战从公元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至同年11月底火烧庄战役持续了约近6个月,共造成台湾14000名士兵战死、无可计数的台湾义勇军牺牲及台湾人民无辜被屠杀,而对日本帝国军队于战役虽仅有164名的日本远征军战死,却也因为台湾的瘴疠致使日军4700名官士兵病死。

      1885年,中法战争冯子材抗法

      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根据法军纪录,阵亡74人,伤213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

这些太多了,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另:前面一位回答者,你翻翻历史书好不好,一战、二战、以及率属于二战的台儿庄、平型关、百团大战都是20世纪了,再有,镇南关大捷不应该说给中国带来灾难吧!
太平天国运动(或者说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义和团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日战争
与8国联军抗战 黄海海战 甲午战争 台儿庄大战 百团大战 平型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欧美18世纪到19世纪的战争形式的疑问???

我看了一些讲述欧美18世纪到19世纪战争的影片,比如,反映英国殖民统治的《四根羽毛》,反映欧洲反发战争的《滑铁卢》,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爱国者》和南北战争的《盖兹堡战役》,《众神与将军》。rn这些电影中都出现了战争双方列阵对射的战争场面,就像是在玩回合制游戏一样,你打我一下,我在回敬你一下,直到某一方人数严重少于另一方而撤退为止,战斗结束。rn我感觉这种战术很愚蠢,难道就不能搞个突袭,或者埋伏,或者在敌方装弹的时间内,冲进敌阵杀开花?rn但是,欧美国家沿用这种战术我估计也的有100多年了吧(我感觉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才逐渐淘汰这种战术,到了一战就根本看不到了)。自然有它的意意。rn我很想知道,这种战术的名称?这种战术的好处和弊端?这种战术的起源?和欧美国家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如此热衷使用这种战术,而且是双方都在同时使用?rn总之,我想知道有关于这种战术的一切!!!
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武器杀伤力与步兵作战队形的关系。说来话有点儿长。

简单点儿说:

1、在冷兵器时期,远距离打击武器主要是弓弩,单靠它们不足以对抗敌方骑兵的冲击,必须有手持长武器(比如长矛)的步兵组成严密的、大纵深的方阵,保护己方弓弩手,阻止敌方骑兵的冲击。无论东西方都一样,步兵对抗骑兵时,保持住阵形最为重要,因为一旦阵形被骑兵冲垮,就会形成一边倒的屠杀,跑都很难跑掉。

2、热兵器刚兴起时,火绳枪或滑膛枪的威力较小,作用相当于威力加强版的弓弩,同样需要组成严密方阵的长矛兵的保护。典型的例子是16世纪长矛兵和火绳枪手组成的西班牙方阵。

3、随着热兵器的威力越来越大,火枪兵在方阵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长矛兵的比例逐渐下降,方阵的纵深层数也逐渐减少,这样便于发挥火枪兵的火力。野炮的运用更加强了步兵对抗骑兵的能力。于是17世纪时,开始出现浅纵深的步兵作战队形,即所谓的“线式战术”。开创者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这种战术比方阵灵活、节省兵力。但必须指出,热兵器的杀伤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无法使用这种战术,因为骑兵会轻易地将浅纵深的步兵队形冲垮。

4、热兵器的杀伤力进一步增加,刺刀出现,火枪兵的刺刀可以起到长矛的作用,于是长矛兵被取消了。但步兵仍然需要排成严密的队形(线式战术),防止被冲垮。当时强调射击纪律,用排枪形成瞬间最大火力,这样威胁力远大于零散的射击。这是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的主要战术,也就是您在问题中描述的战争场面。

5、来复枪出现、圆锥形子弹出现,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为最后一个老式战争,在这之后“线式战术”逐渐不再使用(您在问题中说的很对,就是南北战争后淘汰的)。武器杀伤力的提升迫使交战双方不得不采用散开队形,而这时候骑兵的正面冲击已很难对步兵构成严重威胁。这样一来,步兵从严整的战斗队形里解放出来,灵活性大为增加。但同样地,热兵器的杀伤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不会出现这种战术。

所以,您可以看到,步兵采用什么样的作战队形取决于当时武器的杀伤力,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楚——军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武器杀伤力与士兵分散率有非常明显的比例关系。您在问题中描述的双方列阵对射的战争场面,是当时武器水平下的自然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场面只出现在双方预有准备的正面交战中,而突袭、埋伏、冲锋等,从古到今、无论东西方一直都在使用。但您说的“在敌方装弹的时间内,冲进敌阵”在正面交锋中却很难成功。战史表明,在那个时期如果步兵阵形完整、组织严密,即使用骑兵正面冲击也不易击破。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读一读两本军事历史名著:

[美]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美]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这主要是当时武器技术的限制。虽然有了燧发枪,但是在火力的持久性和密度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不足,熟练的枪手装填一次弹药也要十几秒钟,这对行动迅速的骑兵来说,是十分脆弱的,再加上当时是滑膛枪,弹道并不是很平直,射击的精度也不够,也许密集阵型是对这个不足的补充。(我们注意到一直到重机枪出现和普及,步兵才摆脱了密集队形的束缚,能够无视骑兵的威胁。)所以密集队形是当时部队对付骑兵冲击的最好方法。同时人数庞大的军队采用这样的阵型也便于有效地组织调度。设想如果乱七八糟的冲过去,很容易使军队溃散,就很难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敌人从侧翼攻击,散乱的阵型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这种叫线性战术.
原因:
射击精度与频率都低.不排成队,敌人不怕;
换子弹时,不能低头,否则没法换
步兵不排成队,骑兵来了就是屠杀.

优:火力猛,士气高;
缺:呆了点,怕机枪.
欧洲国家都崇尚骑士精神,讲究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
1 指挥跟不上
2 射程跟不上
3 射击精度跟不上

所以同样数目的枪兵会被骑兵砍死,所以部队会溃散,没法指挥

直到盖茨堡战役,它证明了科技的进步,火炮杀人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其中一段故事是几个旅的部队被一个旅击毙,此时的火枪还是很勉强。
文章标题: 请问一下我们今天了解18、19世纪的战争能不能像今天和未来人类了解俄乌战争一样战线变化精确到小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680.html

[请问一下我们今天了解18、19世纪的战争能不能像今天和未来人类了解俄乌战争一样战线变化精确到小时]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