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大礼仪事件中为什么反对明世宗追封其父为帝,而建文帝追封朱标却无人反对

时间: 2022-06-30 20:00: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大礼仪事件中为什么反对明世宗追封其父为帝,而建文帝追封朱标却无人反对

同样追封父亲为帝王,为什么建文帝可以,嘉靖帝就不行?

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本来就是太子,只是他去世了才让他的儿子成为君主的,而嘉靖帝是因为他继承的不是他的父亲的皇位,而是他堂兄的皇位,所以他不能立自己的父亲为君主。这其中还是跟礼制有关,建文帝封自己的父亲为君主是理所当然的,符合礼制的,但是嘉靖帝的决定却是有违礼制的,所以才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一、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朱标生前就已经被立为太子,朱元璋是准备把自己的皇位交给朱标的。只是没想到朱标早逝,没有继承朱元璋的君主之位。这时候朱元璋就看中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他为储君。如果朱标还在世的话,最后朱标很有可能还是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的。朱允炆也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才登上了皇位,只不过他提前登基了,所以就算是建文帝立自己的父亲为君主也是合乎礼仪的,并没有人去反对。

二、嘉靖帝

嘉靖帝的前一位君主是明武宗,而明武宗是嘉靖帝的堂哥。明武宗去世之后,他没有亲生的兄弟,有没有亲生的儿子,所以只能从其他的堂兄弟中寻找适合登上皇位的人。而嘉靖帝就是这时候被推上皇位的,他成为了新的君主。但是他的皇位不是从自己的父亲手中继承的,所以他不能把自己的父亲立为君主。这时候的嘉靖帝相当于是过继给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的,他如果立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君主是不符合礼制的,所以有很多人在反对他。


古代是非常看重礼仪的,所以当嘉靖帝想要立自己的父亲为君主的时候,有很多的大臣一起上书反对这件事情。但是嘉靖帝毕竟是君主,就算是再多的人不同意他的决定,他也能将这件事办成。反观建文帝,在他的叔叔朱棣登基之后,直接废了朱标的君主之名,还是称他为太子。

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来源于父亲懿文太子朱标,追封父亲是名正言顺。嘉靖帝是属于小宗入大宗,他的皇位来源于堂兄明武宗朱厚照,所以应该以孝宗为父亲。
两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并不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仅此而已
因为建文帝在大臣们心中还有眼中口碑都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嘉靖皇帝是一个遭人唾弃的皇帝,也没有实际的权力。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处在同样的环境就可以有同样的作为,这个有很多千丝万缕的关系,牵扯在那里面的。

为什么朱允文给朱标上庙号没人反对呢?

先来看看嘉靖给自己的生父追上尊号为皇帝为什么会遭到大臣反对,就知道为什么建文帝给自己的生父朱标上庙号没有人反对了。

嘉靖的生父是兴献王,是宪宗的儿子,孝宗的弟弟。

孝宗死的时候,只有武宗这一个儿子,而武宗死的时候才只有三十一岁,还年轻,却没有儿子,只能从宗室里面找人来继位。当时血缘上离帝系最近的,就只有嘉靖了,所以,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嘉靖被迎立为帝。血缘上,嘉靖是武宗的堂弟,是孝宗的侄子。

大礼议之所以能闹起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廷和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写了“伦序当立”四个字,嘉靖主要就是在这四个字上做文章。按照一般宗藩入继大统的程序来说,都要承认为人后者为人子,也就是来主祭祀的,不能让自己继承的对象无人主祭。所以,一般入继大统的时候,都要先默认自己已经被过继给先帝做儿子,然后才能继位。

如果武宗死的时候,还有其他的他的侄儿辈的选择,应该是最合适的,但问题就在于,当时血缘上离得比较近的只有嘉靖,没有子侄辈,也就是说,武宗也没有合适的侄儿可以拿过来过继给自己当儿子来继位。所以,只能找嘉靖。按照为人后者为人子的逻辑,嘉靖和武宗同辈,但既然嗣位,就起码要先承认自己为孝宗的儿子。

但嘉靖却偏偏不肯。嘉靖就在伦序当立这四个字上做文章,而且做得很足。他的意思是,他不用过继给孝宗当儿子,也轮到他来当这个皇帝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血缘上最近,就应该是他,他比其他人都有资格。所以,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先把自己的世系改到孝宗这边来,也同样可以成立。而且,他还认为,因为继承皇位,就不承认自己的生父母,这是不孝,是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理由很充分。

大臣反对的理由则是为人后者为人子,如果追尊兴献王为帝,这就不仅等于改变了原来的帝系,让帝系变成了宪宗—兴献王—嘉靖这样的世系,不仅让武宗无后,而且连孝宗也无后了,也没有人主祭了。这当然是不合礼法的。

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是怎么回事?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佑杬次子(长子为朱厚熙,生五日而夭,嘉靖四年追赠岳王,谥怀献)。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为明孝宗,次子为兴献王。1494年(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1507(正德二年)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那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皇太后张氏与大学士杨廷和(朱厚熜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天)摄理国政,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于三月十五日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谷大用先期至,朱厚熜不许其私谒。)1521年四月初一,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
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引
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未采纳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
四月廿七,朱厚熜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60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对世宗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年方十五岁的朱厚熜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但毛澄亦修改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
1521年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当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1522年(嘉靖元年)三月,朱厚熜无奈之下,勉强同意称父亲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明宪宗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皇后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武宗皇后为庄肃皇后。三年之后,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那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揣测帝意,便纷纷上书重提旧事。两人得以宣诏入京,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并迫使杨廷和辞职,而其他反对者都被下狱、贬官夺俸。以张璁和桂萼为中心,在朝廷中形成了支持、奉迎皇帝的“议礼派”,将议礼当作起家的政治资本,因此在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
事件影响:
经过三年的大礼议,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已经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一意独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会下狱廷杖。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朱厚熜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使得杨廷和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被削官为民,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治风气日益败坏。
大礼议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嘉靖皇帝以旁支小宗入继大统,内心深处实际上隐藏着难言的自卑感和不安。杨廷和等人的“继嗣”论萦绕在他的心头,必须制服群臣才能树立严威。自卑心理转化为刚愎、猜忌、横暴、独断,处处标新立异,时时戒备群臣,千方百计树立威权。
经过大礼议,在理论和礼仪上终于为自己树立了正统地位;在权力上终于独揽乾纲,威慑群臣。除强化了皇权外,还产生了许多其他严重后果。由于朝野上下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议礼,因此干扰、冲击、扰乱了政治、经济的进步性改革;由于只要顺着嘉靖皇帝的意愿议礼有功,便可飞黄腾达,甚至一跃而为巨卿宰辅,因此酿成谄媚之风;由于议礼两派党同伐异,势不两立,因此酿成党争之风。所有这一切都加重了朝政的腐败,因此史家说“吏治繁伪,兵政窳(窳,瘦弱;懒惰)惰,民力虚耗,亦由是始”。

嘉靖追封父亲为何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目的是什么?

古代的开国君主会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帝王,却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反对,比如三国时期的孙权追封其父孙坚。那么为什么明朝时期的嘉靖帝追封父亲为何会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反对的原因是嘉靖帝继承皇位的偶然性。至于反对的目的是群臣的儒教礼仪制度根深蒂固。
那么说到嘉靖帝继承皇位的偶然性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身世。他是正德帝的堂弟,正德帝也就是朱厚照。朱厚照是明孝宗的长子,唯一的亲弟弟又早年夭折。这个就给了嘉靖帝很大的机会。正德帝无后而薨。那么在古代就很讲究礼制,既然帝王无后,就要兄终弟及,可是正德帝也无弟弟,那就只能从旁系过继一个给孝宗,所以群臣就找到了当时作为藩王的嘉靖帝。嘉靖帝和正德帝是同一个爷爷,因此血脉最为接近。这样嘉靖帝就过继给了孝宗,遵循兄终弟及的原则。所以嘉靖帝的皇位继承是非常具有偶然性的。可是后来嘉靖帝要认回自己的亲爹,欲追封自己的父亲尊号就遭到了群臣的极力反对。因为嘉靖帝的皇位来源是因为他过继给了明孝宗,证明他的皇属于正统,可是他一旦追封自己亲爹,这就违背当时的礼教制度。也否认自己的皇位来源。这对于群臣来说就是非常不支持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嘉靖帝的名义上的父亲是明孝宗。在当时儒家思想空前强大,儒家礼仪制度深入人心。在那些饱读圣贤书的群臣看来这一项举动是违背传统礼仪制度的。他们才敢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驳回帝王的决定,因为他们捍卫的是传统礼教制度,捍卫的是他们自己的精神食粮,深受儒家教导的大臣自然是顽固不化,所以嘉靖帝追封父亲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目的就是捍卫传统礼教制度

这是因为嘉靖帝想借着"大利益事件",通过对其早逝的生父,皇帝身份的追认, 确定偌大个明朝谁说了算。所以大臣对他反对不已。
我认为反对的原因是嘉靖帝继承皇位的偶然性。至于反对的目的是群臣的儒教礼仪制度根深蒂固。所以他们才反对
嘉靖帝的皇帝宝座是天上掉下来的,福从天降,一个远离京城的藩王之子居然能有机会当上皇帝?他要追封父亲,多人反对,是为了维护明武帝正统地位。

同样追封父亲,为什么建文帝可以,嘉靖帝很多人反对?

因为建文帝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去世才让自己继承皇位的,如果朱标没死的话皇位就是朱标的了,可是嘉靖帝就不一样了,嘉靖帝的皇位是来自于嘉靖帝的堂兄朱厚照,是因为朱厚照没有子嗣才让嘉靖帝继承皇位的的,他的父亲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自然是有人反对。

当中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时朱标就出生了,然后直接将朱标封为了吴王世子,称帝之后直接就成为了皇太子。这样如果朱标当时没有发生意外的话皇位肯定是会落到朱标的身上,但是他死了,于是皇位就落到了他的儿子朱允炆身上,所以人们对建文帝想要追封朱标为帝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没有争议的点。

但是嘉靖帝就和建文帝不一样了,虽然他们都不是先皇的嫡子,但是嘉靖帝的皇位是来自于自己的堂兄朱厚照。当年朱厚照年纪轻轻就死了,而且没有自己的子嗣,这也就说明皇位就只能从他其中的兄弟中找到,于是就让身为朱厚照堂弟的嘉靖帝继位了。

当时看到朱厚照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的情况,这些大臣们在得到了皇太后的首肯之后就根据明朝皇室的祖训:兄终弟及来让明孝宗的弟弟的儿子来继承皇位。最开始这些大臣们的想法是让嘉靖帝过继给明孝宗,这就代表皇位依旧是明孝宗这一脉的。

可是嘉靖帝并不愿意这样,他坚持要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尊为帝,这个做法自然是让大臣们感到强烈的反对,这样两方拉拉扯扯一直到嘉靖三年的时候嘉靖帝才成功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帝。嘉靖帝这个做的原因就是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这个给不符合传统,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同样追封父亲,建文帝可以这样做,嘉庆帝却不可以,是因为建文帝的父亲更加受到人们的爱戴追捧。
因为朱标本就是太子,由于早死儿子当了皇帝后追封父亲为帝很正常;但嘉庆是因为前皇帝没有子嗣而上位的,他应该是过继到明孝宗一脉,而不是立自己的父亲为帝自成一脉。
建文帝的父亲朱标生前是朱元璋亲封的太子,有继承权,而嘉靖帝是继承了堂哥的皇位,他的父亲只是藩王,不能追封为皇帝。
文章标题: 大礼仪事件中为什么反对明世宗追封其父为帝,而建文帝追封朱标却无人反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649.html

[大礼仪事件中为什么反对明世宗追封其父为帝,而建文帝追封朱标却无人反对]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