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29 09:01: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汉初三杰功不可没而,萧何、韩信、张良居功至伟,史家称为“汉初三杰”。然而他们三个作为大功臣,最后的结局却是有很大的差别。最终得到善终的,却只有张良一个人。这是为何?
第一点,张良一直就没有过兵权,他的定位一直是一个谋士,而不是一个将军。想要谋反,先决条件就是有自己的军队。刘邦正是明白这点,所以才没有针对张良。张良正因为是个谋臣,所以他的政治嗅觉非常的敏锐。他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孤僻,很多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第二点,张良是一个不慕名利的人。他不是因为害怕刘邦猜忌自己所以才不敢持有太多权力,而是因为他信仰的是黄老之学。刘邦一路跟着他,自然知道他的性格。这个一个清静无为的人,哪怕是有人举报他想要篡位,估计刘邦都不会信。至于他成为别人的帮凶,这个可能性也不太大。因为他在成为诸侯之后,没多久就主动请辞了,理由是要在家安心修行。
第三点,张良可以算是刘邦的救民恩人,刘邦对他是非常尊敬的。面对其他人,刘邦会杀掉以绝后患。而面对张良,只要他没有想要反叛的心思,刘邦是不会动他的。毕竟刘邦虽然是君主,但他更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还是怀有感恩之心的。最重要的是张良从来就没有以救命恩人的身份自居,这让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再次提高了几分。
张良没有得到刘邦的针对,是因为张良手中没有兵权,张良没有起兵造反的能力,曹操很放心,还有就是张良淡泊名利,性格孤僻,他是一个谋士他对政治方面具有敏锐的嗅觉,所以他知道怎么做能够让曹操对自己不抱有迟疑的态度。
张良只是一介谋士,从来没有拥有过兵权,所以他对刘邦不存在有威胁,而且张良性格高傲,人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也正是他孤僻的性格才会让刘邦对他如此放心。如果张良和朝廷中的大臣来往密切,会让刘邦对张良产生误会,不过张亮的地位也不低,必须要看别人的脸色,也不需要和其他人太过亲近,这也是他保命的一个方法。张良从不看重金钱和名利,手中也没有很大的权利,刘邦深知张良的性格是怎样的,刘邦坚信张良对自己的忠心,从来没有怀疑过。
张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刘邦自己心中很感谢张良,所以这个感激之情刘邦是记在心里的,面对其他的人,只要对刘邦存在威胁,他就会把他杀掉以绝后患,但是面对张良,刘邦是不会杀他的,就连吕后都很喜欢张良,从来没有找过张良的事情。
后来张良请辞退隐,他找了一个离老师家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开办了学堂,成了一个教书先生,以后的毕生都致力于教书行业。张良知道功高盖主的后果,所以他避免了所有让刘邦怀疑自己的可能性,汉初三杰,也只有他得善终。
伴君如伴虎,因为君王权利大,君王喜则一切好,若一旦发怒,陪伴他身边的人就非常危险。比如古代皇帝中,就有一些屠杀功臣的皇帝,比如刘邦、朱元璋等。然刘邦虽然屠杀功臣,其功臣张良最后却得以善终。
那伴君如伴虎,刘邦屠杀功臣,张良为何能得以善终呢!
其实,刘邦虽然屠杀功臣,但是他却和朱元璋不同,朱元璋是大肆屠杀,大明功臣几乎被朱元璋杀的所剩无几。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刘邦建立汉朝后,所杀的功臣多是手握重兵、身为一方的异姓诸侯王。比如韩信、彭越等人。这些人手握重兵,对大汉王朝本身构成了威胁,所以刘邦、吕布才会除去他们。而像其他的功臣比如萧何、周勃、陈平、张良等人却都是免于被杀而得善终之人。
其中张良能得以善终则是有原因的。
张良计谋过人,深受刘邦的器重、信任和敬重。刘邦对他的建议、意见多是采用的。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张良是作出巨大贡献的,其智谋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同时张良和韩信、萧何又被称为是汉初三杰。
张良是一个著名的谋士,他除了计谋过人之外,还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理,再则他淡泊名利,深明伴君如伴虎之理。这也是他后来能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所以后来当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登基为帝后,张良见天下已经大定,于是就功臣身退、退隐而去。
张良退隐,就是远离了大汉权利、政治中心,如此其虽功高,却不震主,再加上刘邦本来就一直敬重张良,所以张良没有落下像韩信那样的下场,也没有像萧何为了自保而自污声名来以释君疑。
秦末天下群雄并起,在经过长达四年多的楚汉之争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身边的诸多文臣武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西汉立国后,这些文臣武将作为开国元勋,自然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可是,就在功臣们以为能安享富贵的时候,危险却不知不觉来到他们身边。随着汉王朝内部形势日渐稳定,刘邦开始有步骤地收拢中央权力,逐步铲除潜在对手。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异姓王相继被消灭,燕王卢绾被迫出逃匈奴,连一向被世人认为忠厚的宰相萧何都一度被打入大牢,戴上刑具。由此可见,这波清算行动还是非常彻底的。不过,就在大批开国功臣纷纷落马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成了例外,他便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很早就加入了刘邦的创业团队,后来在激烈地楚汉之争中,张良为刘邦献计献策,多次使刘邦化险为夷。刘邦曾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大谈自己战胜项羽的成功之道,他对众臣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话中刘邦提到的三个人,萧何、韩信都是直言名字,只有张良是称“字”(子房)。要知道古代对人称“字”是一种尊敬,这也可以看出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在后来的清算行动中,“汉初三杰”中的萧何、韩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为什么排在第一位的张良反而没事呢?这主要还归功于张良在“取”和“舍”上的态度。
早在刘邦开始清算行动之前,张良便以体弱多病为由推掉了许多朝廷事务,天天闭门不出,在家里修仙。当时一些大臣私下里都有点看不起张良,认为如此聪明的一个人怎么也会糊涂到去干修仙求道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情。然而没过多久,刘邦的清算功臣行动就开始了,那些对西汉王朝功勋赫赫的文臣武将们纷纷落马,张良却因与世无争,不怎么参与政治活动而完美躲过了这波政坛地震的影响。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智者的代表人物,以他的聪明才智,怎么可能会不知神仙之道的虚无缥缈。他之所以选择闭门修仙,其实正是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才会在功成名就后选择急流勇退。以舍弃部分功名利禄作为代价,最终换得了张家几代人的平安富贵。进退有度,善始善终,这或许才是真正智者的最佳结局。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