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29 02:59: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二十四节气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大禹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1、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2、雨水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扩展资料
来源: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24节气分别为,顺序排列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称十二节气。
对于农业生产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小麦种植,江北、黄河流域多在秋分至立冬前播种。立冬后播种的小麦虽然当时不发芽,等来年开春发芽,照样能结籽粒。而立春后播种小麦,大多是不结籽实的。这就是科学上说得“春化“阶段。
还有大葱,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秋社前种的大葱来年四、五月间会出花(俗称葱波萝),而过“秋社”后播下的葱种,来年一年都不长波萝(开花),就相差这几天,事情就有质的不同。还有麦茬种黄豆,一定要赶在“夏至”前出苗,否则只长豆棵不结籽。这就是“不误农时”。另外,在养生和中医方面,二十四节也有很大的参考值。所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机,也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二十四节是太阳黄经运行的节点,它对大地上的动、植物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要大家留心,会有更多的发现。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冬至算岁首有两个理由,一是推算中国历法,都以冬至作为历元,每年历日的推算和安排,总是先算定冬至,才推及其余。所以中国历法以冬至为岁首。另一个理由是冬至为周正的正月中气,它与周正正月一日也常出现在同一天。
立春虽然曾被称为春节,但立春的风俗活动,如打春、咬春等,自有其源流,与新年从来不相混同。在《汉书》中已明确区分:“正月朔,岁首;立春,四时之首。”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端,立春是四季的开端。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21年11月30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多数人能背出来、习以为常的二十四节气被这么申遗,大家倒变得好奇起来。比如,本文要说的——24个节气中哪个第一个节气?
节气民俗图:打春牛
具体到节气名称,“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一月的立春、雨水,二月的惊蛰、春分,三月的清明、谷雨,四月的立夏、小满,五月的芒种、夏至,六月的小暑、大暑,七月的立秋、处暑,八月的白露、秋分,九月的寒露、霜降、十月的立冬、小雪十一月的大雪、冬至,十二月的小寒、大寒。
那么24个节气中,哪一个是最早出现的?“冬至”。
冬至是农历十一月的中气。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冬至”概念,不过那时人们叫冬至为“至日”、“日南”、“南日 ”等,这些词语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均已发现。
望日拜月
“冬至”会出现最早?可能因为古人对这个日子太敏感,太在意——冬至以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再过一段时间的严寒,天气就渐斩转暖和,古人对这种现象十分惊奇,有好感。
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称:“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大概意思是,冬至这天是太阳最短的一天,阳气开始增长,生物萌动。《礼记·月令》也有相同的观点:“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
节气民俗图
“冬至”不只最早出现,还是24个节气中的首节:在秦汉时及以前,一年中的12个中气里,冬至是起点,“小寒”则是12个节气中的起点。故司马迁《史记·律书》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
当时,到冬至日官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冬至最辉煌年时在西汉,据《史记·历书》,汉武帝刘彻当皇帝第7年(公元前104年),他将“冬至”作为一年之始,并改年号,称该年为“太初原年”。
同时政令形式,要求大家过“冬至年”。《淮南子·时则》记载,在冬至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与后来过“正月年”春节如出一辙。现在人们还说“冬大如年”,就是此遗俗。
“冬至”还是24节气中最早被测定的一个节气。中国最早使用“土圭日影”法来测定冬至的。《周礼·地官》“大司徒”条是这样说的:“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本人会清人风俗图,冬至测影
早在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初年,中国人已开始测“冬至”了。 唐朝学者贾公彦疏注:“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
周公营建的王在,位于今河南洛阳,周公当时已深刻理解了“冬至”和“夏冬”的概念,并利用这个两个概念,通过“土圭测景”法,来确定“地中”和城址。这也是二十节气诞生以前“冬至”在实践中的最早运用,有洛阳学者因此称洛阳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祥地。
实际上,此观点有点附会,或者说扯淡了。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与洛阳是没有关系的。春秋以后,到战国时二十四节气才出现,其最终形成以《淮南子·天文训》出现与今天完全相同的节气名称为标志。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