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战国名将王剪和儿子王贲离奇消失

时间: 2022-06-26 10:00: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如何看待战国名将王剪和儿子王贲离奇消失

在历史上王翦、王贲、王离,他们最终结局如何?

王翦功劳巨大善终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始皇嬴政时期时秦国的主力战将,因为其过人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嬴政忠心耿耿,备受嬴政的信任。在嬴政即位早期因为朝政不稳,导致成桥和嫪毐想要谋反,但是王翦都听从嬴政的指令剿灭了叛军,得到了嬴政的信任;在秦国发动灭国之战后王翦作为主将率军进攻赵国,用离间计除掉李牧后消灭了赵国,而后又消灭了燕国,在灭国大战的最后王翦以六十万的兵力击败了最强的楚国,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大战,并且因为王翦在领兵的途中不断向秦始皇索要钱财房屋,让嬴政打消了猜忌,最终王翦得以善终。

王贲也是优秀将才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王翦在消灭六国之战中消灭了三国,而王贲则是参与了六国之中的五国战役,功勋一点不低于王翦。王贲第一次领兵出战便是进攻魏国,使用了白起曾用过的战术,水淹大梁,攻破了魏国都城,消灭了魏国,而后转战楚国边境横扫楚国十几座城市;随后跟随其父王翦进攻燕国和楚国,最后领兵进攻齐国,齐国不战而降,可见王贲的功劳巨大,同样也是功勋卓著,后跟随王翦一起退隐,善终。

王离为国尽忠不负威名

  王离是王贲的儿子,虽然王离的军事能力远不及他的父亲和他的爷爷,但是受到王氏家族的熏陶,王离依旧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曾经跟随蒙恬常年在边境抵御匈奴,后来秦朝内部出现起义,王离和章邯统帅秦军对起义军进行平叛,大量的起义军势力被剿灭,但是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王离也在巨鹿之战中被俘,下落不明,也算是为秦国付出了他的全部能力,不负王氏家族的威名。

他们最终结局都是选择投河自尽,因为几个人不被皇帝重用,遭遇贬斥,最终轻生自杀。
结局还是比较好的,他们几个都是功臣,皇帝很敬佩他们。给了他们很多福利待遇。
他们最终结局都挺惨的,几个人都被五马分尸,因为几个人一起想要谋反,但是谋反失败被处死。

秦朝王翦父子为何会半路失踪,他们究竟去哪儿了?

他们究竟去哪儿了?

都告老还乡了,王翦是打赢楚国后返乡的,他儿子王贲是在秦始皇东巡时消失的,估计也是同父亲一起隐退官场了,王翦作战有勇有谋,在秦国几乎所有大战都有他,他的儿子也继承了王翦的优良基因,因此父子两人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是父子两突然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后来对他们的记载就中断了,只有王贲的儿子王离有记载。

王翦先后攻下赵国和燕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说他应该给秦始皇要赏才对,但是他提出了辞职,转而像秦始皇力荐了自己的儿子,当他儿子王贲接替了父亲的职位后,就和楚国打了一场,顺利的将楚国的几座城拿到了手,第一次打仗王贲就取得了成就,果然和他父亲一样不同凡响,后来秦魏大战时,也是由他带领军队去攻打,魏国也在他手上灭亡了。

在和楚国交战的时候,由于王翦退出了战场,就由李信前去攻打楚国,但是王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过李信这人心高气傲,并没有采取王翦的意见,带着区区二十万兵力就前往战场了,要知道楚国也是大国,兵力也是不容小窥,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战,输得一塌糊涂,后来,秦始皇经过三思,他认为像赵国这样的大国,必须要老将出马才行,于是他就去找王翦,让王翦帮忙攻打赵国。

当他接到秦始皇的请求时,他向秦始皇提出要求,首先他要六十万兵力,其次他要多块封地,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宁死都不会去攻打楚国,后来秦始皇同意了王翦的要求,王翦也不负众望,把楚国彻底击败了,这一战以后,王翦就告老还乡了,从此不再过问朝廷之事,而他儿子王贲后来也立下不少功劳,但是关于他的去向却成了一个谜。

王翦父子没有失踪,王翦病逝于象郡,即桂林,他的儿子悲伤过度三年之后也去世了。
他们有可能迷路了,也有可能厌倦了战争逃跑了。
因为他们不想再打仗了,所以半路就自己逃跑了。
应该是隐 居了吧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最后结局如何?

据《吕氏春秋》中记载,想当初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分封的诸侯,加上之前归附的各国诸侯:

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总计加起来,有一千多个诸侯。可是等到春秋末期、战国初年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个。其中最为强大的,就是被后世称为“战国七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幅什么样的惨烈场景?

然而这样的惨烈,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因为进入战国以后,随之展开的就是七个大国之间,更加惨烈的灭国之战。这种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人马的战争,场面确实是恢弘盛大,但伴随着更多的,却是死亡和杀戮。

就在这种死亡和杀戮中,诞生了“战国四大名将”,就是白起、李牧、廉颇,还有王翦。



有道是“杀人者,人恒杀之”。因此“战国四大名将”的结局,大多也不是很好。

李牧因为中了反间计,被赵王迁设下圈套,抓住后给斩杀了。廉颇虽然活了84岁,却也是郁郁而终。而作为战胜者一方,秦国的名将白起,也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

据《史记》记载: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遂自杀。

这样算起来,“战国四大名将”中,也就王翦的结局比较好。在灭了六国以后,被秦始皇拜为太师,地位在“三公”之上,而且还是武成侯。

然而奇怪的是,一向害怕臣下功高震主的秦始皇,却并没有对他下手。

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

秦二世的时候,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终生享受富贵,还寿终正寝的一个。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说他是:

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虽然有点贬义,但最终还是身前富贵,身后荣光。



为什么王翦能够善终呢?除了打仗之外,他还有什么其他过人之处?

这一点从他带兵伐楚时,就能够看出来。

想当初秦始皇为了灭楚国,倾尽全国的兵力60万,让王翦带着出征,还亲自送他,一直送到了灞上,也就是今天西安市东边的白鹿原。

这代表了什么呢?秦始皇对王翦的信任和器重?才不是呢!

实际上秦始皇亲自送王翦,而且一送还送这么远,完全是因为不放心。毕竟这可是倾尽全国兵力,都托付到了王翦手上。王翦要是怀有二心,掉过头来反叛秦始皇,他可是一点办法都没了。

因此上,秦始皇与其说是为王翦送行,倒不如说是最后考察他,是否对自己忠心。

幸亏王翦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一边陪着秦始皇慢慢走,一边不停的提要求: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秦始皇见王翦确实挺贪心,不过都是些良田、美宅什么的,这才算放下心来,哈哈大笑着让他带兵出征。

后来王翦灭了楚国,顺手又打败百越国,然后班师回朝。

回到秦廷以后,秦始皇果然对王翦大加封赏。而王翦呢,便安心享受自己的富贵,对朝廷上的事,除了歌功颂德,从来不指手画脚。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翦最后能够善终的原因。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就是说一件事情,既然已经做完了,而且还挺理想,就应该收敛起锋芒来,深藏功与名,退居到幕后去。要不然就是违背天道,难免招来不测之灾。

所以李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他最后的结局很平凡,南征北越封侯后他就开始功成身退了,因此最后得以善终。

为何秦朝大将王翦父子在统一六国后便销声匿迹呢?

秦王嬴政虎视眈眈,怒扫六合,余威延绵几千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策马杀敌是那个年代的英雄,秦始皇时期的名将如过江之鲫,其中最出名的是王翦、蒙恬、白起四人,虽然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人物,对统一六国贡献很大。岁月如歌,历史上这四人叱咤风云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白起、王翦、蒙恬

白起:夷陵烽火熄,长平生气低。将军老来病,赐剑咸阳西

那年冬天,寒风凛冽,白起重病不起。传旨的使者还在帐外守候,寒风如刀,白起觉得行军大帐已经没办法遮挡自己的寒冷。秦王怪罪自己,让使者赐剑自刎。他回想这自己一生的功绩:

大秦昭襄王后期,秦赵两国在长平决战,秦将白起历经三年,完美收官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消灭和坑杀赵国45万人,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六国再无力和秦国抗衡。

白起时常感觉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他所在的秦国实力强大,秦国野心勃勃,急需扩张,珍视将才。他一生经历大小70多场战役,没有败绩。对楚国,白起三次攻打之,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大军直入楚国国都。对韩魏,白起直接在伊阙之战中歼敌24万,从此秦国东进之路畅通无阻。对赵国,长平之战灭赵国45万人,赵国从此开始陨落。六国军队看到白起的大旗都无心迎战,这就是白起,一个战神级别的常胜将军。

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大胜,但是国内资源消耗严重,急需休养生息,秦国想立即乘胜追击,王陵代替生病的白起,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经长平一败,举倾国之力抵抗王陵,结果王陵久攻不下,秦王征求白起的意见,白起说秦国此时攻打赵国,不是上策,因为赵国害怕亡国,肯定拼死争斗,而且我们远距离攻击邯郸,其他国如果支援赵国,我们必败。亲王不悦,派王龁去,受到楚、魏两国联合从侧面攻打,秦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白起直言当时秦王不听他的建议才导致如今惨状。亲王大怒,强令生病的白起前去扭转战况,白起由于身体状况,没有立即出发,延迟了三个月。秦王听信丞相范雎的谗言,以为白起不听王命。后来白起带病启程,走到杜邮的时候,秦军已败,秦王迁怒于白起,派使臣赐死白起。

历史人物:白起

当时正值冬月,他仰天长叹,自己到底有什么罪过。问天天不答,他挥剑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辉煌一世。

王翦:将军扶嬴政,封赏出函谷。眈眈灭五国,宁做归隐叟。

春暖花开,一位老年将军在园中的摇椅上看鸟语花香,院外一阵马蹄声,他的儿子王贲下马进院,告诉他,齐国已经投降,大秦统一六国了。老将军用受伤的右手,微微捋着胡须,望着头上的海棠树叶,点头微笑,什么也不说,仿佛一切都是他预料的一样。这就是王翦,上马可平天下,下马可智四海。

王翦和白起不同,他的功绩主要在秦始皇嬴政在位时,秦王扫六合,六国中,有五国的灭亡和王翦有直接关系,所以说他是嬴政最大的功臣。王翦在秦始皇早起曾助他铲除吕不韦和嫪毐,为嬴政赢得亲政的机会。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公元前229年,王翦曾和战国另一位名将李牧对战,利用反间计打败李牧,灭掉赵国,俘虏赵王。两年后,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未果,亲王大怒,派王翦在易水河畔打败太子丹,导致燕王远逃,燕国灭亡。然后,王翦攻打魏国,放水淹了魏国都城,魏国灭亡,最后,王翦伐楚,用60完秦军包围楚军,经过旷日持久的对峙,杀掉楚国项燕,楚国灭亡。

提到王翦,不得不提一个故事,当年秦始皇伐楚,问王翦需要多少人吗,王翦说至少60万才能灭楚,身边的李信讥笑他,说20万足矣。后来李信率20大军,久攻楚国不下,秦国消耗严重。秦始皇嬴政亲自驾车到王翦家中请王翦出山,答应给他60万兵马。王翦却趁机找秦王要封赏。秦始皇惊讶,还未出征为何要封赏,王翦说,为秦王打仗卖命,委以重任,在这个时候要点田宅金银,是最合适的。后来王翦出征在路上,又多次派人找秦王嬴政要赏赐。周围人劝说他,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解除秦王对我的疑虑。认为我有所求,专心为国杀敌。

历史人物:王翦

王翦出征归来,上表告老还乡,嬴政苦苦挽留,最后只得同意王翦归隐,急流勇退。

统一之后,王翦少说也得有60岁了。在古代,60多岁的人就算还活着,又能活几年?很可能统一后没多久,王翦就去世了。
至于王贲,没有留下记载确实有点奇怪。《大秦帝国》中猜测王贲因为父亲去世而伤心过度,赋闲在家,有一定道理。当然,也不排除王贲是去打百越了。
至于说他们父子俩害怕秦始皇多疑,归隐田园的,纯粹就是不懂秦始皇。秦始皇为人宽厚坦荡,所有功臣都没有怀疑过。秦帝国马上灭亡了,王翦的所以王离还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王翦之子王贲:水淹大梁荡平燕国,功绩与父比肩,他结局如何了呢?

王贲深得王翦真传,知道如何明哲保身,他不贪功,一心为国,从不参与朝堂争斗,最后功成身退,终得善终。
结局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死的壮烈。死在了一代枭雄项羽的手下,为了守卫秦国的最后一片疆土,壮烈牺牲。
他的结局很好,虽然史书上从他随秦始皇东巡后就没有记载,但从其子王离的处境可以推断出他是得以善终了的。
身为太尉位列三公 同王翦同一年死的 死因不明 还有李信兵败回国也没有消息 如果没有被杀 桓漪为什么兵败跑燕国去了 王翦岁数大了死在秦始皇前面没什么 但是王贲李信蒙恬蒙毅号称秦国四英将 蒙恬蒙毅都有下文 王贲李信竟然没有 说他们善终我才不信

“天上有鲲鹏,展翅傲苍穹。六合只一扫,四海成一统。功盖昔尧舜,谁可与我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山河万里,无不归依。而这千秋功业的背后,离不开秦国历代君主的积累,更离不开百万将士征战疆场。

王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将门出虎子

王贲的父亲王翦,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平三晋,灭楚国,杀魏齐。他有勇有谋,被视作秦国继“杀神”白起之后的又一员猛将。

但遍览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在王翦累累战功的文字中,总少不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王贲,功绩与父比肩。

作为王翦唯一的儿子,王贲毫无疑问地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头脑,以及骁勇善战的本领。早年他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积累了不少战争经验,待到羽翼丰满之时,他早已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将才。

水淹大梁

公元前225年,原本正在随父亲攻打燕国的王贲,突然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求他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此时的大梁城,在秦军的包围下已然成为一座孤城,魏国的疆域,也只剩下都城周边的一小部分。但即便如此,由于百年前魏惠文王的修缮,想要在短时间内就攻破它,绝非易事。

根据史书记载,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城内约有人口三四十万之多,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是补给城内物资的大动脉。

近百年来,每一支攻打过大梁城的军队几乎都对它无计可施,而大梁城更是凭借着巨大的交通优势一跃成为了经济发达的商业大都市,这也是魏国能够与其他六国并立为“战国七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上天不会总是眷顾大梁城,王贲的出现,让这座兴旺繁华的大都市最终毁于一旦,曾称雄一时的魏国,也终于在历史汹涌前进的浪潮之中灰飞烟灭,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王贲起初也感到无措,但他没有像前人一样轻举妄动,而是在充分考察了大梁的地形和周边水系的特点之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引水淹城。

只听王贲一声令下,六万秦军便开始动手改造大梁城周边的水网,不出几天就挖通了河堤,曾经大梁城赖以生存发展的护城河,此时突然化身成为了面目可怖的魔鬼,叫嚣着扑向它,将它一口气吞入腹中。

黄河之水浊浪滔天,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奔涌而出,一时间,房倒屋塌,农田被毁,无数生灵涂炭。大水浸泡三个月之后,坚固的城墙终于轰然倒塌,魏王万般无奈,只得出城投降,魏国至此灭亡。

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千古流传。易水畔,壮士慷慨悲歌,一去不返,空留余音绕梁,久久不散。而这段历史前后相接,王贲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公元前227年,秦国大军压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唯恐自己国破家亡。燕太子丹无计可施,只得孤注一掷,招募义士前去刺杀秦王嬴政,于是之后便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一幕。

荆轲的行动虽然给秦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秦国大军东进的步伐却并未因此停滞。而燕国,也只是获得了四五年苟延残喘的时间罢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扫六合的伟业已然进入尾声。这一年,王贲与李信奉命出征辽东,清剿燕国的残余势力。两人配合得当,不费吹灰之力便俘虏了燕王喜,将燕国消灭。

紧接着,王贲又率领大军直奔代国,虏获了逃亡代国称王的赵国公子嘉,完成了彻底灭亡赵国的最后一仗。

霸业从此成

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只剩下了西边的秦国与东边的齐国。

齐王建任用自己的舅舅后胜为相,而后胜却暗中接受了秦国间谍大量的金钱贿赂,不仅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放弃整顿齐国军备,而且还在另外五国被秦国攻打时让他袖手旁观,使秦国顺利消灭韩、赵、魏、楚、燕。

然而唇亡齿寒,此时此刻的齐国,已经是身陷囹圄、孤立无援。齐王建与后胜选择发兵西部边境,企图断绝与秦国的往来以求自保,但却恰好给了秦王一个发兵攻打齐国的理由。

嬴政一边派王贲率领大军从齐国南部进攻,一边又派说客游说齐王建,答应他如果投降就赐予他五百里封地,再加上后胜的劝说,齐王建投降,秦军毫发未伤,齐国灭亡。

至此,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大业最终完成,而王贲也因功被封为通武侯。

急流勇退得善终

历史上许多大将早年时期为国家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但国家安定之后却因功高盖主遭到君主猜忌而不得善终。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其他三位不是冤死,就是客死他乡,只有王翦父子除外。

王翦深知秦始皇生性多疑,早在攻灭楚国之前,他就佯装年老体衰,上书隐退山林,至死不出,将未竟的征伐事业传给了儿子王贲。

王贲深受父亲影响,对于功名利禄也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而是选择明哲保身,在人生的顶峰时刻激流勇退。

公元前219年,天下已定,四海升平。王贲在跟随秦始皇东巡琅琊、海议功德之后,便神秘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儿子王离则继续跟随蒙恬北征匈奴,继续为大秦帝国奔走效劳。

平定六国之后,王氏家族一门两位侯爵,正是光耀门楣的时刻,王翦父子二人却能先后全身而退,毫发无伤地离开权力的漩涡,避免政治斗争可能带来的杀身之祸,此种智慧,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

中国人有句俗话讲:“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用在王翦父子身上最为合适。

但可惜的是,王贲的军事才华往往被父亲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光环遮掩,但若有心,也必然能够发现他独有的光芒,如同遥远天边的那颗星星,虽不起眼,却难掩其光辉。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战国名将王剪和儿子王贲离奇消失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155.html

[如何看待战国名将王剪和儿子王贲离奇消失]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