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25 08:59: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当时吴三桂错误决定就在于他犹豫不决,本身他可以一口气跨过长江,直接拿下中原地区,这样就可以完全打败康熙了,没想到吴三桂自信过头,他自以为如果对康熙稍微松一下口,自己倘若退一步,康熙就会放过他的儿孙,还会和自己投降,没想到康熙依然杀死了他的后代,这下就激怒了吴三桂,但是那个时候反抗已经来不及了。
大家都知道吴三桂是一位著名的反清人物,他也是当时清政府的藩王之一,但是后来因为想要复兴大明,所以也走上了造反之路,一开始他是很有号召力的,也吸引了很多抗清的人士一起加入,并且将我国的南方地区基本都占领了,基本已经处于非常强盛的样子,但是到了后来他依然失败了,关键就在于他决战中犹豫不决,并且盲目自信,同时三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在当时本身已经处于形势大好的情况了,如果再往北边打就能直接进入康熙的地盘,但是他却手下留情了,决定跟清政府以江划分土地,然而他的希望却遭到了破灭,康熙皇帝并没有因为他手下留情而同意妥协,反而还把他的子孙给杀死了,等这个时候吴三桂还想要反击,早就已经来不及了,康熙早就有了防备,所以吴三桂就惨败其中。
加上这个时候三藩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矛盾,他们各有各自的想法,谁都想独吞最后的胜利成果,渐渐失去了当初的团结合作,所以慢慢的就产生了内部矛盾和内斗,结果都被清政府给逐个击破。
吴三桂明明差点把康熙打的亡国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吴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叛变,清王朝确实没有足够的准备,所以在战争前期吴三桂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场没有理由的战争吴三桂已经失去了道义的支撑。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片安定祥和生活当中,他们并不希望看到战乱的发生,这场战争的发动完全守护三桂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吴三桂得不到众人的支持必将走上败亡之路。在战争后期,吴三桂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以云南的弹丸之地抵抗整个中原地区,简直就是拿自己的性命在开玩笑。吴三桂在投降满清政权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走上自己的反叛之路,他不可能一辈子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他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清朝的统治之下,康熙的削藩政策为吴三桂的反叛提供了一次契机。他为了这一天已经等待了无数个日日月月,吴三桂自以为自己多年的经营有必胜的把握。
这只不过是吴三桂自欺欺人的手段。吴三桂表面上接受康熙的削藩政策,而且已经主动答应遣散手中的军队,康熙自以为吴三桂把军队搬到山下是为了表现自己接受削藩的诚意,没有想到吴三桂猝不及防的发动一场兵变,迅速地控制了整个云南地区。
吴三桂和清王朝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康熙也逐渐从自己的美梦当中惊醒过来,他开始召集清王朝的军队对抗吴三桂的反叛军队,然而由于清王朝前期准备不足接连失败,吴三桂已经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此时清王朝已经集结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以逸待劳,吴三桂最终倒在了自己皇帝梦里。
当初康熙为什么要平三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三藩势力过于强大,而且已经强大到让康熙这个年仅21岁、资历看起来还有些浅薄的清朝最高统治者感到不安。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为了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笼络人心,因此着重挑选了一些投降的汉人官员南下攻打农民起义军、南明以及其他反抗势力,而势力最大的封王。其中吴三桂受封平西王驻守云南,耿精忠袭靖南王爵驻守福建,尚可喜是清初三顺王之一,后来平定广东做了平南王。
尤其是吴三桂,在清军入关之前已是驻守宁远和山海关的统兵大将,势力最为庞大,清王朝为了笼络他先后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1662年11月,康熙又以擒杀桂王有功晋爵亲王,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迎娶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可以这么说,吴三桂在当时的清廷中已经是位极人臣,有兵有将有权势,不敢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绝对是权势滔天;而另外两位藩王也是不遑多让,各个手握重兵,执掌一方军政,三位藩王可以说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但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分封到地方尤其是军政一把抓的藩王是有很大风险的,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有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安史之乱,明朝的藩王朱棣甚至干脆掀了侄子的席,自己坐上了皇位。
康熙自小饱读诗书,自然也怕,而且当初顺治驾崩之时,吴三桂就领兵北上祭奠,引起了官道和京师极大的拥堵,即便吴三桂没有反意,但他的表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平西王这就是在向康熙小皇帝示威的意思上去。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吴三桂统治一方久了,就想像沐王府一样永镇云贵。但随着康熙亲政时间越来越久,康熙不可能看着地方藩王永镇一方,他要想方设法将分发出去的权力都收回来。
而削藩便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一招,既可以消除地方藩王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可以敲山震虎,警告其他的亲王贝子们,更可以借此收回对地方的控制,一举多得。
吴三桂能爬到今天的地步,自然也不是毛头小子愣头青,他很清楚康熙小皇帝的想法,因此他以退为进,试图逼迫康熙收回想法,没想到康熙却一一应允,还下令三位藩王全部撤到山海关外的龙兴之地。既然你以退为进,那我索性就成全你。
这下子几位藩王就尴尬了。不退吧,是你们几位藩王自己当初死乞白赖递辞呈要退居二线,没人逼迫,都是自愿行为,更何况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要言而有信,要是言而无信,辞呈都批了还赖在原位不动,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
可要是真的退了吧,那也不成,根本舍不得,自己辛辛苦苦攒下这么大一份产业就这么拱手交给小皇帝,跑到关外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去养老,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大晴天,这不是老寿星上吊——活腻味了嘛!
可要真不退吧,皇帝的削藩令已经下来了,普天之下皇帝最大,那是一言九鼎,而且小皇帝也是铁了心要削藩,没得几位藩王好果子吃。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不是主动撤藩,是不是果断撤藩,对康熙来说撤藩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改不了了。
那如果吴三桂果断接受撤藩,康熙帝会怎么样对待他呢?会杀吗?还是把他们留在京师,跟那些王爷们一起听戏遛鸟不务正业?或者迁到关外让他们自生自灭?答案是:全干掉!
为什么?康熙刚接手皇位的时候,满清的统治还没有十分牢固,地方上各种反抗此起彼伏犹如雨后春笋,他需要借助前朝旧臣维护统治,但这只是应急之计。
随着康熙年龄增长,对权力欲望增强,不管是为了皇位也好,还是为了满清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也罢,他始终不信任这些前朝旧臣,尤其是掌握地方大权的前朝旧臣,他需要想办法尽快将这些人完全收买,如果收买不了那就替换。
而就像前面说的一样,三位藩王的势力太大了,他们的势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而是长年累月积攒的,他们的部将受封,就等于他们的势力撒到了别处,他们的影响力也等于变相提高了一个层级。
即便他们接受削藩,但很难保证他们不会留恋权势,很难保证他们的部将会有所行动。如果他们三个起兵造反,或者是他们的部将们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么前朝遗老遗少、部分汉官、少数民族甚至是农民、奴仆都会迅速响应,这对满清来说将会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而后世记载中,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四川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便是最好的印证。
因此,康熙削完三藩的下一步,便是彻底除掉三藩。
战略思维上的错误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实事求是地说,吴三桂本来是可以获胜的,至少他可以在长江或黄河上划船。如果这样,历史上就会重新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新局面。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主要问题是,吴三桂在军事上没有取得稳定的胜利,即使是这些胜利也没有持续下去。
军事上的失败主要是由吴三桂的战略思想错误造成的。我们知道,吴三桂从 "云南 "起兵,随即直奔长江南岸。从逻辑上讲,他应该在清军集结之前迅速渡江。进入黄河流域,从而切断了东南地区的粮食运输,并号召黄河以北的前官员响应。
而只要官员响应,那么老百姓自然也会积极参加。此时,清朝可以与满清政权隔绝。他很快就能攻入京城,迫使康熙退位。清军发起了反击,吴三桂也错过了最佳时机,大部分举旗的人也都选择了投降,这使得吴三桂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落败。其实吴三桂的实力确实不弱,但不幸的是他被康熙皇帝抓住了。康熙的计划非常好,如果严格执行的话,对付....吴三桂就不会花七年时间。然而,康熙任命的将军们大多是无能和懦弱的。他们不敢攻击吴军,所以以各种理由拖延行军时间。从穷人那里得不到任何好处而只会吃亏。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很笼统,民心是用秤称还是用尺量,是论个数还是论堆估,这很难说清楚。民心有时摇摆不定,只有一边倒时,才容易看清楚。
一个朝代强盛,我们说统治者得民心;一个朝代灭亡,我们说统治者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话没毛病。但是,战争胜负,有时和民心没有关系,只是实力的较量。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帮助满清打天下,一直打到云南,可以说为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并无造反之心,只是康熙要削藩,逼不得已才造反。吴三桂势头正盛时,应该乘胜出击,扩大战果,由于年龄大了,心气弱了,他没那么做,给了康熙调动全国力量的机会,如若不然,胜利者有可能是吴三桂。
应该说,康熙削藩并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政治不成熟做出的错误决定。平定三藩真的需要诉诸武力吗?吴三桂已经步入老年,再过几年,等吴三桂死了,三藩完全可以和平解决。能不打仗解决的事,为什么非要打呢?八年的战争,花了不少银子,那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死了不少人,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多少家庭失去了劳动力。有些仗不打不行,那就打;有些仗可打可不打,不打才是正道,才得民心。
就康熙平定三藩这事,他做的并不得民心。但是,以一国对一王,康熙的综合实力显然要比吴三桂综合实力强,最后康熙胜了,吴三桂败了。其实,这事康熙做得并不得民心。
平定三藩只是一场实力的角逐。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治国方略总体上是得民心的,平定三藩只是小小的失误,不影响大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