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24 18:00: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均田免赋是封建社会末期起义农民提出的要求平分土地、减免繁重的赋役负担的战斗纲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军在以往起义农民提出的“均贫富”口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赋”,并以均分土地作为这次农民战争的主要斗争目标之一。
清嘉庆年间,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林清等也提出“杀富济贫、平分土地”的战斗纲领。近代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明确地表达了废除土地所有制、平分天下土地的要求。
扩展资料:
《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度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田免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明末李自成(1606~1645)领导起义农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国家赋役剥削的口号。
在古代的时候,贫富差距是十分严重的,历代历朝都会有农民起义。之所以他们起义,就是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导致那些穷人特别的穷,穷的连饭都吃不起,而那些富人又特别的富,富到难以想象。所以说贫富差距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古人也曾意识到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话,很多的学派提出了想要平均的思想,但是都没有落实到行动之上。
孔子曾说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时候提出了均的思想。后来管子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天下不患无才,患无人以分之。同时继承了孔子思想又一位思想家孟子也提出了:仁者不富,富者不仁这些看法。这些想法是十分的深刻的,但是即便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但是很多的人依然摆脱不了贫富差距。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贫富差距一直都存在而且很大,很多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提出过想要平均分配资产,但是平均起来的话,真的是十分困难。那些有钱人当然不愿意将他们的钱财来和你分享,那些贫困的人当然十分的想要那些富人来跟他们平均财务,但是绝对的平均是不可能的,谁都不想使自己得到损失,谁都不可能不劳而获就获得资产。
所以说古代关于贫富两极分化十分的大的话,他们只有哲学家提出一些思想,政府颁布一定的措施来缓解一下贫富差距,但是这些措施的颁布,基本上我觉得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那些有钱人他们是不会随随便便的将钱财分给那些贫困的人的,并不是每个有钱人都是贪心的,但也不可能每个有钱人都是十分大度的。他们自己也要生活,他们自己靠着自己的手段获得的钱财是不可能轻易的分给那些贫困的人的。而那些贫困的人自己本身十分贫穷,没有办法去获得财产,他们只能越来越穷,所以说古代的贫富差距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现在随着我们新中国不断的发展贫富差距正在逐渐减小我们应该倍感欣慰。
在古代,贫富差距是很明显很严重的,农民简直生活在水火之中,是多么地渴望人人平等,有饭同食,有衣同穿啊。所以有些正义人士为了帮助农民争取到平等利益发起了农民起义,倡导“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贫富两极分化都是存在的,人们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缩减贫富两极分化的距离,人们一直在努力。
1.“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当时是在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贫富差距严重,孔子意识到了这一点,管子学派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虽然贫富思想是深刻的,知道不合理,但人们无动于衷,坚守自己的理想却没有努力去做一些改变。
先秦时期,人们并没有考虑长远的利益,而是利用生产力能生产出多少粮食就分多少来吃,并没有想过怎么提高生产力,把技术搞上去,提高经济效率。
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彻底瓦解,实现私有制,自由交易和等价交换,虽然能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贫富分化加剧严重,到了汉代,更是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为了解决这种困局,儒家士大夫便提出自己的主张。董仲舒认为“大贫则忧,大富则骄;骄则为暴,忧则为盗,此众人之情也”,这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因此他主张“调均”。
也就是说,你在种瓜,我就要种菜,不能人人都种瓜或种菜,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生计出平稳,记得在《春秋繁路》里写了一个小情节,鲁国国相公仪休看到自己的妻子在家种了很多“葵菜”就训斥,说妻子不懂事,他有自己的俸禄,种菜就是与民争利,所以修了自己的妻子。
3.“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剪租价,务利贫人”
到了唐代,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宋朝的皇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得土地兼并的情况愈演愈,出现了“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的现象,出现面对这种局面,叫农民怎么生活,谁来救救他们呢。
贫富差距那么大,统治者早就认识到土地兼并的不好,但由于各大政治利益集团的纠葛,所以很难采取较为根本性的措施。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管子提出渔盐之利,富国富民,成为了春秋首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也就是说国家进行统一分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百姓,以避免商人操纵市场价格,损害百姓的利益。
因为有了那些正义的人士,往后的时期,他们都推行了很多有用的政策缩小贫富差距,比如“准平”的政策,“抑强”和“扶弱;再比如“不抑兼并”的政策,还有朱熹提出的建立“社仓”的主张等。
通过以上的各个时期,我们了解到,古代都有采取措施来控制贫富差距,同时也收到多多少少的良好效果,可见,古人的一些理念和智慧可以运用到现代,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凡是朝廷不作为或是出现暴政时,农民生活难以为继,往往会爆发起义。所谓官逼民反,便是如此。作为被统治者,农民物资短缺,所依仗的是一腔热血和人多势众。为尽快招兵买马,建成一支起义军队伍,起义军首领往往会用口号号召众人,到清朝义和团时期,甚至会走上街头宣传。那么,众多的起义军的口号有哪些区别呢?
最常见的起义口号有三种,其一是鼓舞人心类型,典型代表为大泽乡起义口号。秦朝时期,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去渔阳屯戍,陈胜吴广便在其中。不料,在大泽乡突发大雨,使得队伍寸步难行,不能如期抵达。众所周知,秦朝推崇法家,变法的商鞅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自商鞅起制定的严苛律法,至秦朝一统天下时还在使用。秦律规定,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情急之下,只能铤而走险,发动兵变起义。
陈胜吴广所提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话是说,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吗?这个口号的提出可谓震耳欲聋,商朝时,天子信巫,自称万巫之首,能与神通灵。自此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天子也常自称真龙天子,秦始皇就有"祖龙"这一称呼。然而,人的高低贵贱,难道是天定的吗?三六九等,难道是天生的吗?陈胜吴广这一问,激起人民的气愤和不平,极具反抗精神。这一口号让许多布衣百姓感同身受,很快各个郡县备受暴政之苦的人都纷纷响应。
其二是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口号,最声名远扬的典型代表是黄巾起义的口号。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且外戚与宦官争斗不断,边疆战事不止。恰逢旱灾严重,一些地方颗粒无收,农民生活困苦。在此情况下,钜鹿人张角得到《太平经》一卷,他便凭借此书创建了太平道。经过十多年的布道,太平道教人数多达数十万。眼见民不聊生,太平道教也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于是张角顺势而起,发动了黄巾起义。
张角所提出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所谓的苍天,所指的便是汉王朝,因为汉王朝军队的衣服便是苍青色。而黄天则是指黄巾军。而"岁在甲子"一句则是说甲子年会发生大事,而所说的大事便是张角与弟子约定将在甲子年起义。黄巾军的起义口号则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表达了黄巾军定当代替东汉。若说陈胜吴广起义口号是对天定观念的反抗,那黄巾军的口号则是利用天道来反抗朝廷。当然,陈胜吴广起义也只是口号不迷信,他们对狐狸叫声和鱼腹中的布条的布置同样是对人们迷信思想的利用。
其三是利用口号来表达起义的目的和成功后的情景,譬如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明朝末年,朝廷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大旱和疫情的发生,导致各地民不聊生。李自成所在的驿站被裁掉,由于失业且欠债,李自成后来杀死债主,又因为妻子与人通奸,李自成又将妻子杀死。由于背负了两条人命,李自成投军,但军中饷银被克扣不发,以致发生兵变,李自成走上起义之路。
李自成起义军所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赋",有民歌曰"迎闯王,不纳粮"。李自成的口号不再是激励人心的空话,也不再依靠天道来蛊惑人心,他将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了前面。李自成攻克洛阳后,将万历皇帝之子福王朱常洵杀死,且将其与鹿煮在一起,称之为"福禄宴",同将士共享。其后,李自成还将福王府邸中的金银财物和粮食物资全部没收,用来赈济灾民。李自成在攻下襄阳后,还"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也算是践行其口号了,这也是李自成队伍能快速发展壮大的原因。当然,除李自成外,也有其他的起义军提出过类似口号,比如唐末黄巢起义所喊的口号就是"天补均平",其含义便是要求资源的平均分配。
事实上,不管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什么,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吃饱穿暖的渴望。在生产力本就低下的古代,又有统治阶级剥削,活着对农民而言已经足够困难。若非是实在艰难,谁愿意铤而走险去起义造反呢?就像陈胜所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尽管众多农民起义失败了,但他们所代表的反抗精神值得敬佩,也值得让后来的统治者深思。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