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大家对于河北梆子这个剧种怎么看

时间: 2022-06-21 22: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大家对于河北梆子这个剧种怎么看

河北梆子观后感 600字左右

8月5号~7号,长安大戏院连演三场省梆子剧院复排的《钟馗》,我是6号晚上去看的第二场。这个戏是省梆子剧院的看家戏了,第一版由裴艳玲老师于1985年首演,当年就引起了很大轰动。自从裴老师改唱京剧,加上年龄的问题,这个戏就很少动了。吴桂云老师复排这个戏,使得河北梆子这个经典剧目再次搬上舞台,再次集中展现了河北梆子剧种的魅力。这个戏很吃重,文的、武的、唱的、做的、打的、特技等等等等,无处不显示着这个剧种的艺术感染力,其对演员的要求可想而知。我想但凡看过这个剧目的人,没有不拍手称奇的,真是好戏!相对于裴老师的第一版,吴老师的复排版经过几年的打磨,渐渐由裴氏钟馗过渡到了吴氏钟馗,这是6号的演出给我最大的感触,值得庆贺!
这次复排的《钟馗》,个人感觉以下几个特点很突出:
1、钟馗的唱腔要丰富、复杂得多了,这也是吴氏钟馗区别于裴氏钟馗集中的地方。裴老师由于嗓子的限制,梆子腔往往唱不圆或者说唱不完整,大都是半句儿,每个字的腔儿都不长,好像在数汉字,当然这也是裴老师结合自身特点的一种处理方法。吴老师的钟馗,几乎没有了这种感觉,可以用字正腔圆来衡量,唱腔又回到了梆子腔高亢激昂的本色上。而且,正是由于唱腔的大气,很多地方加小腔来润色就显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高亢处不失柔美,低回处不失顿挫,吴氏钟馗的唱功已经进趋于成熟。
2、吴老师的钟馗,念白、唱腔、表演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特点,给我的感觉台上的就是钟馗,而不是在演钟馗,这对于吴老师的艺术水平可是一个质变啊,祝贺!
3、苏娜的钟梅英,嗓子、扮相都不错,而且越放开了唱越好,后半场效果明显好于前半场,听说才18岁,很有前途的演员,梆子剧院的新秀。希望以后多向老艺术家和中青年演员学习,比如跟着张惠云老师学学青衣,向齐花坦老师学学花旦等等,多上舞台实践,不要事先拘泥于某一个固定行当,花旦、青衣、闺门旦等都要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
4、张雷的杜平让我很是一惊,自从田春鸟老师退休、李树林老师改行,陈宝成老师这几年嗓子也不行了,梆子剧院的小生演员一直比较缺乏。张雷的杜平让我很是高兴,嗓子很清亮,唱腔很规矩,尤其反调唱得很平稳,节奏感不错,梆子剧院小生行当后继有人了,希望经过几年的舞台磨练能够挑起大梁。听说还有个丁云飞也是唱小生的,找机会也看看他的戏,梆子剧院太缺小生演员了。
5、扮演驴夫鬼的扈海蒙才二十来岁,那么好的身手,实在让人佩服,翻下假山的跟头多加了一个回翻,难度成倍增加,我在下面都替你担心,以后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啊,你这样的武戏好苗子可是很少见的。张志民、张克海、杭景池等几位鬼头儿的扮演者,年龄都不小了吧,当年陪裴老师演出就有你们几位吧,向你们致敬!这么多年依然艰苦地坚持着演出,不容易啊。
提几个建议吧,个人观点,而且只看了一场,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1、第一场“惜别”,由于改掉了“科场作弊”的情节,使得钟馗的形象塑造增加了难度。这一场显得钟馗的兄妹之情过于突出了,而性格刚烈一面则显得不足,这种柔情有余、刚烈不足的形象和后面“斥奸”一场的触柱身亡以及钟馗封神后的人物特征就有些内在呼应上的不足了。比如钟馗封神后,之所以改扮花脸,这与其刚烈性格是内在一致的,用红花脸则又加上了一个“忠”字(明知朝廷奸臣当道,依然赴京赶考,这就是对朝廷的“忠”)。对应于此,“说嫁”一场才有“上天怜我忠烈性,封为捉鬼一神灵”的叙述。因此,如果有可能,我觉得第一场应该再加点戏和情节,展示一下钟馗的刚烈性格。
2、“毁容”一场戏感觉也有改进空间。钟馗功夫了得,而且从不信邪,这场戏我觉得不应该到毁容就结束了,应该让钟馗毁容后再战胜群魔为好,否则这样结束就是说明群魔得逞了,它们得逞后就会罢手吗?而且,没有显出钟馗的功夫好和不信邪(隐含着邪不压正的意义)。这场戏可以再改改,或者加点什么情节。当然,这点看法有点牵强,而且改不好很可能会成为画蛇添足。
3、钟馗的形象似乎还是有些不足,特别是和后半场封神之后对比,前半场小生应工就显得有些欠缺。除了上面的刚烈性格展示不足外,还缺乏一点潇洒和书卷气,或者说书生的那种傲骨(不是傲气),显得钟馗在封神前的人物深度有些不够。我想这个方面吴老师还有很大的潜质没有发挥出来,从台词、表演、行头上都还有提升空间。
4、还有一个以前提过的老建议,钟馗封神后的行头是否可以考虑有个变换,以适合不同的情景,大红的行头更适宜“完婚”一场,“定亲”、“行路”、“说嫁”几场可以有所改动,包括盔头都可以换个样子,这可以参考许多关于钟馗的民间画像来设计几套,以求把钟馗展现得更加完美。
5、钟梅英的表演,建议多向彭蕙蘅老师学学,学学她身段和手势表演的平滑,特别是水袖功夫,还要加把劲儿。
6、杜平的表演和唱腔很规矩,但是对人物的感情拿捏得还不到火候,规矩的唱腔里面缺乏一些情感支撑,塑造的这个杜平少点阳刚气。建议看看陈宝胜扮演、李树林配唱杜平的裴老师版《钟馗》,对把握人物角色应该有帮助。
7、还有个小小的问题没有想明白,复排此剧在细节上由“玉镯订婚”改为“金钗订婚”,有什么特殊考虑么?请高人指点。
好了,写了这么多,提的意见比肯定的内容要多得多,我也是外行假冒专家,有点吹毛求疵了,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戏更好!这个戏已经很不错了,剧情好、人物好、唱腔好、表演好,稍加改进,就可以形成完美的吴氏钟馗了,完全可以作为省梆子剧院叫板京津梆子院团的看家戏了。吴老师可以凭这个冲击梅花了,同时也为梆子剧院培养锻炼了花旦、小生、武生(武丑),一举多得啊!!!

河北梆子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戏曲之一,这些年,它经历了哪些发展?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曾经一度十分流行戏曲这一种音乐形式。河北梆子则是我国河北地区的一个戏曲剧种之一。到目前为止,河北梆子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在这200年间,河北梆子由最初的山峡梆子一路演变成了京秦合班。

一、戏曲简述

现代社会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戏曲的发展。另外,我们也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喜欢戏曲这种表演形式。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影视剧的普及化和生活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年轻人会喜欢戏曲,会去学习戏曲。这导致在现代生活中,戏曲文化在逐渐的被人类遗忘,甚至没有人去继承。

二、河北梆子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梆子是一支十分有名的戏曲班子。它曾经受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追捧,尤其在我国河北省地区最流行。河北梆子最初诞生的时间是在我国清朝道光帝时期。河北梆子凭借着梆子中成员的不懈努力,让它们成为了河北一带有名的梆子。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河北梆子的腔调已经十分接近河北的声腔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河北梆子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这一个鼎盛时期也曾经涌现出不少的优秀演员,其中就包括十三旦侯俊山,达子红、万盏灯。正因为这些优秀演员的崛起,从而使得河北梆子在短时间内的影响快速扩大。之后,河北梆子便开启了到中国各个地区的巡演活动。因为巡演活动的频繁进行,从而使得在外国一些地区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人们都开始追随河北梆子。这个时候河北梆子已经发成了一个很大的剧种。是由于后来中国频繁的爆发战争,从而导致河北梆子陷入了低迷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北梆子才慢慢开始崛起。

三、综述

河北梆子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一部分。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它脱胎于清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什么剧种?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也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它脱胎于清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扩展资料: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

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的特点

1、唱腔分类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

2、唱腔板式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3、表演程式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

4、发音

河北梆子讲究“以气带声”。意思是说,要用充实的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作出振动而发声。

5、用气

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

扩展资料:

河南梆子的艺术流派:

1、直隶老派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山陕派

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光绪期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

3、直隶新派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淹没不彰,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艺术特点
唱腔分类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5]
唱腔板式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慢板有大、小慢板之分。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曲调性最强、演唱速度最慢的一板三眼(记作四分之四板式),多于青衣、老生行当,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它不能自行结束,唱完后必须转入小慢板。小慢板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板式,生、旦、净、丑各行都可运用。这种板式既可用来抒情,也可用来叙事,是介于大慢板与二六板之间的板式和大慢板通向二六板的桥梁,但也常常单独起板,自成唱段。
二六板基本分为两大类,一为正调二六,一为反调二六,均属一板一眼(记作四分之二)。
正调二六又有不同速度的板名:紧接在小慢板之后的,称为“慢二六”,特点是曲调性较强,唱腔从容舒展,偏于抒情。用在流水板之前的,称为“快二六”,特点是工于叙事。介于以上二者之间是中速二六,是二六板的主体。后者唱腔平易流畅,兼有快、慢二六板的功能、运用得最为广泛。二六板可塑性很大,也极为灵活,既可用来抒发人物的多种感情,也可以用它沟通除大慢板以外的任何板式,因此可以说是河北梆子唱腔的核心。
反调二六俗称“反梆子”或“反调”,既无起板,也无收板,不能自起自落,它的上承或下转,均须经由正调二六带入和接出,因此,不是一个完整的板式,却善于表现人物的哀怨、凄楚之情。
流水板是河北梆子中有板无眼的唱腔,有整板流水与散板流水之分。整板流水节秦急促,字多腔少,几乎是一字一板,甚至一板二字,因此被称为“紧打紧唱”。散板流水比较自由,行腔的长短随需要而定,可长可短,但在唱腔的进行中要不间断地匀称地快击梆子,因此谓之“紧打慢唱”。两种流水板主要来表表现人物的愤怒、焦急、仓惶等情绪。
尖板是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哭板也是一种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除开头有过门,结尾处和以乐器伴奏外,在唱腔进行中间不托任何乐器。
唱词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虽词上下句的尾字,通常中同辙不同声,多是上仄下平。在一大段唱词里,中间变换辙韵的情形偶然也有,但不多见。[10]
表演程式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
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与京剧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运用时较京剧更夸张、更奔放些,因之形成粗犷火爆、不尚蕴藉的表演风恪。高难特技的运用,无统一规范,因人而异。[7]
行当角色
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在不同行当中,其表演艺术各有特点:
生行分胡子生、小生、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之中占首要位置,又分文胡子生(重唱功)、脆胡子生(重做功)、武胡子生(重工架)三种;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穷生、娃娃生几种;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1888年梆子、皮、黄合演以前,河北梆子的武生行还没有独立,梆、黄合演之后,在京剧影响下,武生逐渐从各行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的行当。
胡子生行在生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多表现在正派人物,念白讲究韵味,唱法是本宫(真声)与背宫(假声)相结合,以本宫嗓为主。除这些共同点外,各种胡子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文胡子生,俗称“肉头生”,不尚做工,在表演上讲究身端、额准、目正、步方、稳中传神。此行极重唱功,其唱腔丰富多变,具有代表性。脆胡子生,因其表演上具有干净、利落、脆快的特点,故称。讲究做、念、唱并重,尤擅运用各种身段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武胡子生,又名“架子生”,它与脆胡子生的区别在于一属武人,一属文人;一重武功,一重做功。武胡子生尤重腿功,如《观阵》中的秦琼,当王周陪同他观阵的时候,表演上运用了兴足齐眉(朝天镫)、单腿行走(探海)、斜跨回望(回头望月)等繁难的工架身段,表现秦琼所处的险境和激愤的心情。这种表演与京剧的以文老生应工的秦琼有极大的不同。穷生,是小生门中最难演的一个行当。其表演特点,是抱肩、弓膝、缩胫、小步,以此来表现人物穷愁潦倒的境遇和拘谨寒酸的气质。唱腔高而且直,乏婉转,多凄怨哀号之声。穷生善于用极为夸张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状态,颇具喜剧的色彩和特技。[11]
旦行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五类。青衣,又称“正旦”,在剧中多穿黑色服装,但在少数传统剧目中也有穿白衫的青衣,如《祭江》中的孙尚香、《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花旦,由于表现人物性格类型比较多样,因而又有闺门旦、耍笑旦、摔打旦、泼辣旦、小旦之分;武旦又分两种,挖掘靠架武生的,谓之“刀马旦”,具有短打武生特点的,谓之“夜叉旦”。彩旦以往均由丑行兼演,属丑行,有了女演员后,改由女性扮演。
青衣和花旦是女性角色具有代表性的行当。青衣又称“正旦”,其表演讲究端庄稳重,有三不露的规范要求,即行不露足,举不露手,笑不露齿。青衣极重唱功,不尚做功。由于所扮演的角色多系性格善良贤慧,命运乘戾悲惨的女性,故擅演悲剧。花旦(包括各种不同类型),总体来说在表演上做重于唱,念京白,自上的功夫讲究轻、快、俏。[11]
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在大花脸行中,又分黑头、白奸、红头和净生(花脸老生)四种,每种都比较侧重唱工。特别是花秀老生(净生),为河北梆子特有,扮相素脸、白满髯,近似老生,但唱念及表演程式却是花脸路子,如《庆顶珠》中的萧恩、《三击掌》中的王允、《扑油锅》中的伍奢等。二花脸,重做工,又分架子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
丑,又名“三花脸”、“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两大类。在文丑中,又有袍带丑、道袍丑、腰包丑、神鬼丑、老丑等;武丑,又名“开口跳”,也是梆子、皮黄合演之后的产物。武行在做打上又分英雄将、斗将两类,习惯上称前者为上手,后者为下手。如兽形、四刽子手、四牢子等,都属武行应工。此外还有杂行,包括旗卒、锣夫、伞手、报卒、车夫、轿夫、家奴、院公、丫环、彩女、龙套等。[3]
演唱技巧
吐字
宽落音:以丹田为气息支点,靠收缩小腹、胸腔扩充、控制气息,使气流有力地徐徐呼出,振动声带全部,以发出浑厚、响亮的长保持音。多用于散唱的大拖腔尾部“6”“4”或“5”等音上,听出来慷慨悲壮,热耳酸心。
夯音:夯音是以丹田为用气的根基,在瞬间急促收缩小腹,胸廊猛烈支撑,使气息强烈冲击声带而发出坚实、浑厚、短促的强顿音,感觉好似大咳一声。夯音生、旦、丑行都用,生行用的最多,一般用于唱句落音之前的“6”或“5”音上,并常与下滑音同时运用。
硬上功:以丹田为气息支点,猛收缩腹部,支撑胸部,使喉头稳定,提高软颚,以发出坚实、挺拔的高音。多用于唱句开始时曲调“25”或“55”处。[12]
发音
河北梆子讲究“以气带声”。意思是说,要用充实的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作出振动而发声。主要的发声方法可归纳为:
共鸣音:共鸣音指的是发音的不同共鸣位置。共鸣音大致分为胸音、喉音、口音、鼻音和脑后音等五种,是根据唱腔的高音和唱词的字音而区别运用的。
真嗓、假嗓和真假嗓--真嗓又称本功嗓,是运用气息,通过声门,使声带全部振动或使声带的全段边缘振动,发出音调较低,音色宽厚的声音。
假嗓又称背功嗓,是运用气息将声带的一段吹开,使其边缘部分振动,发出音调高而音色尖亮的声音。
真假嗓又称混合声,是单调和音色介于真、假嗓之间,既尖亮又具有一定宽度的声音。以《蝴蝶杯》里的几句唱段举例:倒叫我(假嗓)(真假嗓、真嗓)田玉川(真假嗓,川字真嗓)左右(假嗓)为难。(为-难,真嗓-假嗓)(哪)(真-假嗓-真)男(真-假嗓)和女呀(真嗓)同(真-假)舟船(假嗓)多(真-假)有(真嗓)不(真假嗓)便(真假嗓)(真-假,指真嗓过度到假嗓)。[13]
用气
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通常来讲主要的方法有:
丹田用气:河北梆子演员普遍讲究丹田用气。这种理论来源于中国的中医学,中医学认为丹田位于脐下,其部位相当于针炎的“气海”、“关元”穴。凡田用气的具体方法大致可解释为:在吸气的同时,小腹收缩,胸郭、肺泡扩充,膈肌下沉,用“丹田”力量控制呼吸,使胸膛形成负压,从而使气息充实,再根据发声需要,调节气息大小、急缓,以利发声。
气口:是演唱中吸气的方法的总称。气口大致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换气:一般是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特别是在拖长腔和起高腔之前,必先换气,以作好准备。
偷气:一般是指在行腔中的急速吸气。[14]
音乐伴奏
河北梆子音乐,自这个剧种诞生以后,几经沿革变化,直到清光绪末叶,直隶新派梆子崛起,一跃而为河北梆子的主流,才最后统一了河北梆子音乐的基本特征,树立了河北梆子的新风格。
新派梆子的音乐,即继承了老派梆子的慷慨悲壮、苍凉凄楚之风,又根据河北人民的艺术情趣、民风民性和语言语音特征等,增添了高亢激越、痛快淋漓的特点,较老派梆子唱腔更加刚劲、豪爽、激愤,伴奏也更加热烈火炽,很有震撼力。[13]
河北梆子乐队由文场、武场两部分组成,河北梆子武场,是伴随着河北梆子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它虽来源于山陕梆子,但却扎根在河北大地,与河北地方的花灯会、吹歌会相结合,吸收了昆曲等剧种的精华,并经前辈乐师们不断提炼和创造,逐渐演化为后来的演奏形式。河北梆子的锣鼓点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有着独特的演奏风格,为北方地区许多剧种以及京剧所引用。如京剧的“马腿”、“流水”、“串子”、“双飞燕”(又称"九锤半")等,都来自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武场对评剧的影响也很大,在清末民初时,成兆才创办的庆春社,曾聘请河北梆子鼓师做教师,并创立评剧乐队及伴奏形式,由此评剧的开唱锣鼓,如”安板“、”尖板“、”垛头“、”梆子穗“、”七锤子“等,几乎均沿用了河北梆子的锣鼓经。[15]
河北梆子的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乐器有笙、唢呐、三弦等。建国后,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场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三弦、扬琴、二胡、筝、阮等;武场乐器有板鼓、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碰钟、堂鼓、花盆鼓、唢呐等。
另可参见:http://www.docin.com/p-41929134.html
河北梆子: 以梆击节的特色,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是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属板腔体,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河北梆子: 以梆击节的特色,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是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属板腔体,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河北梆子怎么样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 演员演唱河北梆子
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名家辈出,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彩而独步剧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 分京梆子 卫梆子 和直隶梆子三种 你喜欢哪种呢
文章标题: 大家对于河北梆子这个剧种怎么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1759.html

[大家对于河北梆子这个剧种怎么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