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4 10:01: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匈奴被称为“草原第一胡”,根在华夏。战国之前,匈奴的实力并不强,当时被中原称为“猃狁”、“荤粥”等。战国之后,匈奴崛起,开始正式以“匈奴”命名。
然而,匈奴之崛起并非一帆风顺。战国时期,匈奴毗邻赵国,经常滋扰对方。后来,名将李牧用计于雁门关围歼10万匈奴骑兵,致使其一蹶不振,数十年没有南下。
秦始皇吞并六国的时候,匈奴再次崛起,并诞生了第一位单于“头曼”。头曼单于有称“撑犁孤涂单于”,喻意为天子,可同秦始皇比肩。但是头曼时代的匈奴同汉朝时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头曼时代,匈奴还是小弟级别,经常在月氏与东胡之间受着夹板气,所以头曼单于才会把儿子冒顿送往月氏做人质。
(战国时期的匈奴悄然崛起)
既然东有东胡,西有月氏,北部有严寒,因此匈奴只能向南扩张。恰好当时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七雄归一”的战争而疏于边境防御,因此匈奴趁虚而入,占领河南地(河套平原)。
秦始皇一直对进入“家门口”的匈奴耿耿于怀,但是统一天下后没有急于对其用兵。当他第四次巡游得到方士敬献的图谶“亡秦者胡也”后,才决定出兵灭胡。
秦朝的对匈战争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进攻河套平原。匈奴不敌秦军,节节败退。但是头曼单于并不甘心占领的地盘丢失,于是命左贤王率10万人马于杀虎口列阵,自己做为侧应,同秦军展开决战。
(头曼单于)
蒙恬临危不乱,先是集中兵力迅速包围匈奴左贤王,然后派一部分人马防备头曼单于的背后偷袭。头曼的计划被识破,左贤王身陷绝境,做困兽之斗。最终,头曼作孤注一掷,冲向秦军,双方杀的昏天暗地。但就装备、士气及军事素养而言,秦军略胜一筹,所以头曼单于战败,率残部遁逃。
此战,匈奴主力遭受重创,秦朝收复河南地,将疆域向北扩展至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并移民屯守,置设郡县。为了防范匈奴卷土重来,蒙恬将原赵国、燕国长城同秦国长城连接,形成一条东到辽东西至临洮长达万里的防御线。
至此,秦朝同匈奴的战争告一段落,而几乎被打回原形的匈奴只好忍气吞声、从头来过。现实的情况是匈奴还得防范近邻月氏及东胡的侵扰,因此生存状态备受挤压。所以,归纳秦朝之所以很容易打败匈奴原因有三点:一、当时匈奴实力不强;二、月氏、东胡等间接“帮忙”;三、六国旋灭,秦军还保持强劲的战斗力。
冒顿时代,匈奴的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前209年,头曼被儿子冒顿射杀。登上单于之位的冒顿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单于之下,由左右骨都侯辅政。左右屠耆王掌管地方行政,左方管理东部,右方管理西部,单于直接管理中部。除单于亲自统领军队外,从左右贤王、谷蠡王、大将、大都尉到左右大当户也都分别统军作战。统领万骑的24个军事首领被称为“万骑长”,万骑以下设置千骑长、百骑长、十骑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职,完整而严密的军政体系建制正式定型。
所以,冒顿初期,匈奴能作战骑兵已近30万。接下来,冒顿开始大规模的开疆拓土。首先向东将得寸进尺的东胡打回原形,致使其分化并蛰伏于乌桓山与鲜卑山一带;向北击败了浑庾、屈射、丁零部,拓地达贝加尔湖;向西赶走盘居于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迫使西域多数王国称臣纳贡;向南征服楼烦、白羊河南王,重新占领河南地。
(西汉时期的匈奴达到鼎盛)
因此,今非昔比,汉朝所面对的匈奴已经脱胎换骨达到鼎盛,而汉朝初创,又经历多年战乱,民生疲弊、百废待兴,很难同匈奴抗衡。到公元前133年汉匈全面开战时,匈奴经历了从冒顿、老上、军臣、伊稚斜、乌维、儿、斡犁湖等单于,汉朝皇帝则经历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吕后、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而从汉高祖的白登之战之后,汉匈双方整整67年没有大规模的冲突,但小摩擦时有发生。在这数十年里,匈奴继续强盛不衰,汉朝国力也蒸蒸日上,所以汉、匈决战已是必然。
西汉名将陈汤曾经给当时的汉朝皇帝汉元帝写了一份上疏,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话的意思是说:应该把砍下的首级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西汉都城长安外国使者居住的街道),让所有人都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朝的人,即使离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他们。 这是汉朝的热血,也是汉朝能够闻名于世的精神,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精神非常重要,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能力,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和一千多年前的东汉,就是这样操作的。
其实陈汤还说过一句话,当时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国的军队所包围,向朝廷求援,汉成帝与大臣商量了几天没有结果,于是把陈汤请来,问陈汤有什么意见?陈汤就说了这话: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陈汤这话的意思是说:胡人士兵要五人才能抵得上一个汉朝士兵,为什么呢?因为胡人兵器原始不锐利,弓箭不锋利。现在听说他们学得了很多汉人的技巧,但仍然要三个人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要知道陈汤因为彻底消灭了北匈奴郅支单于而名声大振,他有与匈奴作战的经验,而且是大获全胜的战绩,陈汤有理由,也有原因说这话。
讲了西汉陈汤的这两句话及其背后的含义之后,再来讲东汉耿恭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当时的汉人为什么会这么自信?
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即位后,想要效仿西汉武帝经营西域的壮举,开始着手准备重开西域都护府,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公元73年,汉明帝命令附马都尉耿秉、奉车都尉窦固、骑都尉耿忠等将领兵分四路,分别从酒泉(今甘肃酒泉)、高阙(今内蒙古狼山计兰山口)、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四个关塞出兵攻打北匈奴,其中窦固、耿忠一路一直打到天山,打败了北伐呼衍王,斩首一千余人,并派出班超为代理司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诸国。
公元74年,汉明帝又派耿秉、窦固及骑都尉刘张率1万余骑兵出玉门关进军西域,汉军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匈奴白山部后,继续攻打当时还依附北匈奴的车师国,车师王投降,随后汉朝重开了中断51年西域都护府,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其中耿恭驻守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关宠驻守在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东北),这个时候东汉才正式开始管理西域。
耿恭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名28将排名第四的耿弇的侄子,上面提到的耿忠、耿秉都是耿恭的堂兄弟,耿家就是名将世家,到了公元75年3月的时候,北匈奴单于派出左鹿蠡王率领两万骑兵攻打投靠汉朝的车师国,耿恭听说后,派出三百汉军救援,当时耿恭驻守的金蒲城汉军人数不足一千,派出三百汉军救援车师国,无疑于杯水车薪,匈奴军队可有两万人,很快,派出的三百汉军全部战死,车师国王被杀,车师国又复叛投靠了匈奴。
那么仅有几百兵力的耿恭是如何对付2万匈奴骑兵一年之久的呢?
一、金蒲城神箭退敌
很快,匈奴开始攻打耿恭所在的金蒲城,城内的汉军士兵只有数百人,耿恭亲自登上城墙与匈奴作战,耿恭把毒药涂在箭头,然后用一种弩机发射弩箭,由于弩机力道大,再加上毒药的作用,中了箭的匈奴人伤口处血流如注,并且很快死去,同时耿恭在匈奴人中散布这是汉朝的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匈奴一直很相信神灵,大为惊恐,于是暂时退兵撤退。
二、退守险要地势的疏勒城
75年5月,耿恭就利用匈奴退兵的机会,率领手下数百军队来到疏勒城,疏勒城的位置大概是今天新疆奇台县城南64公里处的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天山北坡的丘陵地带,这里背靠天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城中有水源经过,是个坚守的好城池。
75年6月,西域的焉耆国和龟兹国在匈奴的蛊惑下,率军攻打西域都护陈睦,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陈睦全军覆没,与此同时,驻守柳中城的关宠所部也被北匈奴包围,戊己校尉关宠全军覆没,至此,汉军在西域的存在就只有耿恭所在的疏勒城和班超所带的36人在天山南道。
75年7月,北匈奴骑兵再次攻打耿恭所在疏勒城,耿恭从附近招募了一支数千人的先锋军队(估计招募了屯田兵)与北匈奴作战,打败了北匈奴,但是匈奴人却把流经疏勒城的水源绝断了,人在没有水喝的情况下,几天就会丧命,于是耿恭就派人在城中打井,打了十五丈深的井,仍然不见水,在极度干渴的情况下,汉军甚至挤马粪汁来解渴,经这不懈的努力,耿恭在城中终于打出了水,耿恭命令手下把水泼给匈奴人看,匈奴人又以为有神灵在帮忙汉军,于是又撤退了。
三、坚守疏勒城9个月之久
匈奴虽然暂时退兵了,但并没有离开西域,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匈奴仍然不断派兵攻打耿恭,用尽了各种手段,就是无法攻下城池,匈奴甚至见来硬的不行,于是想招降耿恭,以封王并且嫁单于女儿为妻的诱惑,来引诱耿恭投靠,耿恭就是不投降。
汉军没有食物吃,就用水煮铠甲和弓弩上的皮革来吃,匈奴派来使者劝说耿恭投降,耿恭就把匈奴使者骗进城中,并用火把匈奴使者的尸体烤了来吃,耿恭的这个做法就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原型,后来的岳飞就是以耿恭的这个事例来创作《满江红》的。
耿恭一直坚守疏勒城,誓死不降,76年正月,东汉朝廷这边经过朝廷决策派出了酒泉太守秦彭、谒者王蒙等人率领一支7000人援兵去救援不知生死的耿恭等人,秦彭先救援关宠,到达柳中城时,关宠早就全军覆没,汉军斩杀北匈奴及车师国军队3800人,俘虏3000余人,然后范羌率领2000人在正月的大冬天里翻越了天山,来到疏勒城救援耿恭,无法想象如何在冬天翻越天山,当时天山的积雪就有一丈多深。
汉军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努力的决心翻越了天山,等到汉军到达时疏勒城时,起初有数千军队的耿恭,这个时候包括他自己在内,只有26个人了,大部分汉军战死,小部分汉军因为饥饿、伤病而去世,于是耿恭就带着26个人跟随范羌的2000大部队一起再次翻越天山回到了玉门关,这个时候,耿恭手下包括他自己在内只有13个人了,这就是十三壮士归玉门的故事。
匈奴人从75年3月开始攻打汉军,到76年3月耿恭才退出疏勒城回到玉门关,耿恭坚守西域达一年之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耿恭能够在西域坚守一年之久的呢?
1、汉人的血性。
汉人是有血性的,虽然在西汉时期也有汉人投降匈奴,但是更多的汉人不愿意投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苏武,被匈奴扣押19年,就是不投降,你可以杀我,但我就是不投降,这是当时很多汉人的想法,包括耿恭及手下的汉军士兵。
当年陈汤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血性,这是一种不服输的血性,头可断,血可流,气节不能丢的血性,这种血性支撑着耿恭及手下的汉军士兵誓死不降。
2、汉人的自信心。
当时的汉人对匈奴人来说是很有自信心,不仅仅在科技、经济、军事和文明,更是表现在方方面面,所以陈汤才会说五个匈奴兵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就算匈奴学会了汉朝的技术,那也是三个匈奴兵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
也就是汉兵一个人要抵三个或者五个匈奴兵,所以耿恭才敢派出300汉兵救援车师抵御两万匈奴骑兵,300汉兵的战斗力抵得上900~1500匈奴兵,这不仅仅是战斗力,更是一种自信心,支撑着耿恭不可能会向他们眼中的蛮夷匈奴人投降。
汉人的这种自信心是从汉武帝开始,从打败匈奴开始,从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开始的,更是从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服大宛、郑吉首开西域都护府开始的,汉人对匈奴的自信心是靠着战争一点一点打出来的,所以耿恭才不会投降匈奴,才会誓死坚守。
3、对朝廷的忠诚。
这个时候东汉建立50多年了,正是如日中天强盛的时候,耿恭知道朝廷不会忘记了他们这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边军,国力的强大是保证汉朝救援前线士兵的物质基础,当时正值汉明帝与汉章帝统治时期,而明章之治则是东汉除光武中兴之外的第二个治世。
一个朝代在强盛的时期,往往是忠诚度最高的时期,耿恭本人还是东汉开国名将的侄子,对朝廷的忠诚也是他们不愿意投降的原因之一。
4、车师国后王寡妻的暗中支援。
除了以上三个精神因素之外,还有客观原因,这就是车师国后王寡妻在暗中支持耿恭,西域有多诸侯国与汉朝通过婚,汉朝也退出了为数不少的女子到西域,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联姻,而且带去了汉朝的文化和血缘,这些联姻的女子出生的后代身上就有汉人的血脉,车师国后王的寡妻就是如此。
她的身上有汉人的血脉,所以偏向于支持汉人,她在暗中给耿恭敬提供情报,冒着生命危险暗中给耿恭送去食物和水,帮助耿恭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可以没有她的支援,耿恭很难活下去,在人生地不熟的西域,耿恭没有盟友,而远离耿恭的班超根本帮不上忙,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车师后王的寡妻起了很大的作用。
耿恭的事迹明白地说明了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
《史记·匈奴列传》有载,“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似乎秦国击败匈奴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到了西汉初期,中原王朝不仅难以战胜匈奴,甚至不得不通过和亲来维护边疆稳定,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匈奴实力不可同日而语,西汉初的匈奴已极为强盛
匈奴部落虽然出现较早,但早期的实力其实相对较弱,当时的北方草原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例如草原东南的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色楞格河流域的丁零部落联盟,而早期的匈奴部落,其实仅仅占据着鄂尔多斯草原。
秦朝形势
从战国中后期开始,随着北方的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先后衰落或被击败,匈奴开始逐渐崛起,并在头曼单于在位期间,已经发展为了一支拥有强大政治、军事实力的部落。不过,彼时的匈奴实力仍然集中在中部草原,而在东西两侧则是“东胡强而月氏盛”,被夹在中间的匈奴实力尚未达到巅峰。
匈奴的崛起其实是在冒顿单于即位之后,冒顿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杀父头曼而自立,之后稳定内部、扩充军备,在匈奴迅速强盛之后,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王被杀,民众和领土尽为匈奴所得,东胡遂灭。之后,冒顿又乘胜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从而建立起了一个东达辽河流域、西抵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接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庞大匈奴帝国。
汉初形势
可以说,汉初的匈奴已经是一个统一北方草原的庞大游牧政权,相较于秦朝时期实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此时的匈奴仍然是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方式,但军事实力随着国力的膨胀,也已经迅速壮大了起来。
原因之二:秦朝与汉朝国力不同,经历长期动乱国力损耗较大
秦朝虽然国祚较短,但秦国的国力实际上远在汉初之上,历经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和民生均遭到了极大破坏,而这种衰弱几乎是全方位的。
在人口方面,《史记》明确有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可见由于秦末天下大乱导致的人口损失。根据史学家推测,秦朝时期全国人口基本维持在3000万左右,而到汉初时全国仅余约1600万,直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时人口才恢复至3600万。
在经济层面,秦末天下大乱对经济造成的破坏,可以说完全超过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汉初时期可以说民生凋零极为严重,这点《史记》中同样有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米至十万钱,马一匹则百金”,而近现代出土的文物也从侧面证明了汉初在经济的萧条。也正因此,汉初不得不采用“无为而治”,历经“文景之治”经济才得到一定恢复。
古代战争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无非就是钱粮和人口,而西汉初期无论是在钱粮方面,还是在人口方面,都要远逊于秦朝。
原因之三:秦朝与汉初统治模式不同,郡国制下无法动用全力
虽然秦始皇在秦朝时期便已经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而刘邦也看到了秦朝制度层面的优势,但刘邦在建立了西汉之后,鉴于当时的形势,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郡国并行制(简称郡国制),即在中央直属地区推行郡县制,而其他地区仍然推行分封制。
汉初曾存在七大异姓诸侯国,虽说在楚汉争霸时期这些诸侯国都站在刘邦一边,但随着天下的安定,这些诸侯国却已经和中央朝廷离心离德,例如韩王韩信与匈奴勾结,燕王臧荼谋反,燕王卢绾养匪自重等等。在刘邦第一次攻打匈奴时,便遭遇到了梁王彭越不听调遣的问题,这种局面导致刘邦不仅要面对匈奴的进攻,还得时刻提防异姓诸侯王,自然无法动用全力。
此后,刘邦虽然以刘姓诸侯取代了异姓诸侯,但随着吕后掌权时期与刘姓诸侯王矛盾加剧,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随着诸侯王实力增强和与皇室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王不服中央朝廷的事件频繁发生,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袭扰,中央朝廷同样不敢轻启战端。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