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3 15: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明成祖朱棣,打仗非常有一套。在他还是燕王的时候,经常杀到北元人,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不过,他在带兵抢他侄子皇位之时,却吃瘪了。朱棣攻打济南城的时候,攻势凌厉。济南城的守将铁铉无力应对,万不得已之下,就把朱棣的老爹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的画像,高挂城头,逼得朱棣无法使用大炮攻击济南城,巧妙的办法化解危机。朱棣无处下手,只好退走。
不想做帝王的皇子,不是好皇子。朱棣一直都想做个好皇子,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他老爹朱元璋死后,登基的侄子建文帝给了他机会。建文帝上台后,由于年轻气盛,急功近利,再加上一班辅臣书生意气,在削策略上犯了大错,把叔叔给逼急。
本来,老爹不给自己做帝王,已经满肚子意见了;现在侄儿连藩王都不给做,佛都有火。朱棣干脆把心一横,反了。兵强马壮的朱棣,从北平一路杀向南京。不过在半路上的济南城,朱棣遇到了他人生中最惊险和郁闷的一次战争。
朱棣杀到济南城时,遇到了济南军民的拼死抵抗。朱棣久攻不下,恼火得很,决定挖开黄河大堤,水淹济南城。守城大将听到这个消息,惊出一身冷汗。于是决定假意投降,引朱棣进入济南城杀死。不过这个阴谋还是失败了,大难不死的朱棣,大为愤怒,决定集中所有火炮轰炸济南城。
情况万分危急,守城大将急中生智,把朱元璋的画像,高挂城头。面对此情此景,朱棣万分无奈,毕竟封建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毕竟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面对着老爹画像的朱棣,无处下手,只好退走。
在山东省济南大明湖畔,有一座民族形式的庭院,内有一祠堂,名曰:铁公祠。祠堂之内有一尊高2.3米,重1.8吨的铁公铜像,他就是在朱棣靖难之役时,忠义不屈,被朱棣凌迟处决的明代兵部尚书铁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铁公祠,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
铁铉,河南邓州人,性情刚决,聪明敏捷,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朱元璋赐字“鼎石”,希望他能成为大明朝的柱石,故又称为:铁鼎石。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
秦始皇平定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后,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了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的分封制度,改为了郡县制。从此,郡县制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了中国新一统的格局,结束了分封制的分裂局面。但是,仍然有汉、晋、明三个王朝(不含西楚),逆时代潮流而行,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了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虽然,这个时候的分封制有别于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但是,其出事率却也是百分之百。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发现朝廷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又不放心将边疆的管理权交给他人,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
刘邦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些诸侯王在分封初期,老皇帝还在,定会对皇帝感恩戴德。等到了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这些被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们逐渐跟新皇帝离心离德,终于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这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乱”。
虽然西汉的“七王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下来了,特别随着汉武帝“推恩令”的推广,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是司马氏的晋朝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西晋初期的“八王之乱”不仅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还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把历史的车轮推进了五胡乱华的深渊。
明朝初期,元顺帝在朱元璋的大军打到大都(今北京)之前,就弃城而逃,退居到了草原,进入了蒙古社会的北元时代。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并不代表其政权的覆灭,北元政权手中仍然有大量的蒙古铁骑,随时都可以卷土而来,侵犯中原大地。为了巩固边疆,元太祖朱元璋又恢复了分封制,把自已的儿子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当了藩王,其中,尤以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势力最大。
朱元璋晚年,像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的军事防御均在藩王之下。朱元璋满意的对皇孙朱允炆说:有威胁的功臣爷爷都替你解决了,你的叔叔们为你守护边疆,你就放心做皇帝吧!
朱允炆担忧道:若是蒙古铁骑来犯,有诸位藩王可以抵御;若藩王起兵造反,我该如何平定呢?
朱允炆清楚的知道,诸位藩王手握重兵,还占据着国家的要害之处,此时,朱元璋尚在世上,诸位藩王定然不敢起兵,如果朱元璋离开了人世,又有谁能镇得住这群虎狼之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曰:“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明史-太祖朱元璋纪)。朱允炆奉遗诏,登基为君,是为建文帝。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为了消除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本来就对帝王之位有觊觎之心的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皇帝身边有奸逆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为了防止各藩王作乱,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没有旨意,不允许各藩王离开藩地,即使三年一次的入朝觐见,也不能同时前来,只有一王离京,回到藩地后,另一王才可以启程进京。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各藩王之间相互串联,组成强大的势力跟中央政府对抗。
朱元璋不放心藩王的同时,为了防止权臣篡权,规定了藩王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就以此为理由,兵发南京,称自已的举动是遵照太祖遗旨,为国家除奸。为什么朱棣要以“清君侧”起兵造反,而不是直接反对建文帝皇位的合法性呢?这是因为,建文皇帝在宗法制度上是名正言顺的。
其一: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与朱棣均为马皇后所生。在朱元璋登基后,朱标就被立为太子,正式确立他为皇位的继承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元璋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朱标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是符合宗法制度。所以,朱棣如果从宗法制度上来反对朱允炆是站不脚的。
其二:建文皇帝是朱元璋遗诏中任命的法定继承人,“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明史)。所以,即使朱棣再不愿意朱允炆登基为君,也不敢公开反对朱元璋遗诏,否则必将招天下人的征讨。
忠义精神永相传当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叛乱的消息传来,建文皇帝朱允炆派大将军李景隆讨伐,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负责督运粮饷。李景隆战败,河北及山东北部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朱棣随之包围了济南。
济南城生死存亡之际,正在外地为李景隆的北伐军运送粮草的铁铉闻讯火速赶赴济南,与都指挥盛庸歃血为盟,约定死守城池。
朱棣为了攻取济南,曾令人用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铁铉见信后随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开一看,见是《周公辅成王论》一文。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建立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周公辅佐周成王,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内忧,征外患,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故被历代君主所推崇,在汉武帝临终之时,曾命宫中画师作“周公负王图”赠于顾命大臣霍光,希望霍光能像周公一样辅助汉昭帝。
铁铉将《周公辅成王论》回于朱棣,意欲借此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铁铉和盛庸全力固守,燕兵围攻济南三月不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还收复了德州等地。
济南解围之后,铁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设宴,犒赏将士。建文皇帝朱允炆听闻济南大捷,派使臣前来济南赏劳三军,并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书衔。得以免受战火的济南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
建文四年,朱棣大军再次南下,为避济南铁铉锋芒,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最终攻占京师,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改年号永乐。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朱棣亲自提审铁铉。朝堂之上,铁铉背身而立,威武不屈,对朱棣大骂。朱棣想让他回过身来看看,铁铉始终不肯。《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下令将铁铉的耳鼻割下,让他吃掉,并问他:“好吃吗?”。铁铉用尽自己最后的一点气力,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名垂青史的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盛怒之下的朱棣,无言以对,更下令将铁铉投入油锅之中而死,时年37岁。
铁铉以身殉国以后,为了纪念他,各地纷纷为他建庙立碑。到了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清高宗乾隆追谥曰“忠定”,而位于大明湖畔的铁公词,就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山东盐运使阿林保修建的。
铁公祠占地面积约有6000多平方米,由曲廊、祠堂、湖山一览楼等建筑组成。清嘉庆九年,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诰与山东巡抚、书法大家铁保,曾在铁小沧浪宴饮,兴致勃然,刘氏即席赋得联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石刻至今嵌在铁公祠西廊壁洞门两侧,已成为形容济南古城风貌的名联佳句。
燕王自起兵以来,势如破竹,而南军节节败退,老将耿炳文失守真定,李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德州馅落,又直奔济南。燕王乘胜追击,围攻济南,可是在济南,他碰上了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铁铉,铁铉和盛庸等誓死守卫济南城,燕王久攻不下,只好返回。
铁铉当时是山东参政,相当于是厅长级别的高官,但是属于文职。当时李景隆第二次大败而逃,就逃进了济南城。朱棣趁胜追击到了济南城下,发现这座城太难打了,城高墙坚,要真正攻城的话,代价铁定不小。朱棣是个会做买卖的人,这种赔本的买卖他不愿意做。
于是朱棣就命人射箭将劝降书给射入济南城中,指望着铁铉和盛庸等人主动投降。结果铁铉却回了一封信给朱棣,原来是《周公辅成王论》这篇文章。意思就很明确了,铁铉是希望朱棣能够学习周公旦一样,好好辅佐自己的侄儿朱允炆做皇帝,而不是整天想着夺取侄儿的江山。
朱棣一路上平步青云,战无不胜,哪里有那么好的耐心。他见济南一直攻打不下来,于是决定直接借助洪水来淹没整个济南城,这就说明,朱棣是做好了杀死所有济南城百姓的准备了。面对朱棣的残暴,铁铉并没有惊慌,而是派人在城内大声哭泣,给朱棣营造一种济南城内百姓慌乱的假象,且有意向朱棣投降。没想到聪明一世的朱棣竟然相信了铁铉的计谋,骑着马进入了济南城内,朱棣一进城,自己的马匹便被城头上投下来的大铁板给砸死了。
铁铉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城墙上挂出十几个牌位,上面写着“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贴着朱元璋的画像,这下朱棣可就彻底地无奈了,根本不敢向城墙开炮。无奈之下,朱棣只好不战而降。
因为悬挂朱元璋的画像是抵挡朱棣继续发动攻击的最好方式。先抛开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帝王,试图对着他的画像开战大逆不道不谈,朱棣本身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谋反,美名其曰的就是捍卫朱元璋在位时的政策。而且朱棣的身世本就存在疑点,公然对朱元璋的画像炮轰,不就相当于告诉世人自己并非是皇室子弟,为了自己的身份正统,朱棣也不会实施战略计划。
1.朱元璋是明朝开国之君
朱棣炮轰济南城一事就发生在漫长的谋反道路,眼看着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即将轮到自己,朱棣就顺势发动谋反政变。其实朱棣的队伍赶到济南城外,并没有一开始就决定炮轰济南城,以此来战略城池。原本朱棣想要通过劝降政策,让铁铉临阵倒戈,但是向来没有不战自降的说法。然而双方一直僵持着总归不是办法,于是铁铉就想出了诈降的方法,企图在朱棣进城之时将其砸死。但朱棣好歹是拿着男主剧本的存在,刚出场怎么可能死的这么冤枉!
这件事之后朱棣便准备用强硬的手段--炮轰,但是铁铉也并非等闲之辈,直接就将朱元璋的画像挂在了城墙上。铁铉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朱棣想要谋反,想要攻破济南城,就从朱元璋的身上踏过去。不得不说这一攻心计一针见血,朱棣绝对不会继续炮轰,城墙上挂的是大明江山的奠基人,朱棣绝不可能以下犯上。
2.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谋反
这是朱棣止步最重要的因素,朱棣谋反以“清君侧”为由,其意思就是对朱允炆上位之后大幅度更改朱元璋的政策不满,为了捍卫朱元璋。如此一来朱棣怎么可能以人家为谋反理由,转身又踩一脚。
3.朱棣要确保自己的身份正统
一直以来,朱棣是否其朱元璋的儿子都备受怀疑。朱棣谋反已经让自己名声损失大半,倘若身份还不是大明江山正统,自然会引得自己优势丧失。把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城墙之前,朱棣不敢进攻,一旦走出这一步,很有可能让自己陷入乱臣贼子的罪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