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都不愿提及的两个朝代,为何它们这么不受待见?
因为这两个朝代是晋朝和元朝啊,虽然历史课本没有提及的朝代很多,比如说夏朝之前的虞朝啦,两汉之间的新朝啦,武则天的周朝啦这些朝代都是没有提及的,但是要说到“不受待见”的,历史课本不愿意提及的,当属晋朝和元朝这两个朝代了。这两个朝代之所以会这么不受待见,其实都是因为这段历史实在是太乱了又太过于惨烈。
一、晋朝
说到晋朝,大家都应该知道说的是哪个朝代了。其实就是司马家篡权夺位,夺了曹家天下而建立的晋朝,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统一称为魏晋南北朝。晋朝的创始人虽然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但是实际上晋朝的建立是在司马懿时期就已经打下了基础的了。公元266年,司马炎成功废掉魏帝,并灭了吴国,晋朝一统三国,史称西晋。如果单单到这里,这还是个统一了中国的大一统王朝,怎么也不该不受待见才对。
但是,事情偏偏就不如你心意发展。晋朝是司马炎建立的,司马家族是世族,曹操的曹魏其实是打压世族的,但是在司马家的掌控下,世族开始掌握了大权,开始干扰政治。司马炎又做了一个直接导致西晋灭亡的决定,他让司马衷当皇帝,就是那个说出“何不吃肉糜”的傻子皇帝司马衷。司马衷有个恶毒的妻子,叫做贾南风,就是这个贾南风,使得西晋朝堂大乱,最终引起八王之乱。
本来历经三国战乱时期的百姓,好不容易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又经历八王之乱。把这些年休养生息得来的底子全部挥霍干净后,又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侵中原,被掏空了底子的晋朝无法抵挡,只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而这些胡人,将抓住的汉族百姓当做“两脚羊”吃掉,可以说,那段时间,汉族百姓受尽了屈辱。后来西晋衣冠南渡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然后就开始了世族掌权、朋党之争,最终灭亡。这样一个朝代,确实是不受待见的。
二、元朝
同样,元朝也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军的铁骑踏破了无数的国家,征服了无数的土地,而忽必烈更是继承他的意志,最终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宋朝末期混乱的局面。但是呢,元朝同样不受人待见。这个时期倒是没有外患,却有内忧。元朝皇室政权更迭,内斗非常厉害。但是,最为人诟病,造成元朝不受待见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最主要的是因为,元朝统治者不把汉族人当人看。
忽必烈时期还好,可能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影响,忽必烈对于汉人还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着皇室政权更迭,忽必烈的志向没有人继承,其他的元朝统治者就将各民族分为三六九等,而汉族是他们打压的对象之一。尤其是在元朝末期,元朝对于汉族人的控制已经到了惨绝人寰的程度了。
综上所述,历史课本上不愿意提,大家又都不太待见的朝代,就是晋朝和元朝这两个朝代了。
因为这两个时代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以讲。它和中华文化的精神是相悖而耻的,太过于混乱。所以即便是历史课本上,也不愿意提起它们。
应该有一个是冉魏,毕竟他鼓励汉人大肆报复胡人的做法相当偏激,在名族融合这个大家庭不受待见很正常。
因为这两个朝代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并使国人受辱,所以才不愿意提起这两个朝代。
因为这两个朝代他们当时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让老百姓们没有过上好日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特点是什么?想了解这一时期历史需要看什么书?有什么人物传记之类的吗?
详细一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杂记的话可以看看《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那段历史太长了也太乱了,总体上说吧,南北分裂对峙,民族大融合,经济文化有新发展。由于历史教材往往忽略这段历史,推荐《华丽血时代》,从西晋一统开始,到南朝陈灭亡。
另外可以看看《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不难读,每段都不长,《世说新语》也是了解魏晋时期很好的书。
民族大融合。。。。。。你信吗,反正教科书信。我就认为是五胡乱华,汉人的血泪史。
如果你不想太深入的话,看看《华丽血时代》,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就看《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 晋书,宋齐梁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
为什么高中以下的历史课本上没有关于三国时期的内容。
因为三国历史短的可怜,它被包含在“魏晋南北朝”之中了,历史上三国是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建国,到西晋灭吴结束。这短短的历史也写不了太多。而且也不是没有,只是很少,我的历史书上大概占了两页的版面呢。
三国只适合教语文,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为什么教科书上讲的少
为什么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通俗的知识不多,我想有下面几个原因:
1. 缺乏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小说演义的渲染,一般大众了解较少。春秋战国有《东周列国志》,五霸七雄和诸子百家的故事。秦汉有秦皇汉武、项羽刘邦的很多故事和成语流传。三国有《三国演义》,影响最广泛。隋唐又有《隋唐演义》、《说唐》,还有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宋代又有杨家将、包公戏、东坡故事,还有《七侠五义》、《说岳》等。明朝民间故事就更多了,关于朱元璋、朱棣的,正德皇帝的,严嵩的,还有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崇焕、李自成等都很有大众知名度。清朝的孝庄下嫁、顺治出家、康熙除鳌拜、雍正猝死、乾隆下江南、嘉庆除和珅、同治逛窑子、光绪变法、慈禧垂帘。。。大家都太熟悉了,在民间广为流传,刘公案、施公案,还有铁齿铜牙纪晓岚,更不用说那么多清宫戏了。而关于两晋南北朝的通俗历史故事和文艺作品流传很少。
2. 题主所说的强调,其实就是大家了解的关于某个时候的历史八卦(有很多与正史并不符合)比较多罢了。一说到历史故事、臧否人物,很多能侃的人都能口若悬河说个不停,但如果说到严谨历史科学,大部分人其实都不熟悉。就拿最熟的三国来说吧,大家熟悉的其实是曹孙刘斗智斗勇的历史故事(还不一定准确),如果真要讨论三国史,说到当时的典章制度、文化特征、社会状况,寻找很多历史事件深层次的原因,大部分人都语焉不详了,因为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没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和民族融合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从来都是历史研究中的热点,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人相当的多,成就了一大批大牛,中国有陈寅恪、周一良、唐长孺、田余庆等,日本更有内藤湖南、宫崎市定、谷川道雄、川本芳昭等众星云集,史家对其重视可见一斑。但由于这一时期变化剧烈、错综复杂,加上史料庞杂(流传的史籍和出土的文献很多),研究起来难度也很大。直到现在,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上(如社会性质、民族关系、领土扩张、典章制度等)在史学界都没有一个定论,还是众说纷纭。连历史学界自己都还没有搞清楚,更何况普通大众?这段历史实在是过于复杂了。
4. 五胡十六国、北朝都是胡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只有西晋短暂统一过,它给后世带来的更多是失败的教训,而不是成功的经验。这一时期变化剧烈,也没有成体系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传统流传后世。因此,在后世的引用率自然也就没那么高,大部分人对这段历史都理不清楚,自然就流传没那么广泛。我们的伟大领袖自称精通历史(这里应该“呵呵”)喜欢随意评点、借史发挥。但如果统计一下,他对两晋南北朝史(这么说是为了排除三国,三国是魏晋南北朝的一部分,但熟悉度很高,算是个例外)的评点其实也很少(相对其他时期)很粗浅(当然他对其他时期的评点也很粗浅),这也说明这对他治国可直接吸收的营养不多。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魏晋南北朝史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并没有被轻视,教科书上的篇幅划分还算公平。但由于这一段历史过于复杂,民间流传不广泛,所以一般的历史老师很少能在讲授的时候发挥的很好,同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也很少,所以这段历史就显得冷淡了很多。
至于语文教科书上嘛,由于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是处于转型期,在中学语文教材上除了陶渊明比较流行,其他也就只有《木兰诗》、《陈情表》、《兰亭集序》还算出名。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流行骈体文和宫体诗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文体,这种只有词藻堆砌的文风后来被否定了,所以中学语文教材上并不多见。当然,这也并不是否定这段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对于南北朝历史,并不是讲得少,
以初中课本为例,魏晋南北朝占七上课本将近一半。
教科书在编排上,对这段历史的重点不在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表现上,而是集中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整体的发展特点上,例如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由于战乱引起的北方向南方迁徙,由于中原农耕文化先进和王朝动乱而引起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等)②不同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生活习俗、生产习惯的变化等)③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政权的建立(氐族苻坚建立前秦,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建立北魏等)④江南地区明显长足的开发等。
这些发展趋势和历史状况有些对后世造成了重大影响,(例如,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中国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迁移的重要时期。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为后世唐建立起统一安定的多民族国建奠定了基础)更值得学习和了解。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历史那么璀璨,为什么这么缺少关注?相关的典籍介绍也很少,是不是有什么政治原因?
顺便求推荐相关读物,谢谢。作者是对魏晋文化和历史感兴趣~我建议你去借一本注释很全面的《世说新语》,这样你就会在注释里看到各种关于魏晋的典籍了~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文章标题: 为什么基础教育的历史书或语文课本都不怎么突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或深入人物讲解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