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2 00:59: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其一,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倒底有没有真正占据了“天下大势”,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说这个所谓的天下大势,指的是吴三桂造反时,得到了天下人的呼应的话,那么我认为吴三桂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原因很简单:自从吴三桂主动献关投诚于清军时,便已坐实了他头上那顶汉奸的铁帽子。所以在其造反后,是否真正取得了天下反清志士的支持,始终是存在疑问的。
(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其二,吴三桂本来就不是真心为恢复明朝天下而造反的,那又何谈其“为什么不能重新恢复明朝天下”呢?想当初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而不惜追入缅甸抓捕了永历皇帝,并在昆明蓖子坡将其用弓弦残忍的勒死!
就在那一瞬间,吴三桂便与天下忠于明朝之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吴三桂肯定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虽打出反清复明之旗号,但却始终没有、也不敢、更不可能复立明朝皇室之后,担当“起义”之首脑。故而吴三桂的造反在一开始,便有名不正而言不顺的风险,而这也是导致其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吴三桂并非是为了“复明”而反清,还因为在其造反的后期,他为了号召人心在衡阳悍然称帝自立,建立起了伪周政权。而此举更加暴露出吴三桂造反时,所打的“复明”旗号的虚伪性!也更加暴露出了吴三桂的反清,自始至终都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就如同一个即将输光了全部资本,而被迫进行殊死一搏的赌徒一样!是在康熙皇帝的裁撤三藩的压力下,所做出的困兽犹斗式的亡命反扑,而绝不是象其表面宣扬的那样,是为了驱逐清朝于关外,恢华夏神器于中原!
(吴三桂举兵反清)
其三,吴三桂为什么会在开局良好的情况下,输掉了似乎唾手可得的胜利?那是因为吴三桂是在以一隅敌天下!别看那耿、尚两藩与之呼应,并在起兵之初与其联袂造反,但是在不久之后那两藩便在康熙皇帝的攻心战术下败下阵来,他们又被清朝重新拉回了自己的阵营,从而导致了吴三桂的被孤立!此外,起初群起而响应吴三桂的旧部们,已及那些因受八旗子弟歧视,而愤而反叛的绿营兵将们,也在清朝的笼络与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多半又重新转投了清朝阵营。而且因为吴三桂始终存在与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所以没有趁清军尚未部署到位之际,跨过长江打到中原腹地。
而正是这种消极态度,造成了吴三桂由开始时的战略主动,转入到了战略被动。而对吴三桂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皆不如清朝的情况下,一旦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转入到了与清朝进行对耗之路上去,那么对他来说也就是走上了一条无可挽回的失败之路!换言之:以吴三桂的实力来说,如果他在击败了江南清军之后,立即集中优势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清都北京,那么或许还能趁清朝布置未定,应变之策尚未明确的机会,争取到一线的获胜机会!
康熙平定三潘之乱之后,他们结局都很惨,全部都死了,一个是生病死了,一个是生病死了,还有一个是被康熙杀死掉的。
本来吴三桂就是一个朝秦暮楚的人,特别他杀了永历帝后,虽然有一些汉官响应他,但大多数汉人对吴三桂并不信任。这就让吴三桂虽有“兴明”旗号,但响应的人太少。吴三桂已经错失了起兵谋反的时机,当时他抓到永历时,完全可以借永历帝之明谋反,如果那时谋反,吴三桂名正言顺,即使他有投降清朝的这一段,也会得到其他的人的谅解。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但是,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在此背景下,对于反复无常的耿精忠,康熙皇帝下令将其诛杀。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响应吴三桂叛乱。也即尚可喜不想造反,没想到他的儿子却是狼子野心。在被儿子尚之信软禁后,尚可喜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在尚可喜病逝后,尚之信先是归降了吴三桂,又反悔投靠了清朝。最终,尚之信又耍了小聪明,也即选择保持中立,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不过,众所周知,在大是大非面前,骑墙派肯定是不会有好结局的。不管是吴三桂直捣黄龙,还是康熙皇帝平定天下,都不会继续容忍尚之信的。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但是这个皇帝成长非常快,亲政之后就显示出了明君的风范。面对日渐严重的三藩问题,康熙开始谋划怎么样去解决,一直到康熙十二年,康熙终于下定决心——撤藩。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位藩王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为清朝统治中原都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清朝也厚待他们,让他们做藩王。等他们知道康熙要撤三藩的时候,吴三桂决定造反,最后病死中战斗中,耿精忠在投降清朝后被赐死,尚可喜最后是自然死亡。
吴三桂起兵了之后,同样不满康熙皇帝撤藩决定的耿精忠也在福州跟着起兵,不过,不久耿精忠就失败了。看到耿精忠也反了,智慧的康熙皇帝是选择软硬兼施的办法,他首先派兵到福州去征讨耿精忠,还下令收回耿精忠的藩王封号。不过,康熙皇帝又用软的办法,劝说耿精忠不要跟着吴三桂干。一心造反的耿精忠没有听从康熙的话,还是和清军为敌。康熙十五年的时候,耿精忠不敌清军,出城投降,但是耿精忠并没有真心投降,终于在6年后被康熙诛杀。
尚可喜一直都选择效忠康熙皇帝,最后是自然死亡。尚可喜和吴三桂和耿精忠不一样,他不执迷于权势,在康熙没有撤三藩之前,他就表露过想要告老还乡,过平凡人的生活。只是他儿子尚之信不是甘于平凡的人,尚之信就做了一件坑爹的事情,把尚可喜软禁了起来。在被软禁之后,尚可喜打算自尽,不过被下手发现了,没有自杀成功。同年,尚可喜生病去世,享年73岁,于他而言,也算是善终。
以上就是其他两位藩王的结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尚可喜还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耿精忠就太狼子野心了,所以最终尚可喜得善终,而耿精忠没有得善终。
要说,当时的反清活动要是坚定下去,没准真能在当时康熙还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给予清朝狠狠的重击,但是他们都没有很坚定的意志,于是被康熙各个击破了,导致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一个被康熙赐死。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的,毕竟皇帝对于某犯这种事是不可能有什么容忍之心的。
要说三藩都是哪些人呢,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而这中间呢,吴三桂又是领头人,而这三藩之乱准确来说,并没有尚可喜,因为它本身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领导他军队的是他的儿子尚之信,这父子二人也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认为父亲太过惧怕清朝,父亲认为儿子太年轻气盛了。
于是,吴三桂一谋反,尚可喜就发信让儿子别参与,但是尚之信还是加入了这个谋反大军,尚之信谋反后,吴三桂不断向其索要银两,尚之信后悔了。于是在看到耿精忠投降了,自己也连忙就投降了,一点不含糊,但是他又不听康熙的召唤,于是康熙在即将平定了吴三桂之乱后,立马就赐死了尚之信,不留一点余地。
而还有一个反王那就是耿精忠,这个人和尚可喜是一代人,都是投降清朝的老王爷,都得到过清朝的厚赏,但是他和与台湾的郑经产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粮草供应,就在沿途进行抢掠,让他失去了民心。于是他的谋反注定失败,这样一来所有的反王就都被康熙杀死了。
清朝入关后33年,清朝迎来最大一场叛乱,此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所谓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吴三桂是领头羊,但尚可喜未参与叛乱,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参与叛乱,耿精忠也起兵反了清朝。因此,严格来说所谓的“三藩之乱”,应该叫“两藩”,尚之信所属的只是尚可喜部分军队。
灭领头羊
1673年,康熙做出
撤掉“三藩”的决定,吴三桂于当年11月,首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的旗帜。吴三桂从云、贵向湖南进军,当时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省的汉官及汉兵,还有一些农民积极响应吴三桂之乱。
但吴三桂却在湖南落脚,并大修工事,并没有进一步向北发展,这就给了康熙部署兵力的机会。在康熙分化瓦解和进攻下,吴三桂渐渐失去了战略优势,几次败于清军,其实力大减。
本来吴三桂就是一个朝秦暮楚的人,特别他杀了永历帝后,虽然有一些汉官响应他,但大多数汉人对吴三桂并不信任。这就让吴三桂虽有“兴明”旗号,但响应的人太少。吴三桂已经错失了起兵谋反的时机,当时他抓到永历时,完全可以借永历帝之明谋反,如果那时谋反,吴三桂名正言顺,即使他有投降清朝的这一段,也会得到其他的人的谅解。但吴三桂只是一个将领,并不是一个看得长远之人。因此杀掉永历帝后,他再谋反,实际已经没有胜算了。
1678年,吴三桂在清军的追讨下,为了早日实现称帝的梦想,他在衡阳称帝,建国号为周。但此时吴三桂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已经是强弩之末,已经抵挡不住清军进攻了。吴三桂不断想甩掉清军,但他如惊弓之鸟,不久病重去世前。吴三桂死前,把皇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吴世璠又坚持了三年,最终在昆明被清军攻下城池,吴世璠自杀。自此,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据资料记载,康熙派人寻找吴三桂的尸体,虽然没找到,但也对外声称找到吴三桂的墓地,并掘其墓,向全国各地传看吴三桂的骸骨。这是一种胜利象征。
先招后杀
三藩之乱平定后,与吴三桂同时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结局如何呢?首先来说一下尚之信。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长子,尚可喜也是毛文龙的手下,当年与耿精忠一起投靠皇太极。尚可喜对清朝很忠。为清朝南征北战,特别是清朝入关后,他率军征江南,并一路打到广东,后来尚可喜坐镇广州,被封为平南王。
1673年,已经70岁的尚可喜上书康熙帝,请求告老还乡,留儿子尚之信驻守广东。此时吴三桂也上书告老还乡,于是康熙才决定撤藩。但吴三桂接到撤藩令后决定起兵谋反。康熙下令尚可喜继续镇守广东,又加封其子尚之信为镇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
此后尚可喜坚守广东,吴三桂也加紧对他的进攻。并且利用尚可喜与尚之信父子之间的矛盾,买通尚之信,并答应尚之信,事成之后,继续让他为王并镇守广东。
1676年,尚之信发动兵变,炮击清军大营,并派兵把其父的府第也包围起来。并接管了平南王的权力,也接受了吴三桂给他的“招讨大将军”的旗号。尚可喜看到儿子谋反,气得想自杀,后被手下所救,但不久病逝。
但尚之信谋反后,吴三桂不断向其索要银两,尚之信后悔了。当他看到耿精忠也投降,于是向康熙投降。康熙赦免了他的罪过,让他戴罪立功。
尚之信虽然重新归附了清朝,但他也在观望吴三桂与清朝战事,当吴三桂攻韶州时,康熙几次催他出兵迎击吴三桂,尚之信都以广东人心未定为由拒不出兵。此后尚之信又有两次不听康熙的调令,以各种借口不出兵。这实际上就给他后来被杀埋下隐患。
1679年,当尚之信率兵进入广西后,以有病为由,率军返回广东。他怕康熙抄了他的老窝。
1680年,此时吴世璠败局已定,康熙决定收拾尚之信。因为尚之信两个心腹跑到北京告发他谋反的事,康熙派人在武宣捉拿了尚之信,并赐他自杀。
逼降再杀
驻守福建的耿精忠也是实力较强的一支藩王势力。撤藩后,耿精忠看到吴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谋反。
耿精忠与尚可喜一样都是毛文龙的手下,他们降清以后,清朝给他们待遇很高。但耿精忠看问题就不如尚可喜。耿精忠没有认清当时局势,盲目响应吴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此人是范文程的儿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后,大造声势,很快得到一些怀念明朝的人的支持。队伍迅速发展到10多万人。
对于耿精忠的谋反,康熙很恼火,他一边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软禁起来,一边派人劝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决。并派三路大军向清朝进攻。
但由于耿精忠与台湾的郑经产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粮草供应,就在沿途进行抢掠,让他失去了民心。
后来耿精忠的手下不断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后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赎罪,派兵攻打郑经和尚之信。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发,告他“尚蓄逆谋之心”。康熙招他进京,革去其王位,并以“负恩谋反罪”进行审判。
1682年,明珠认为“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他认为耿精忠的罪要大于尚之信,康熙下令,对耿精忠及其手下凌迟处死。
至此三藩之乱的主角都有了归宿。总结“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三藩王并不团结,没有提前筹划,统筹协调。而且藩王反意并不坚定,比如尚可信、耿精忠,反就反了,最后大不了一死,但他们并没有坚强下来,这也给了康熙各个击破的机会。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