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1 16: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樊於期为何自刎献首级?
樊於期,原秦将,伐赵时败于李牧,畏罪叛逃燕国,投奔燕太子丹。
秦灭赵,兵锋至燕国南部。太子丹为报国仇私恨,欲遣荆轲刺秦王。荆轲献策必备两物方可接近秦王以便行刺,第一便是樊於期首级。
樊於期叛逃后,家人在秦国处境如何?他从荆轲口中得知:秦王对他恨之入骨,以“金千斤,邑万户”的赏金欲取其人头,又将他父母及宗族斩尽杀绝。
樊於期为求活命的一己之私,累及家人被灭族,早已万死不足赎其罪。又寄人篱下,燕国又自身难保危在旦夕,欲借燕兵报仇无异痴人说梦。所以,他早已心如死灰,万念俱灰。
而荆轲的一番不切实际的忽悠,却如同海中漂来的稻草给了樊於期希望:既然自己无力复仇,且活着如行尸走肉,那就豪赌一把:赢了,为家族雪恨;输了,正好早赴阴曹与父母团聚。再不济,也能博取壮士名声,早日结束时时受良心谴责的日子。
所以,樊於期毫不惜命,果断自刎。
从史书上记载来看,荆轲出发之前的准备阶段是避开太子丹私下会见樊於期的,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樊将军自己行刺的全部行动计划,不但可以杀掉秦王已解决秦国陈兵燕国边境的外患,而且还可以替樊将军报了抄家灭门的家仇,这样国恨家仇彻底解决一劳永逸。但是他对于怎样取得秦王的信任巧妙地向将军征求意见,将军被他完美的行动计划而打动,最后以死相托死而无憾,果断自杀。尽管太子丹随后知道此事也无可奈何。例如他讲“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先用用言语挑起樊将军的对秦王的深仇大恨无法报仇的自恨,听荆轲说完樊於期又立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即询问“”为之奈何”也就是我该怎么办才好呢?荆轲立即提出他的条件和行动计划,“”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凌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听了荆轲一席话樊於期脱下衣服露出肩膀,用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下定决心说:“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也就是说这正是我日思夜想咬牙切齿要做的事,今天才得到指教。最后义无反顾就自杀了。每每想起这篇文章都会被古人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气概所折服。
樊於期的“期”读作“jī”,整体读音是fán wū jī。
他是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所持理由仅两人名称发音相似,记载时间接近,时代差距无法考证文字读音,记载时间接近者众,因此此说仅为假说,尚未证实,理由亦不充分。
扩展资料:
一、人物生平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报五国攻秦之仇,决定攻打山东五国。派蒙骜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三日后命令长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万为后继。
秦兵出函谷关后,蒙骜率领前军取路上党径直进攻庆都,驻扎在屯留,作前面秦军的声援。赵国派庞媛为大将,扈辄为副将率兵十万抗拒秦军。
尧山一仗,秦军未能取胜,蒙骜派张唐督到屯留催取后队军兵。当时,成蟜只有十七岁,不谙军务,忙召樊於期商议。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国将军。翌年与王翦、杨端和率兵攻打赵,取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城,继而攻占平阳(今磁县东南),大胜,杀赵国将扈辄。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国灭赵国以后兵至燕国南界。燕国太子丹惧怕,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但是需要拿樊将军的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秦王才会乐意见面。最后樊於期自刎。
太子丹闻知樊於期自刎的消息后,急切赶来,扶尸痛哭,悲哀至极。后来,荆轲刺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据考,樊於期与荆轲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他死后,其遗骸葬于故里南庄村,后人立祠祭祀。
二、后世纪念
距保定易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血山村村西,平地突兀涌起一座小孤山。山高约20来米,占地约10来亩,山表面土层很厚,长满荆棘灌木,里面却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山顶正中霍然挺立着一座残塔。
说它残塔,不只是因为它历经700多年确实残破不堪,还因为它天生就没有顶,看上去就像被刀削掉的一般。此塔残高7米,三层方形,塔心室南面辟门,砖结构,造型非常小巧精致。这座孤山就叫血山,这座与众不同的塔就叫座灵塔。
该塔始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应为佛教建筑,但民间、《县志》记载都认为该塔是为纪念樊於期而建。樊於期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时借给荆轲人头的那个人。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为获罪于秦王政,全家被杀,只身逃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他待为上宾,为他在这座山上建起樊馆,此山也因此名为樊馆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樊於期
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后来,太子丹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当献礼,说了这么一番话: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
可知,秦王诛杀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还重金悬赏樊於期的头颅。那么,秦将樊於期究竟犯了什么罪?什么仇什么怨,让秦王这样痛恨他?
搬出堪称“大秦名将录”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面清楚记载了每次出战的秦将名字,唯独没有“樊於期”。
别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位秦将——桓(huán)齮(yǐ)。想不到吧,此人很可能就是樊(fán)於(wū)期(qí)。
先来看看,这个叫桓齮的秦将是个什么样的人。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桓齮
和王翦等人攻下赵国九座城池,气死赵王赵偃
秦王嬴政即位九年后,终于亲政。他改变了把国事委托给臣子的情况,将权力都抓在手上,新任命了桓齮为将军,想重用他办大事。什么呢?兼并六国、称帝天下。
桓齮,站到了起飞的风口上。
这边秦王亲政,那边赵王赵偃也改变了对秦的策略,谋划与秦国合作来获取利益。秦王在咸阳置酒招待了赵王。
当时,赵偃想要兼并燕国的土地,怕秦国趁机攻赵,就去请求嬴政、获得攻打燕国的许可。
嬴政答应了,但经过燕国使者的一番劝说,又改变了主意。最终,嬴政趁着赵国攻打燕国的时候,暗中派人攻占了赵国九座城池。
这一战,出战的秦将中就有桓齮。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名将王翦
王翦是主将,桓齮为次将,杨端和为末将。在秦将攻打的赵国九座城池中,最重要的一座是邺。这是赵国的军事重镇,有重兵防守,很难攻打。但是,历经苦战,邺最终被桓齮打了下来。
赵国想兼并燕国不成,反倒丢了九座城池,赵偃一气之下,不得意而死。
保持了秦兼并六国战争史上的最后一次斩首记录
这一年是秦王政十三年,赵偃已经凉了,在位的是赵偃的儿子赵迁。嬴政攻打赵国,还是派了桓齮,战绩怎么样?
桓齮攻下了赵国的平阳和武城,平阳在邺的东边,武城在邺的西边,邺也是先前桓齮打下的。
不仅如此,桓齮杀死了赵国的将军扈辄,斩首十万。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秦王嬴政
请注意“斩首十万”这个记载,这是秦兼并六国的战争中,最后一次的斩首记录。
咱们知道秦国人自从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就常常大量斩杀敌军以消耗对手的力量。桓齮攻打赵国、斩首十万,是最后一次的记录。
为什么呢?一来是六国已经被打残,没什么战斗力了;二来是秦国按照吕不韦《吕氏春秋》的主张开始以“义兵”自居来灭六国。
桓齮成了最后一次斩首记录的保持者。
大败给李牧,畏罪潜逃
桓齮,几乎成了攻赵专业户。他“斩首十万”的第二年,作为主将又去攻打赵国,这一回打的是赵国的宜安。
宜安宜安,并不宜安。这一战,桓齮的对手是赵国长期和匈奴作战的猛将李牧。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名将李牧
两军在宜安东北一个叫“肥”的地方大战。李牧不愧是名将,大破秦军,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由此被封为“武安君”。
秦赵的这一战,称为“肥之战”,是秦灭六国路上的一个惨败,秦王的脸上是挂不住的,连秦国的史书也不敢直接记载说败了,反倒故意写成嬴了,讳败为胜。
到此为止,嬴政亲政四五年了,说着要灭六国,可一个国都没灭,又大败给了赵国。
这一战的失败,影响不小。
桓齮呢,大败之后就畏罪潜逃了。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秦将樊於期
再说回樊於期,他得罪秦王叛逃到燕国的事,差不多就发生在这期间。
桓齮大败叛逃的第二年(秦王政十五年),在秦国当质子的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来有了荆轲用樊於期头颅献礼、刺杀秦王的故事。
假如说樊於期就是桓齮,这是一种很可能的推断(这个观点最早是史学大家杨宽先生提出的)。为什么呢?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燕太子姬丹
前面说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每次出战的秦将名字,唯独没有樊於期;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早先在民间口耳相传,后来才被文字记录下来。不论是《战国策·燕策》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荆轲刺秦,都来源于当时盛传的民间故事。
在这个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核对史料,人们凭借着语音记忆,将秦将桓齮(huán yǐ)记载成樊於期(fán wū qí),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樊於期究竟为什么得罪秦王,也许有了一个可能的猜想:那就是樊於期和秦将桓齮是同一个人,因为大败给李牧,而畏罪潜逃去了燕国。
你怎样看待秦将桓齮呢?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