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宋明一大风雅事:焚香

时间: 2022-06-10 20:01: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如何评价宋明一大风雅事:焚香

为什么说宋代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化悠远流长,在这几千年岁月的累积之中,中华文化催生出一种十分独特的的“雅”文化。自古以来,“雅”这个字就被刻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论语·述而》之中就曾这样说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在“雅”这个字的熏陶下,风雅成为了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的最高人生目标,就像是晋朝的品评制度,看家世是一回事,看你是否符合当时人对于高雅的认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许多多的关于“雅”的“周边”开始出现,最开始的是乐器,逐渐书画、诗文成为了“雅”这个大集体的常驻户,再到后来,插画、研究金石、焚香等等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里。

在中国历代的诗歌之中,提到焚香的次数并不算少,但是认真算下来,《全宋词》里面提到各种香料的次数是十分多的,而且每次提到的香的名字都不太一样,比如说像“瑞脑”、“沉水”、“香篆”等等,这是否能够证明宋朝确实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呢?其实单从这些并不能够简单断定是或者否,但是宋朝确实是香文化发展鼎盛的时期,而这又该怎么论证呢?接下来笔者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要想探究宋朝香文化为何发展属于鼎盛阶段,首先我们必须要探讨的是香文化的起源在哪里,宋代的丁谓就在他的《天香传》中说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在很多先秦的著作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上古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佩戴着一些带着芳香气味的植物做成的香包了。不过中国香文化真正开始发展的时间,应该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把来自西域的香料带到中原后,但是无论怎么说,中国的香文化的历史确实是很悠久的。

香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贵族的专属,到了魏晋南北朝,皇家以及世家大族更是把香当做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除了像之前的佩戴香囊、焚烧香料供室内清新外,这个时候的贵族还讲究用各种香料熏衣服。那个时候的文学还是属于贵族阶级的,这些喜爱香料的贵族也就正好用文学来咏香,扩大了香的知名度,而“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状使得佛教在中国流行的同时也让香料开始在中国各个阶层流行了起来。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对于香料更是狂热,尤其是皇家子孙更是爱它爱到了极点,就比如说《太平广记》之中就这样写道:“隋主每当除夕,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一山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已甲煎沃之,焰起数丈。沉香甲煎之香,旁闻数十里。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两百余乘,甲煎二百石”。从这寥寥数语之中就足以看出隋唐人对于香的执着。

唐朝的繁荣使得万国来朝的同时,也将外国的其他香料传到了大唐,完善了当时香料的种类,随着时代的变更,唐朝人已经开始专门研究起了香,甚至还给不同的香划分了不同的适用场合,而这种种其实也就是在为宋朝的鼎盛的香文化做铺垫。

说完了宋朝之前的香文化的大致演变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专门的来说一说宋代香文化为何能够鼎盛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1、 宋代的社会环境

宋朝之前唐朝正是因为把军权过多的交给了地方,所以地方拥兵自重,最终走向了灭亡。宋朝的统治者引以为鉴,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全社会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甚至于说让文人执掌兵权,这其实也就大大提升了当时整个社会之中文人的地位,而且当时的宋朝官员位置极其的多,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冗官的政治行动是十分愚蠢的,但是在当时,这使得更多读书人有了做官的可能性,愿意读书的人就更多了,这也导致了整个宋朝“为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状况,文彦博的这句话结识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当时的士大夫的权利究竟有多大。

这样的重视文人的政策,使得文人在整个社会中成为了香饽饽,整个社会都会给予文人阶层一定的优待与保护,香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需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而文人所最擅长的就是从事文化活动,这其中也就包括了自上古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香文化。宋朝的文人多,就算不是全部的文人都会专门来研究香料,但是就从比例来说,研究香文化的人也绝对不少,这也就导致了宋朝香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甚至说使得宋朝成为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2、 宋朝发达的对外贸易

说到中国的众多发明,其中宋朝发明的指南针堪称是改变了世界航海的一个重要物品,有了它,海上航行不再受到天气影响,可以更好地辨别方向。除了指南针以外,宋朝的造船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着。而这两者相结合就是宋朝航海贸易十分鼎盛的最主要的原因。

除了这些硬技术外,宋朝官方也十分鼓励民间进行正当的航海贸易,海外贸易所上缴的税占了税收的大头,当时的中国本土香料并不多,正是靠着航海贸易,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很多香料才进入中国境内,逐渐成为我们案前所稀疏平常的香料。

更多不同种类、不同味道的香料流入中国,这也使得中国香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让香料的研究更加的深入,不同的香料怎么搭配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也成了当时很多文人的日常思考题,而在外国香料大量流入中国之前,只是依靠着中国本土的香料和张骞出使西域后从西域来的香料,这根本不够。所有说,宋朝发达的对外贸易将外国的香料带入中国,其实就是把香文化的宽度给扩展开了,而非像之前只能够纵向比较和发展。

面我们说到了宋代香文化为何鼎盛的两个笔者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来看一看宋代香文化鼎盛的具体表现。

在宋朝之前,香更多是为贵族所用,平民百姓并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接触,但是在两宋时期,且不说什么皇家、士大夫,就连最底层的劳动百姓偶尔也会焚香,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香文化是真的被普及到家家户户之中而非只是贵族的专属了。

和一般人家普通用香不一样,皇家用香则更加的精致与讲究,当时的皇室专门养了一批制香的工匠,让他们在专门的制香工坊里制作香料,甚至于有的皇帝还会亲自督工!皇帝们爱香,嫔妃们为了讨的皇帝的喜欢自然也会研究香料,甚至于还会专门把香料掺进使用的蜡烛之中,使得蜡烛燃烧的时候也会散发出香味,这看上去很像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用的香薰蜡烛,但是宋朝的“香薰蜡烛”比我们今天所用的光从原料上来说就高了不止一个level。

除了皇宫会专门设置制香工坊外,宋朝达官贵人家还会还专门设置一个叫做香药局的部门专门掌管香料以及用香事谊,写于南宋的《都城纪胜》中就专门提到了这个香药局,作者是这么写的:“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香药局,专掌药碟、香球、火箱、香饼、听候索唤、诸般奇香及醒酒汤药之类......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讦戾家。”

宴席中的香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因为一般这种宴会都是很正式的宴会,一旦用错香很容易被别人耻笑,因而要十分的慎重。周嘉胄的《香乘》里专门介绍了一种“巡筵香”:“龙脑一钱、乳香半钱、荷叶半两、浮萍半两、旱莲半两、瓦松半两、水衣半两、松半两,右为细末炼蜜和匀,丸如弹子大。慢火烧之,从主人;主以净水一盏引烟入水盏内,巡筵旋转,香烟接了去水盏,其香终而方断”。 从这个方子中就足够看出来宋朝人对宴会香料使用的重视程度。

而这即使这么麻烦,巡筵香也不是最繁杂昂贵的香料,曾慥的《高斋漫录》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蔡京 一日宴执政,以盒盛二三两许,令侍妪捧炉巡执政坐,取焚之。“蔡京所用的香曾慥也说了,直接写到“白笃耨初行于都下,每两值钱二十万。”为了个宴会,蔡京也是真舍得,直接烧掉了四十到六十万钱!不过这也能够看出来他对宴会所用香的重视!

宋代人不仅自己研究香料,还会专门整理出来香方香谱,虽然现在已经很多香方香谱都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了,但是还是有不少留着书名的集子,比如说陈敬的《陈氏香谱》、范成大的《桂海香志》、叶廷珪的《名香谱》、颜持约的《香史》,而洪刍的《香谱》甚至于还有保留下来的不少香方香谱!从这本书所记载的香方香谱之中,足以窥得宋朝人在合香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于香料的讲究!

除了自己欣赏香之外,宋朝人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那就是斗香,那个时候经常会有人专门开一个集会,让各个参会的人带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让别人来评价你的香究竟好不好,《香乘》的第十一卷中就专门记载了这种斗香的活动: “ 韦武间为雅会 , 各携名香 , 比试优劣 , 曰香会 。” 可以说宋朝人对于香真的是很看重的了,不然也不会专门为此举办一个聚会。

而在《东京梦华录》这本书中,则更能够直观的看出宋朝人对香的推崇。书中多次提到“香药居”,还专门提到了“香婆”,这足以看出宋朝时期香料在平民阶层都已经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非只是贵族阶层才会专门用的玩意。而且《东京梦华录》和另外一本叫做《梦梁录》的书中都专门提到了一点——沉香的销售地点都是在最豪华的地段!最繁华的地段说明人流多,这种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商家必争之地,而沉香的店铺几乎都开在这种繁华的地方,说明购买的人绝对不少!

综上所述,宋朝时候的香文化发展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绝对都担的上鼎盛二字!

因为宋代朝廷重文轻武,整个国家都在发展文化,所以自然文化鼎盛。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当时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店铺农家,到处可以看到香有关的制品,这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很多的作品和记载中都有着关于香的历史记录,可见当时宋朝的香文化已经发展形成规模。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沉淀,到了宋朝已然十分丰厚,宋朝市井生活也到处能看到香,香铺随处可见,酒楼香药食品都有香的身影,香文化进去鼎盛时期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不赞成楼上的观点。教科上不一定是对的。双程和朱子讲的理学和满清的理学有很大区别。首先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天下的所有事物的自然规律,好比娶妻生子,好比春去秋来。而人欲并不是满清时期讲的欲望,而是负面的私欲偏见、固执蒙蔽的观念。人一旦陷入私我的偏见,就会蒙蔽双目,心不清,智不明,违背天地的公理,做出错误的事情,尝到恶果,所以说人欲和天理不能共存,多一分人欲,就少一分天理,只有去除人欲,才能使自己的知和行符合天地人生的公理,不至误入歧途,导致恶果。这和西方的禁欲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双程都赞成格物,朱熹的为学是做加法,不断的格物、博览,最后融会贯通,穷理尽性。所以我觉得理学是向自然科学发展的过渡,只是没到那一步就被扼杀了,明朝理学已经开始偏差,本来和王守仁的心学相互对比发展未必不能回归。可到了满清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其实宋明的理学还是有相当的进步意义。可惜后人去其精华留其糟粕到了后世真真正正只是成为统治工具,愚民的武器了。
两面性。

消极: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 颜元称:以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痛哭!”又指责“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其门生王源对理学虚伪性的无情揭露更为露骨,他说“明季流贼之祸,皆阳明所酿也”。 余英时说:“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宋明理学的评价

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 颜元称:以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痛哭!”又指责“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其门生王源对理学虚伪性的无情揭露更为露骨,他说“明季流贼之祸,皆阳明所酿也”。 余英时说:“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对于现在而言,宋明理学全部是糟粕。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同时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1]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 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宋明一大风雅事:焚香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752.html

[如何评价宋明一大风雅事:焚香]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