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一战中被派外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在战争结束后有多少人滞留在了欧洲,这些人后来的经历如何

时间: 2022-06-09 22:59: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一战中被派外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在战争结束后有多少人滞留在了欧洲,这些人后来的经历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伤亡多少人?

一次大战中国是战胜国,虽然我们没有直接派兵作战,但有劳工参加了英,法两国的后勤保障工作,伤亡好像是15万左右

100年多前,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历时四年,波及30多个国家。
当时,中国虽然宣布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
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把这支劳工部队命名为CLC

一战之初,当时的北洋政府对于参战选择保持中立: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奥匈帝国)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没有必要为列强效力。二是中国当时刚刚推翻封建帝制,满目疮痍,无力加入任何一方作战。
然而,日本巴不得战火早日烧到亚洲,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对德国宣战的名义侵入山东,实现其扩张野心。
为此,当时的中国政府试图参战,计划围攻胶州湾的德军来阻碍日军对山东的控制,但日本在国际社会极力阻挠,中国寻求参战未果。

1917年,当美国向德国宣战后,当时的北洋政府预感到同盟国必败,继续保持中立并不明智。为了解决山东问题,中国必须有机会参与战后的和会,才有发言权与日本争夺在山东的主权。
1917年9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愿意派兵到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以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士兵。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因此日本也不想看到中国派兵。在日本极力阻挠下,中国还是没能派兵参战。
最终,中国“以工代兵”,派出大量劳工到欧洲战场,间接参战。其实,1916年5月开始,英法就开始招募中国劳工前往欧洲,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
正是凭借“以工代兵”策略,中国成为一战的特殊参战国和战胜国,但在战后巴黎和会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实现预定目标,是一个屈辱的参战国,更是一个屈辱的战胜国。

1916年至1918年间,先后有14万华工抵达欧洲,远远多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工团。其中9.6万人服务英军,3.7万人由法国支配。协约国同意雇用这些招募人员5年,同意他们与前线保持距离,只给一点点报酬。
据资料记载,英法两国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眼病、肺结核及牙病者均被拒绝。招募的华工以“个子高”的山东人为主。应募成功后,他们被集中在华工营进行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踏上去欧洲的旅程。

1917年2月17日,德国击沉法国“阿索斯”号,造成543名华工遇难。事实上,整个一战期间,数十只运送华工的船只受到德国潜艇的攻击,超过700名华工丧生。
德国鱼雷袭击事件之后,法国船只的路线同英国船只一样,由威海或青岛出发,横跨太平洋抵达加拿大温哥华,再从陆地横穿加拿大,穿越大西洋后抵达欧洲。选择这条路线可以以避免德国潜艇的袭击,但整个旅程要历时3-4个月。

华工到欧洲后,除少数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外,大多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国、比利时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
他们都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相关的铁路、公路、船坞、兵工厂、军火库、草料厂等部门工作,有些华工则直接参与军需物资的装卸运输,更有一些华工被安置在战争前线从事挖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信、掘埋尸体、装卸给养……

据记载,华工中的技术工人还曾参与过坦克的设计。当时一些华工在兵工厂工作,他们利用中国造船的技术,在坦克中开了眼洞以观察敌人。

按照合同规定:中国劳工每天需要工作10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他们每年只有3天的假期,分别是中国的农历新年、端午节和中秋节。
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由法国军事当局负责。因此,从布雷斯特到马赛,从里昂到敦刻尔克,不管是在国有兵工厂中还是在冶金、化工、建筑行业的私营企业中,都有华工的身影。

华工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在做过基础工人工作后,这些签约只是劳动的华工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候被推上了前线,做挖战壕、掩埋尸体等这些不属于他们的工作。

1917年8月中国向德国宣战以后,法方监管下的中国劳工开始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许多华工在掘埋尸体或者抬运伤兵的时候,精神遭受刺激,被关进了疯人院。
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修缮战壕的华工们就拿着手中的工具冲入阵地与德军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战争结束后,华工被留下清理战场,很多华工幸免于战争,却死于德军埋下的地雷。

据不完全统计,一战死在欧洲的华工约有上万人。
1916年至1918年间,先后有14万华工前往欧洲,开始艰辛劳工历程。他们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护理等战备工作,结果牺牲约两万人。

一战中十几万中国人被带到欧洲,为何战后法国女子坚持和他们结婚?

在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国家陆续都完成了工业使命。对于很多西方的工业国家,他们来说,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就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在战争爆发了之后,整个世界就被划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正式的加入了这场世界级的大战当中。中国当时并没有出兵去欧洲的战场上,但是为了协助欧洲国家的作战计划,中国一共派了十几万的男性劳工前往欧洲。当时在征集这些劳工的时候,基本上全都是用连哄带骗的方式告诉他们去了欧洲之后待遇好,工作轻松,而且不会去战场上面打仗。

他们这些人刚刚到法国的时候,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让他们十分的不适应。他们当中一些运气好的会被分配到工厂里面工作,运气不好的就会去一些矿场中挖煤采矿。当地人对他们的评价和印象也不尽相同。有一些人觉得这群外国人怀有异心,并不可靠,也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这些劳工都能够吃苦耐劳,十分可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为打仗的几乎都是青壮年的男性,战争过后,整个法国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急剧性的下降,数量非常之少。后来法国的女人就把眼光放在了这群中国劳工的身上。他们觉得这些劳工性格比较安定,而且非常能够吃苦耐劳,是女人们可以放心依赖的人。于是他们联合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能够解除这些中国劳工的身份,让他们成为自由身。当地政府知道这样的要求对于法国的人口增长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的,所以他们马上的同意了妇女们的这些这一个要求。但是前提条件是这十几万劳工不可以离开法国,他们必须永久居住在法国。

后来这十几万劳工除了一些身体有残疾,没有办法找到妻子的。或者是一些不愿意留在法国的人之外,基本上全部都迎娶了法国的女性。

因为战后的法国男子数量太少了,战争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调,所以不少法国女子坚持和他们结婚。
因为战争的关系导致他们的人口减少,她们需要和别人结婚来增加人口。
因为当时他们国家的男性都死于战争,所以国家人口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国家在鼓励生产。
这是因为战争以后,导致法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一战时,中国在干嘛?

当时,中国还是处于中华民国时期,西方列强在中国仍然有大片的殖民地,但还是拥有自己的主权。一战开始后,受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的邀请,中国政府也派了一支部队参加了欧洲战场的作战,表示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一战以协约国主获胜而告终,帮中国也算胜利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也参战了,只是没有派兵参战.当时由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中国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和英法约定参战的形式是派出劳工,解决了协约国兵源不足的问题。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觉醒了。

因为在中国,英、法、俄的势力远大于德国的势力,而奥匈帝国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加之从中国到欧洲的通道被英、法、俄控制,德国在远东势力孤悬于海外,如果保持中立,德国在华利益也会被协约国瓜分,所以中国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试图分一杯羹,收回点自己的利益。

1914年7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中国一开始选择了置身事外。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火不要殃及中国。那么,选择中立有什么好处呢?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中国保持中立是很自然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

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没有必要为列强效力,况且参战对中国并无直接的好处。

二是中国力量弱小,没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战,也没有力量制止任何一方在中国的胡作非为。

三是畏惧与西方列强的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一次次挫折,一次次丧权辱国,使中国人对西方列强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无论参战还是中立,都需要能力。中国既然没有力量参与作战,那么也很难通过中立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想置身事外只是一厢情愿。


一战中国在欧洲的劳工

当时,欧战双方虽然在中国都有少量兵力,但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对战争胜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限制战区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赞同。按理说,欧战双方既有此意愿,远东战事似乎可以消弭。然而,中国限制战区的希望却遭到了日本的反对。此时,列强卷入欧洲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巴不得战火早日烧到亚洲,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也就是中国宣布中立之后的第二天,日本舰队便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准备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8月23日之前将胶州租借地交与日本接收。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在远离胶州湾的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

为限制战火在华蔓延,羸弱的中国政府再次让步,被迫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定交战区域,以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9月3日,北京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声明,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战区”。

然而,日本对此置若罔闻。登陆日军竟先沿铁路西进,占领济南,控制了胶济铁路,最后于11月7日攻占青岛。

面对中国的抗议,日本竟然警告中国政府:“中国方面的任何抵抗都将被认为是援助日本的敌人,中国必须为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承担责任。”至此,中国政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陷入了“中而不能立”的境地。

中国政府判断,英法俄对德奥意之间的对决,对中国利益冲击最大、充满变数的就是山东主权。其时日本对山东的觊觎,已是昭然若揭。

一战(1914年——1918年)期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期间中国大事可以概括为:

①1914-1916年袁世凯复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与之进行复辟帝制与反复辟斗争;

②1916.6-1917.7北洋军阀内部“府院之争”,大总统黎元洪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争权,实质是日美争夺;

③1917.7-1918.10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与总理段祺瑞争权,中国陷入军阀混战。

注:一战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有十余万劳工赴欧洲参与了挖筑工事等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正在陷入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的统治当中,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国列强侵入中国。分割中国的土地,建立租界,攫取侵略者的利益。供参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是一次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

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

款。这一决定是经参众两院投票作出的。国会中的研究系追随段

棋瑞,主张绝对“加入”。

3月7日,梁启超给段祺瑞的信中说,对德国“早绝一日,则

德人及国内捣乱分子即少一部分活动余地”。

商榷系各派虽多持反对参战态度,但各派反对段内阁对德方

针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丙辰俱乐部和韬园系不仅反对向德国宣

战,而且反对对德绝交,益友社和政学会则主张对德问题可做到

绝交为止。益友社和政学会投了赞成票。3月10日、11日,众参两

院分别通过对德绝交案。湖北督军王占元3月15日收到北京的训

令,立即派军警进入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权。汉口警察厅长

周际芸被任命为德租界特别区管理局局长。

3月16日,天津地方当局接管天津德租界,改为特别第一区。

接着,参战问题成为府院和国会两派斗争的焦点,14日,上

海商界联合会通电反对向德宣战,广州、武汉商会继起响应。当

段祺瑞邀梁启超同到总统府迫黎元洪表态赞同参战时,黎便以社

会舆论不赞成反驳他们。使段祺瑞感到棘手的,不仅孙中山和国

民党议员以及其他名流掀起反对参战的强大舆论,北洋各省的督

军也多不理解段祺瑞参战的用心,对这一问题态度消极。所以尽

管日本一再迫中国迅速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段祺瑞却无法迅速

实现参战的意图。
一战时间是1914年——1918年,这期间中国国内主要有袁世凯复辟帝制,南方各省所进行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可以说是内战状态。

一战中多少中国劳工埋骨欧洲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多达14万的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上为协约国军队服务,其中有至少6000人因为疾病、敌人的攻击或者恶劣的医疗条件而长埋在异乡的土地上.对这段劳工历史的追忆经常被对当时中国政府参战决议过程的讨论所冲淡,但中国劳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这一行为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浓重的一笔.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
十万劳工去的,死了五六万
文章标题: 一战中被派外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在战争结束后有多少人滞留在了欧洲,这些人后来的经历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677.html

[一战中被派外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在战争结束后有多少人滞留在了欧洲,这些人后来的经历如何]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