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看完《万历十五年》的两个疑问

时间: 2022-06-09 09:01: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看完《万历十五年》的两个疑问

读《万历十五年》,看朱元璋治国之道,明朝奇葩的根源在哪里呢?

看朱元璋治国之道,明朝奇葩的根源在哪里呢?

明朝的奇葩根源在于明朝建立的法治社会并不是以严格的律法作为依据,反而用抽象的道德规范来实行制约,在于提倡简朴的民风社会。

知道《万历十五年》应该是在《人民的名义》大火的时候。《万历十五年》讲述的是在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嘉靖等一系列人物的描述,突出当时社会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通过参加农民起义,后来一步步才成为皇帝。作为一个农民皇帝,他的很多制度决策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地保存了农村社会的那种简朴的风气。后来慢慢的演变成了社会法治不能健康发展,做事仅凭道德规范来标准了。

《万历十五年》主要批判的是当时的文官制度。因为注重农业,不大兴商业,所以文官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因为不流行商业,所以很多的社会制度不讲究效率,不保障人权,过多的保障理论上的农业社会风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文官占据了主流地位以后,他们都只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宗族利益。原本可能两个不相干的人,会因为利益而达成联盟,本以为这样的联盟会是永久的。但是当危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大家都一致的选择了明哲保身。

所有人唯一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明确的法律使得百姓对朝廷怨言加重,这也导致明朝的加速衰落。

明朝奇葩的根源应该在于朱元璋治理的做法。
我觉得奇葩的根源在于对人的信任问题,朝廷爪牙遍布全国,不利于发展。
明朝并不注重法律,他只是用一些道德来约束老百姓。
我感觉其实还是因为当时的制度问题,所以才会导致这些事情的。

读《万历十五年》遇到的问题

本年年纪尚浅,不满弱冠!读书不多,但酷爱历史,领悟能力甚低 只好出来请教各位 今天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的第三章出现以下文字 ,不知道怎么解释.“而像我们这样庞大而历史悠久的帝国,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之下,仅凭惯性的作用也可以使这个王朝继续存在若干年”!前面的大概意思是 万历皇帝以无理政态度 贪污腐败 等不景气现象 愈演愈烈 还望各位帮小弟 顺读此书 分数不够 来日必报!
我也觉得这本书很拗口!但是对于这句话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这里的惯性是指一种文化和道德力量。由于文官集团一直用这样的道德力量来统治国家,百姓业已习惯,对传统文化的具有坚定的信仰。所以说这种力量即使在衰退,国家即使千疮百孔,但是文化和道德还是有延续的,这样的惯性作用是的王朝可以暂时存在!
是说我们的帝国非常强大,虽然现在很腐败,全国上下不景气,但以我们帝国的雄厚资本是可以继续统治很多年的。
用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因为明朝历代的财富积累,以及制度的逐渐建立,所以即使出现贪污腐败,不作为等现象,但是他的王朝还是会继续的维持下去,因为统治阶级的存在,他不希望自己的统治地位动摇,所以即使到了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王朝还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的。

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的道理:
1、失败的拐点总是隐藏在平淡的细节中。
雪崩之前最后一片雪花,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都不是失败的原因。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之路,都是在平淡的细节中,悄不声息地做出方向的改变,我们无法察觉,也必须随波逐流。
万历十五年,没有外部入侵,没有内部暴乱,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依旧可以看到大明王朝政治管理体制的失能,庞大的朝廷体制逐渐走向停摆的边缘,成为一潭死水。33年后,1620年,万历帝病逝;再24年后,明朝灭亡。
2、少数个别人的努力,改变不了历史的流向。
在《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选取了六个人,作为这段历史的横截面,来看大明王朝衰败的大势所趋。行政首脑张居正和申时行,万历皇帝朱翊钧,军事将领戚继光,还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贽。这六个人来自不同领域,都身居高位,但最后都是悲剧性收场。
3、真正的大历史观要着眼于全局。
黄仁宇先生倡导“大历史观”,他认为真正的历史进程不是靠着偶然,具体,特殊,孤立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要发现事物和人物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所以,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看似平淡,发生的也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如果这些小事放在大的历史空间下,联系起前因和后果,就会发现,当时的明朝已经陷入到了困境中。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最后的一段话,更能体现出他的“大历史观”。
文章标题: 看完《万历十五年》的两个疑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603.html

[看完《万历十五年》的两个疑问]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