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一个人同时精通儒释道三种哲学,他最后会信哪个

时间: 2022-06-08 14:01: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如果一个人同时精通儒释道三种哲学,他最后会信哪个

儒释道的精髓分别是什么?

儒释道的精髓分别是什么?又该如何传承?

精髓分别:
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
2.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于出世
3.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已任

传承

“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突,只有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回应。

2“因缘”。在对儒释道的研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     “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才能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        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拓展资料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释道





“道根儒茎佛叶花”,表达了“儒释道”的关系。

1:“儒”当然指儒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核心是仁、义、礼、智、信,逐步的达到“明德”、“至善”的境界。总结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2:“释”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讲究清净,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环,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总结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3:“道”指的是道家,创始人是老子,著作《道德经》,讲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眼观天地,天人合一,心不要被一个东西吸引,不要偏执。总结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扩展资料:

(1)“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2)“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4)“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释道

潘守宇应邀在法云寺布道演讲《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心怀大爱圆满人生》

宗教不是宗派的教育,而是终止的教育!所有的宗教追求一个字叫——爱;所有的科学追求一个字叫——真;所有的艺术追求一个字叫——善。这就是普世的文化——真善美。
儒门释户道相通,
从来三教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
从来三教是一家。

佛教讲:同船过渡三世修。惜缘才有善缘。
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于贤者。 鸟随鸾凤腾飞远,人效圣贤品自高。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君子不给牛制气。别想教会猪唱歌,你那是在白费劲,还把猪给惹恼了!如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若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菩萨畏因,俗人畏果!  行善不见善,前世有缺欠。做恶不见恶,前世有余德。劝君莫作恶,业报唯自受,劝君多行善,消业增福德。记得曾有一个佛寺的对联写着:如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若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于贤者。 鸟随鸾凤腾飞远,人效圣贤品自高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君子不给牛制气。人要有敬畏之心,敬天命,敬大人,敬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佛是觉悟的人,人是痴迷的佛。《华严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maozhu席说:六亿神州尽舜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是觅兔角。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圣雄甘地讲:没有奉献的宗教就是罪恶。《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只有经过地狱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响!终有yi天,你的负担将变成你的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这就是苦海化莲邦,地狱返天堂。
儒教讲仁爱,仁者爱人,己欲达而达人,
佛教讲大慈大悲
道教讲tianren合一,慈爱,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基督教讲上帝爱世人
伊斯兰教讲真主是仁慈的
马克思主义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面对我们的骨灰(舍利),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在那里人们除了受教育就是为别人服务。这就是天堂佛国。
maozhu席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民服务
这些都是真人见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天道就是——无私!利他精神——就是宇宙法则!
曾创立了2个世界500强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每年都出去托钵修炼,他的的企业文化就是敬天爱人!
黄金非贵书为贵,万事皆空善不空。命由心造,福自我修。但留方寸地,好与子孙耕。尺宅寸田好治身。都讲的一个真理——修心。
宗教精神=共产主义道德=马克思理论=宇宙的真相:就是利他精神!说有的宗教都追求一个字就是爱(利他),所有的科学都追求 一个字就是真,所有的艺术都追求一个字就是美,这一切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只要爱不增加,一切都不 会改变!我肩负着上天的使命:爱人如己;我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简单来说,意思是“助人者,人恒助之 ;布施者,会有成倍的回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懂得了这个因果,我们才有机会得到钱财。
栽下菩提树,收获吉祥花,春天不播种,秋天收获?我们做了很多事,打工、做生意、偷抢(干坏事)等等,为什么得不到钱财,就要看看我们有没有 种“种子”了。不种“种子”就盼望收割,盼望天上掉馅饼,天底下没有这种好事情!   古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这句话是说明,如果你有种“种子”,就只要静心等 待机缘的成熟,自然会有所“得”,不需要花很大力气;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种“种子”,只会想 尽各种办法去求,出十分力,才得一分结果,白白浪费了力气,冤枉!如果你没有种“种子”,就拼命 去求,自然不会得到。若果还犯了国法,把自己弄进了牢房那就更“冤枉”了。不明事理真是可怕啊!
沾光沾光,越沾越光。越奸越诈越贫穷,奸诈原来天不容,奸诈若从奸诈得,世间呆汉喝西凤?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来研究这个“舍”字。   为什么心要常“舍”呢?你有没有见过种地,播一次种一辈子都有得收吗?不一定吧!有些品种每 播一次只有一次的收获,如果还要种不同的品种,就要按节气播种了。明白道理后,我们就要常常播种 ,收获必定丰富。 
人不可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一心钻到钱眼的人不会有钱,想着有钱大家挣的人舍得---舍了就得!得失---得了就失!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道不远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有跟上自然的脚步,人内心才是宁静的,天 道一种重要的法则,也就是宇宙法则:损有余以奉不足,就是利他精神,也就是敬天爱人,小舍小得, 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社会因为您的存在而其他人活的更加精彩,这就是符合了天道 的人生价值,成功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必然结果。 奉献不等于丧失,只有真正富有的人才能够奉献。他人向您索取的越多,越证明您的伟大,当您在奉献 时您是快乐的,这从侧面证明了您是如此的富足啊!
人zui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zui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学习先贤,生命格局要大,生命取向要高,生命能量要强,生命体验要深!求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利他才能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主持人总结潘守宇老师学术功底扎实,高屋建瓴,将文史哲,真善美,儒释道,天地人,身家国的智慧与受众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贯穿中西文化,融汇儒家,道家,佛家等,他思考问题睿智深刻,极富洞察力,发人深思。讲课气势如虹,狮吼hu啸,引人入胜,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形式活泼,演讲即能吸引听众,又能让人深刻思考,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境界,拓展格局,完善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
佛教协会邵会长说:今天参加活动的有佛教协会理事以上人员及各佛教场所负责人和全部教职人员,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恩潘教授的开示开悟,并欢迎潘老师以后经常来给我们弘法布道!
统战部孙部长说:潘教授讲课启迪智慧,震聋发聩,破迷开悟,庄重严肃,没有一个人随意走动,破坏气场,打破了一往开会自由散漫,恹恹欲睡,精力不集中的陋习。今天时间短,和大家都有听课意犹未尽的感觉,将再次安排时间,组织更多机关干部和听众,再次请潘教授讲课,传授智慧,提升境界。
yi院的杨兰臣等听众都认真做了笔记。
斋饭后出门,遇见两位打扫卫生的义工:亲切地向潘老师打招呼:“潘老师您好,我们打扫着院子的树叶,还一直回味着老师的讲课,我们记住了您说的:扫地扫地扫心地,不扫心地空扫地!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十年,佛在天边。我们今后将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做好每一件事,合掌感恩,阿弥陀佛
法云寺高僧大德以及宗教协会的人士依依惜别,频频挥手,目送老师去,人车背影尽,潇潇落叶鸣,讲课余音在,冬日沐春风。

儒家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家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禅宗与佛学讲人与心之间的关系。

道的最高境界是智,儒的最高境界是仁,

儒家和道家有什么不一样?区别是什么?

儒家想有所作为,希望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然后为社会服务

逆天的是,大多人都只是为自己服务

所以儒家主张天下太平的时候就应该出来做事,天下不太平你出来也没什么用;

就像房地产、金融、股票,行情不好,你出来试试?

道家刚好相反,所有天下人智商最高、最聪明的人都是道家。

孙子、张良、诸葛亮、管仲、范蠡包括现代成功的商人马云,

道家天下太平就隐,天下大乱才出来,天下稳定之后不居功,功成身退。

所有道家的人都是自信心太强,不需要依附权贵,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你可以说他傲,也可以说他智,做自己是道家第一目标

佛学的大乘很多人误以为,一心念佛做好事

为了要死后有一方净土可以去,

坏事做多了就会下地狱,据说环境极其恶劣~~~~

金刚经五千多个字,就是在讲一个字——空,什么是空?空相

禅宗当下就是天堂,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

当下无法用时间计算,当下就是〇,接近过去,也接近未来

所有当下的总和就是人的一生

生命很奇怪,你不能兑现未来,只能兑现当下

是不是开悟者就看他有没有对当下百分百投入,关注当下

所有的宗教,你站在低点就会分派别;

站在半山腰感觉大致终点差不多,但是维度不一样,显现高低之分;

当你站在最高点,原来所有的智慧都一样

就是为了身心有好的归宿

三者精髓分别:
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2.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于出世,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道教偏于出世,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为追求。
3.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已任。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但同时儒释(佛)道三者都让人们明白人生的真谛,不把自己等同于动物。三家犹如三才离不开三光。历史的实践证明,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传承:
1.第一关键词是“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突,只有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回应。
2.第二关键词是“因缘”。在对儒释道的研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才能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哲学和儒释道学有什么区别

儒家以为人生是经常的,所以宗旨在维持现状,而不准料奇标异,因此人生无进化之可言,释家见解,以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专求正觉,而抹煞现实之人生,因此学理与事实常相冲突,难以协调.道家见解,以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极端放任,而标榜清净无为,以致末流陷于萎靡不振,颓废自甘.袖家见解,以为人生是有缺陷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至思想与行为惊世而骇俗,非但儒、释、道三家不能融和,即使道家,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隶—种旗帜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难强同.认为人各有志,原不必人人共趋一路.但宗旨不能不定,言论不能不彻底,门经不能不辨别,旗帜不能不鲜明.否则,今后学者何所适从?先生说他本不反对儒释道三教之宗旨,但不愿听神仙学术埋没于彼三教之内,失其独立之资格,甚至受被等教义之束缚,而不能自由发展.以故处处将其界限划分明白,俾我中华特产,卓绝千古之神仙学术, 不致遭儒生之毁谤,僧侣之藐视,羽流之滥冒,方士之作伪,乩坛之乱真. 自汉明帝以来,一千八百七十余车,佛教徒所给仙学界恶嘲谩骂之丑声名,于兹刷尽.自金世宗以来,七百七十余年,所给仙学界三教同源之说一旦揭开,岂不快哉!(《中华仙学·辨命歌》后按语)
先生在《众妙居问答》一文中还说:自古学仙之入无不炼丹,此种人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救牌名之下.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并引伏羲、文王、孔子以自重,《悟真篇》又牵涉老子《道德经》如“大小无伤、虚心实腹、左右军、休轻敌、他主我宾,谷神、玄牝、异名同出、恍惚杳冥、有无相入、归根复命、祸福倚伏”各等语,皆从《道德经》中脱化而出.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性命圭旨》、《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教拉入仙学之内.汉朝至现代,此二千年间,遂成为有仙无学之局面.非真是无学,只因学仙者,以儒释道三教之名辞与义理为掩护 ,自己秘密行事,永不公开.务其实而讳其名,因而常招惹儒教之拒绝,释教之毁谤.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仙学者流,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措,左右为难.将仙学从三教圈套中单提出来,辅助其自由独立,摆脱三教教义之束缚,然后方有具体的仙学可言.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
补充: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如果极而言之做一个简单小结,则儒家比较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比较重视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释家比较重视内在修养,讲的是“大智慧”.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后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浆”,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何影响

这跟一个人的理解有关系。
很难说会是怎么样。
学通了跟没学通的不一样。
学了皮毛的跟学深的又不同。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很多东西都会不一样。
————————————————————————
儒释道是一样的,是相通的。
我们会说孔明是这个家那个家,可孔明有分身吗?他只有一个。
————————————————————————
儒释道等等的出现,或许就是在提醒我们,世间万物一以贯之,可不变中含有变数,他是方方面面的。
主要是是教会人如何学会做人的智慧,如首先是要学会决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知识和学问,而后才是如何去做好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总体上是要让人学会如何克制、打消许多世俗中的过度物欲以达到心灵或精神方面的追求,如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淡泊、平衡、安逸、幸福等!
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想改变自己的话 用心 推荐稻盛和夫 可以看看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三教中,儒教,道教源于中国,佛教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义,三教都有深远的历史,为我华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索引:http://blog.gmw.cn/blog-26646-562183.html
参考索引:http://www.so.com/s?q=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ie=utf-8&src=se7_newtab_new&ls=n38db668c96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薪火传承。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系在我国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三家思想在发展上各有渊源,又互相影响,占据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主体地位,在古代尤其是近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阶段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鼓励人积极入世,通常所说的“三十而立”不仅是描述一种人生状态,更是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一种无形的要求。儒家思想下的年轻读书人唯一愿望就是“士优而仕”,十年寒窗读破万卷后能金榜提名,衣锦还乡。他们憧憬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风光;他们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当作自己的人生格言。多少年来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潜心于骈四骊六之文,去追寻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且至死不渝。范进的故事在历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回,不过范进与更多的人比较还算幸运的。多数人直接实现自己蓝图的理想遭到破灭之后,他们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通过把自己变成达官的心腹,贵人背后的智囊,慢慢按照他们的愿望改造现实,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充当幕僚师爷,为贵权们出谋划策。即使如此能圆梦的人仍少之甚少,消极失落时他们选择的精神寄托是道家的避世思想。
都知道老子思想消极,庄子思想更消极,但老庄的思想却是最奥妙的,乃至成为世界哲学的源头。有人曾问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受世界上哪位思想家哲学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庄子认为道的境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的。与道同在者只是那些“圣人”、“神人”、“真人”、“至人”  他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是非,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物我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这样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是天人合一的人。无疑,道的境界是一虚构的境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真人、神人是一理想人格,所以,对于世俗之士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所知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活的悠闲自得,但这样的大隐士、桃花源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是找不见寻不着的,更不用说在饱受列强凌辱蹂躏的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了睡意沉沉的封建文人,他们惊呆于世界的变化,在痛苦中反思,终于低下高贵的头,承认了自己的落后。晚清的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天生异禀,魏源出生前,母亲魏陈氏怀孕已11个月了,这日悄然入梦,恍惚间却见一紫袍仙人头戴紫金冠,一手持一支金色巨笔,一手拈一朵金色莲花,盯她片刻,突将笔和花往她怀里一送,说:“且把这送与你做儿子”,第二天魏源出生了。魏源字默深,此字源于自他小时侯与常人相异的举动。祖父见他小小年纪便离群索居,独自呆坐,许字“默深”,期望他能寡言多思,成就一番事业。魏源写下了《海国图志》,提出了近代中国人最早的救国方案,其主张却不被世人接受,而《海国图志》一书却飘洋过海,在日本落地生根大放光彩。象吉田松荫、久间象山等给予明治维新重要影响的人士无不竟相捧读,《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统治阶级“审强弱之势,决胜败之机”更新战略意识的武器。这其中的反差,只源于那腐朽落后的国家,源于思想家往往是孤独的先行者,他们的思想超越了世人。晚年的魏源因苦于中国近代步履困顿,举步维艰的状况,加上个人官场的不顺屡遭坎坷,最后看破红尘于1854年正式归依佛门,终日里沉默不语,木鱼声中以谴残年。1857年3月的一天,杭州西子湖畔夕阳西下的美景里,在杭州僧舍佛香缭绕中,魏源飞向了他向往的佛国天堂。每每讲到魏源,一种悲哀的感觉油然而生,是为魏源,也是为了整个近代中国人。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是佛教义的基本特征,当一个人苦于改变不了现状,摆脱不了世事,烦恼悲观厌世时,可能很多人选择最终的唯一寄托是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磐重生。近代文人萌生此意,与佛有关系的举不胜数: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章太炎、弘一法师,就是今天歌手李娜、名人陈晓旭不也是归依佛门了吗?
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其中的内涵也是说儒道佛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合流。但在现实中当人们奋进时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颓废时是道家的逃避现实清心寡欲,失望时看破红尘只有佛了。从入世到避世再到出世,正是人对命运的思索,从抗争到无奈,正是人在思想上的三重境界。
儒道佛影响着古人,仍在影响着今天,它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们的世界观并不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美好的未来仍需要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文章标题: 如果一个人同时精通儒释道三种哲学,他最后会信哪个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551.html

[如果一个人同时精通儒释道三种哲学,他最后会信哪个]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