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是儒家著作么

时间: 2022-06-01 17:02: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是儒家著作么

我想知道《经》、《史》、《子》、《集》具体都包括什么书

汉人的著作,我们得给它分类,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一共有四个方面:《经》、《史》、《子》,《集》。

《经》,儒家经典,儒家的经典,五经,四书五经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史》,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另外还要加上《资治通鉴》,这是史。

《子》,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的著作,包括《老子》,《庄子》,《庄子》也叫《南华经》,《老子》也叫《道德经》,包括《韩非子》,《孟子》,《荀子》,这都是《子》。
此外还有《集》,汉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元明小说,这都是《集》。
这个范围不是一般的宽!!
简单说来,“经”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著作及其注疏考证。例如《尚书》、《论语》、《孟子》等
“史”主要包括正史、杂史、野史等记述历史的书籍资料等。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子”主要包括儒家之外的所谓诸子百家,也就是出儒学之外的其他学说著作。如《孙子》、《关尹子》、《公孙龙子》、《抱朴子》等
“集”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各种集子。如《楚辞》、《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乐府诗集》等
道德经,史记,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资治通鉴是什么出版的?

柏杨版的。
柏杨版资治通鉴推荐

  这是套大部头套书,平装本共72册,精装本共36册,在1985年,《柏杨版资治通鉴》当选为全国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这个封号当之无愧。
  面对这套书,你可以选择用严肃或是轻松的心情来看待,有野心或是菁英份子可以严肃的研读它,毕竟,《资治通鉴》在北宋本来就是写给皇帝看的,用来当作一面镜子(在我看来,却是道地的史书),人称统治阶层使用的驯服术、教科书、示范教本。梁启超称它为"帝王教科书"。要知道中国人心理在想什么,思考模式是什么,中国政治运作、权力的更替,这里都可以找到;若只是想打发时间,不想花太多脑筋,尽管把它当成纪录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故事书读,精采无冷场。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将自公元前四百零三年至公元九百五十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国历史条理分明的呈现世人眼前,由十一世纪北宋王朝保守党代表司马光负责主持编书,书中内容以历代君臣事迹、各朝代的兴衰为主,以期给帝王鉴戒。抛开司马光的政治立场不看,《资治通鉴》的价值颇高,长达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缩影就在眼前,编得这么赞的史书却因为文言文之故,让现代人望之却步,宛如读天书。
  1983年,《资治通鉴》由作家柏杨翻译成白话文。当时的远流出版总编辑詹宏志将书名定为《柏杨版资治通鉴》,以杂志的形式,分册发行,这是个创举,不管是翻译还是分册发行的方式。这种分册发行的方式也用在目前远流仍在出版中的"谋杀专门店"。
  《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卖点不仅止于史料而已,作家柏杨也在卖点之内。柏杨著作等身,曾经坐过文字狱,写过小说、杂文,《中国人史纲》曾在1985年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猛撞酱缸集》、《丑陋的中国人》称中国文化为发臭的酱缸文化,引起不小的震撼。文字风格辛辣,重批判。喜欢柏杨的读者,就会喜欢《柏杨版资治通鉴》,以柏杨这个品牌来带动白话版的买气。在原著当中,原作者司马光附加"臣光曰"来阐述他的心得,而柏杨在翻译版则多加了"柏杨曰"纪录他的读史心得,盖不可小看柏杨曰,《柏杨版资治通鉴》就是多了"柏杨曰"才更有可读的价值。以上已经提过柏杨的背景,故可猜想得到柏杨会以什么样的笔调来评论历史或评论司马光的"臣光曰",这是附加的阅读乐趣。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得先了解气候、地理环境带给中国的影响。中国利于耕种的黄土地、带来丰沛雨量的季节风、黄河,让中国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业国,要治理广大的农民,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礼教。礼教的精义就是严守等级、尊卑有分、上下有别。君王永远是君王,士大夫永远是士大夫,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不容挑战与质疑,这是儒家最称道以及宣扬的。西汉王朝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控制了两千多年。司马光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学者,在《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表露无遗,礼教于是成为《资治通鉴》牢不可破的中心思想。在书中讲纪元前五世纪(前四零三年?前四零一年)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司马光认为那是个巨变,因此从这里开始记述《资治通鉴》,而在"臣光曰"里把周王国国王姬午骂了一顿,责难他破坏礼教,封韩、赵、魏三大家族为封国国君,并以极大的篇幅讲维持礼教的必要性。
  有了礼教,当然也要玩文字游戏来彰显皇帝跟老百姓的不同和尊贵。于是,皇帝的称号极为复杂,有姓名字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等。谥号是周王朝首创,皇帝和贵族挂了以后,由底下的臣子依照皇帝老爷或贵族生前的言论和行为,给他另起一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有固定的规格,如:尊贤贵义称"恭"、刚强直理称"武"、温柔贤善称"懿",有时,明明就是一个混蛋,偏偏没人敢拿自己的人头开玩笑,去替死掉的皇帝老爷取个类似"纣"、"炀"之类的谥号,于是,谥号变成替死者抹粉的行为,成为后人的笑柄;庙号就是皇帝挂点后太庙祭祀所用的名号,好比"祖"、"宗";尊号跟谥号差不多,年号就是皇帝的纪年称号。
  中国古人爱玩文字游戏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文字的华美不精确严谨造成后人在阅读史书的困难,几乎一碰到年份、皇帝名称就像踩到一个地雷,拿谥号来说,愈到后代,谥号就愈长,无聊程度愈高。谁晓得"礼天隆运定经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是哪个家伙?就是清王朝的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庙号世祖,搞得后人一头雾水。而祸国殃民、混蛋透顶的慈禧太后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天兴经显皇后",简直睁眼说瞎话。所幸在阅读《柏阳版资治通鉴》这些鬼玩意通通不用看了,刘彻就是刘彻,不称汉武帝,刘恒就是刘恒,不称汉文帝。在年份上则采用公元,年号作为配件,让时间概念不被混淆,不让读者掉入五里雾中。其它诸如古代官名配上现代官职来譬喻说明,不再困在如"太师"、"御史大夫"的名称中,古代地名搭配现代地名互相对照,这些都有助于不靠工具书轻松地阅读《柏杨版资治通鉴》。
  有人说中国人是个苦难的民族,如果摊开《柏杨版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战争,不是有外患就是处在内战,百姓永远在受苦,好不容易没战争,就会来个大饥馑或是水患,要百姓不得安宁。上位者胡作非为,当权派满口谎言,百姓哀鸿遍野,哭声一片,这些例子,随手一抓就是一箩筐。除非是被压迫的太厉害,短短十三年就把百姓逼反的随王朝杨广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然,中国人选择当顺民,只管吃饱肚子,有衣穿。
  除了战争和灾难,人物的事迹描写颇精采。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看什么样的人物类型没有?要看混蛋,有;要看忠臣,有;要看无赖,有;要看混世魔王,有;要看禽兽,有;要看烈士,有;要看荡妇,有……喜欢看八卦的当然也有,好比谁才是始皇帝赢政的老子?是赢异人还是吕不韦?
  建议电视电影的编剧还是先来熟读《柏杨版资治通鉴》吧,这里的素材多得让你选不完。而不当编剧的读者更要熟读,这样在电视上播放所谓的历史剧时,你还多了另一项乐趣,玩大家来找碴,当你发现多年前由潘迎紫所主演的《一代女皇》居然出现奶妈代替武照掐死小公主的情节时,绝对会笑到从椅子上跌下来。
  推荐你看《柏杨版资治通鉴》,绝对不会错。
中华书局1956年本

一分钟了解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八个版本:
一、 繁体带注本
(一) 中华书局1956年本
目前公认为汇集宋、元、明、清善本和校勘成果的“最佳”版本,但因校点时间较早(在二十四史之前),缺点如下:1.不以宋本为底本,而以胡刻本为底本,遇到胡刻本有脱误处用小字写校语,与正文杂错,不便阅读(应参照二十四史校勘方法,写号码,统一列在卷末为好);2.断句、标点错误较多,据统计达1000多处;3.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重印本因印刷、装订质量太差,不便阅读、收藏。
(二) 上海古籍影印本
影印世界书局缩印胡刻本,该版本在中华书局本未出前向称善本,但与宋本对照,脱误之处达万字,其中很多关乎史实。收藏可,不适宜阅读。
二、 简体白文本
(一) 上海古籍带考异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但带考异。
(二) 岳麓宋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和考异。
简体白文本的好处是价格低,便于携带,但最大的问题是古籍一经过简化,则很多字歧义纷呈,令人费解,如“后”与“后”等。中华书局简体本二十四史也是如此。    

三、 翻译本
(一) 柏杨翻译本
72册友谊本,地图实用,但翻译硬伤太多,议论过于情绪化,改编成分大。
(二) 中华书局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仍有差错。
(三) 岳麓白话本
翻译一般,但因用胡刻本作底本,因此沿袭了文字差错。如漏译、错译。
(四) 改革出版社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不断推出修订本,令人对其质量生疑,好在有原文(宋本)对照。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吾窃以为,读原文本和白话本,都以中华书局本为首选,如中华书局借重新修订二十四史之机,重新校订1956年版《资治通鉴》,改进校勘和排版方式,出一新版,则为最佳版本,在此之前,只好读其旧版矣!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内容简介50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1] 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2]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儒家经典:《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经典:《书》
  即《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儒家经典:《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儒家经典:《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儒家经典:《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儒家经典:《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春秋》。该著作又称为《麟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现存版本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

2.《礼记》。该著作又称为《小戴礼记》,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由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周礼》。该著作又称为《周官经》,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

4.《论语》。该著作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5.《周易》。该著作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儒学十三经!
四书、五经;君子六艺;经史子集。
儒学十三经有人介绍了,我说下其他的。

四书:
《论语》—孔子;
《孟子》—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周文王;
《春秋》—左丘明;

君子六艺:
射(射箭🏹)、
御(骑马🐴、开车🚗)、
书(识字、典籍📖)、
礼(礼仪、祭祀)、
乐(🎶)、
数(🔢)。

经史子集:
经-儒家经典;
史-正史,《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子—春秋诸子百家经典;
集—“诗”、“词”、“文”、“赋”总集。

资治通鉴是儒学吗

算是吧,作者司马光本身就是借鉴儒家的《论语》写的这本书。
文章标题: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是儒家著作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985.html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是儒家著作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