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想了解各个时期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希望建立一套历史大全(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来反思自己或提升自己)

时间: 2022-03-24 17: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想了解各个时期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希望建立一套历史大全(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来反思自己或提升自己)

求历史上面一些比较有名人的人物有生平和主要事迹。

主要是能够拿来当作文素材的。希望大家帮帮忙。现代一点的也可以。
屈原
李煜
林黛玉
王昭君
李清照
项羽
遭贬的古代文人,如苏东坡等。
阿炳
南丁格尔
阿甘
推荐《作文主题公园高中版1》

可以帮我整理古近代三十位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100字以内)急!!!

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个伟大的人。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

历史人物介绍(500字以上),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就是写出一位你喜欢的历史人物,还要说明你喜欢他(她)的理由。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 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 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汉昭烈帝 刘备 (161-223)
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汉昭烈帝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武器:双股剑

桃园结义
民间俗传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

生平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十五岁时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

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组织起义兵,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被任为安喜尉。后因不满因公到来的督邮行事,将其捉拿,又痛打一顿,然后弃官逃亡。

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贼战斗有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190年,再被任为高唐县尉、县令,更加入了讨伐董卓战役。不久,被贼兵打败,投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田楷一同防御袁绍,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

194年,曹操攻打陶谦,陶谦求救于田楷,田楷带同刘备一起前往相救并击退曹军,陶谦特意送四千丹杨兵给刘备,刘备便依附陶谦,屯于小沛,并被表为豫州刺史。194年,陶谦病死,麋竺、陈登迎刘备入主徐州。后被朝廷拜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195年,被曹操打败的吕布来投,刘备准他屯于小沛。

第二年,袁术攻打刘备,刘备迎击,但吕布乘机偷袭下邳,刘备惟有改驻海西,途中打败了杨奉、韩暹、冠徐、扬闲等人。后来吕布迎回刘备,还其妻子,准他屯小沛,不久又聚合万余兵。吕布感到危险,出兵攻打小沛,刘备败走,投奔曹操。后曾想再占回小沛,但被高顺所败。198年,刘备跟随曹操成功消灭吕布。后还许昌,刘备被表为左将军,曹操对其礼遇有嘉,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汉献帝因不满曹操,令其岳父董承带诏要诛杀曹操,刘备也加入行动,日常在家种菜,减小曹操的压力。一日,曹操宴请刘备,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听后,吓得筷子也跌了,此时刚好打雷,刘备便对曹操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不久,在南方失利的袁术想北投袁绍,曹操便派刘备攻击袁术,但军未到,袁术已病死。

199年,刘备乘机占据下邳,并杀死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自己回守小沛,一方面派遣孙干与袁绍连合,并再连同多个地方势力起兵反曹。曹操曾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但不成功。200年,董承事败被杀,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大败,曹操虏获刘备妻子,及生擒关羽。

刘备逃至青州,青州刺史袁谭亲自迎接,并报知袁绍,袁绍也亲到邺城外迎接。待了一个多月后,以前的部下又重新聚会。不久,曹操与袁绍于发生战争,汝南黄巾余军刘辟等向应袁绍叛曹。袁绍便派刘备率军与刘辟会合。曹操派曹仁攻打汝南,刘备惟有还军袁绍。刘备正想离开袁绍,便说服袁绍应南连刘表。袁绍派刘备再到汝南与龚都会合。曹操再派蔡阳攻击刘备,为刘备所杀。

201年,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的曹操南攻汝南,刘备败走弃城,并派麋竺、孙干与刘表会面,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准他屯于新野。刘表虽礼待刘备,但对其有所顾忌,而且刘备与荆州很多豪杰结交,所以对他不甚信用,也不接受其北伐意见。202年,曹将夏侯敦、于禁等南侵至博望,相方对持,刘备设下伏兵,火烧自营伪退,夏侯敦敦等追杀,为伏兵所破。

207年,三顾草芦请得诸葛亮加入,得出隆中对的战略方针。208年,曹操南下,8月刘表病卒, 次子刘琮即位,遣使曹操投降。刘备知道曹操南下后,弃樊城南逃。刘琮的人马及荆州人都跟随刘备南逃,到达当阳时,已集十余万人,辎重数千辆,一日只能走十余里,便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先走,到江陵会合。曹操怕刘备先占领江陵,派五千精骑追赶,两军于当阳的长坂遇上,刘备弃妻子先逃,与大军失散,幸而于汉津遇上关羽船队,与刘表长子刘琦的万余人,一起逃到夏口。刚好鲁肃来探听消息,刘备便派诸葛亮出使孙权,与孙权结盟,并与孙权将领周瑜、程普的部队战于乌林,大破敌军。

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武陵太守金玄被刘备攻劫死,降者疑为其部下。雷绪也率部曲数万口人投效。后刘琦病死,诸将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也将其妹嫁给刘备。211年,益州牧刘璋为防卫曹操进攻益州,接受张松建议,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派法正带四千人及巨款送给刘备,刘备便亲自率军入蜀。到达涪城,刘璋亲自出迎。张松、法正及庞统都提议刘备可乘机杀了刘璋,但刘备不从。刘璋推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璋配给刘备士兵,令他攻击张鲁,但刘备却未有出兵,而是收买民心。

212年,刘备要求刘璋借兵、借粮还军荆州,援助孙权,但刘璋只给他一半。而刘璋又发现部下张松私通刘备取蜀,双方决裂。刘备斩杀杨怀,进逼刘璋,刘�、冷苞、张任、邓贤等坚守涪城对抗刘备,但被攻克。攻至绵竹关,守将李严投降。214年,于雒城被刘循挡攻势,战事长达一年,幸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援助,最终刘璋投降,刘备成为蜀主。215年,孙刘开始争夺荆州,最后决定将其平分,但双方关系已经恶化。

217年,刘备率军北上,并于219年夏天,占据汉中,自称汉中王,同时占领上庸。同一年冬天,关羽被孙权所杀,相方正式决裂。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也于第二年自立为帝,建立蜀汉。221年,刘备称为关羽报仇,发兵东吴,但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与李严。于223年4月病死,谥号为昭烈帝,5月,将尸首由永安运返成都,八月下葬。

刘备现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特征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172cm),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小胡须,就此曾被刘璋时官吏张裕取笑。为人不太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甚爱读书,喜玩狗马、听音乐、穿美衣服、与豪杰交朋友,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说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杀死自己。

少时的刘备已梦想有日能坐天子的车。刘备虽然有仁德,但他也是有一个野心的群雄。如刘备住在荆州数年,一次与刘表饮酒时,到厕所时见髀里肉生,感叹自己早年征战四处、身不离鞍,但现在征战不在,髀里肉生,感触落泪。更多次建议刘表北伐,但刘表都不接受。

孙权(公元182-252),汉族,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演义中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围剿灭了黄祖。 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仁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属国,向魏称臣,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8岁的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东吴政权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率大规模人出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的孙权日益骄奢独断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后,孙权先是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简明传记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公元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公元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长达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但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子孙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曰大皇帝,葬于蒋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梅花山)。

传说故事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辅吴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岳飞,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
  岳飞品行高洁,文武双全,其言行,足以让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官吏羞惭嫉恨。

  一:廉洁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绸衣,岳飞便道:“皇后与众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难时被金兵俘虏)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然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终生不着绫罗。
  食——与士卒同例,部队补给艰难时,则“与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馅”(一种类似包子的面食)这种在官员富商们看来很普通的食物时,惊叹道:“竟然还有这么美味的食物。”便带回去与家人共享。
  住——茅屋军帐,与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为岳飞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财产——南宋诸大将无不豪富,张俊为防盗,铸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称为“没奈何”,堆满大屋,退休后尚有每年六十万担租米的收入。而岳飞被害抄家时,总家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且其中含有数千匹麻布,显然也是准备用于军队的。
  犒赏——战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有次一名部将贪污赏银,立斩。

  二:严以律子,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俭朴淡泊,刻苦励志外,岳飞对子女教育很严。要求他们每天做完功课后,必须下地劳作。除非节日,不得饮酒。宋时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岳飞勉励儿子们“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老上级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而岳云屡立殊勋(多次战斗中“功第一”),岳飞却多次隐瞒不报。为此张浚说:“岳侯避宠荣一至此,廉则廉也,然未得为公也!”(岳侯躲避荣耀到了这个地步,廉洁固然是廉洁了,却不见得公正)岳飞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责以近功?”(父亲教育儿子,怎么能让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说:“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无功之赏,则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飞前妻刘氏,在战乱中抛弃婆婆和儿子改嫁韩世忠手下小校。岳飞得知后送去500贯资助她,这才另娶李氏。
  虔城百姓暴乱时曾惊扰孟太后车驾,被岳飞平定后,高宗密旨屠城,岳飞冒险屡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三:令出如山,赏罚分明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是岳家军的口号,也是真实的写照。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斩!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斩,很多军队做得到,号称损坏庄稼买卖不公斩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只有岳家军一支。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严格的军纪外,又有浓浓的温情: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外,还“以子妻其女”(部将牺牲后仅余孤女无人照料,岳飞让儿子娶她),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如此赏罚分明官兵同心的军队,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四:不纵女色
  南宋诸将中,唯有岳飞坚持一妻,且从不去青楼纵欲。吴阶曾花二千贯买了一名士人家(读书人家)的女儿送给岳飞,岳飞以屏风遮挡问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请留下,否则,我不敢留你。”女子听了窃笑不已,显然不愿。岳飞便遣人送回。部将谏阻说不要伤了吴阶的情面,岳飞说:“而今国耻未雪,岂是大将安逸取乐之时?”吴阶得知后益发敬重岳飞。

  五:事母至孝
  母病,“尝药进饵”,亲自侍奉;母亡,赤脚扶棺近千里。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在家里尚且不能孝顺父母,又岂能忠君报国?)

  六:文才横溢,儒将风范
  岳飞的文才自不必说,数十首诗词足以说明问题。除此之外,他爱好读书,书法颇佳,时人称“室有邺架”、“字尚苏体”(邺架,形容藏书极多;苏体,苏东坡书法甚好,岳飞学的便是苏体)。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这造就了岳家军强大的谋士团体,也招致了高宗和士大夫集团的忌恨和恐惧(不怕武将会打仗,就怕武将有文化——武将受到文人士子的敬重,这是统治者最害怕和忌讳的事),成了死因之一。

  七:并非莽夫,极具政治智慧
  现在多认为岳飞没有政治智慧,其实他既懂得与同事搞好关系(屡次主动与诸大将搞好关系,比如送刘光世部将战功,平定杨幺后送大船与诸将等),又懂得韬光养晦(比如任枢密副使时与韩世忠一起寄情山水),对立太子的重要性等政治事件看得一清二楚,但其性刚直,宁折不弯,不愿意谄媚逢迎权贵,更不愿意在国难之时迎合投降派,屡次上书反对高宗与秦桧的投降行为,故必为宵小所忌。

  八:武艺高强,武略非凡
  岳飞精擅各种兵器,年少时枪术就“一县无敌”,长大从军后更是从未逢敌手(战阵厮杀单挑时),屡屡阵斩敌大将。他不但达到了宋朝的最高射箭记录:三石,还具有极佳的准头,可谓“勇冠三军”。
  作为方面统帅,岳飞的战略战术更是高明。战略上,针对金兵武力强盛而统治手段低下民众争相反抗的特点,他提出了结连河朔的方针,并取得了极好的成效。战术上,历次战役精彩纷呈。如清水亭战后,面对优势敌人,岳飞仅以黑衣兵百人夜袭,时起时伏,金兵惊扰极甚而败;如灵活运用步、骑特点,击破李成优势兵力;如针对杨幺军不得人心的特点,以困、抚相结合,结果让宋军屡攻屡败的杨幺水军,在岳家军面前不堪一击,一鼓而破;如利用金国内部矛盾,以反间计杀刘豫,沉重打击伪齐政权……凡此种种,一言难尽。

  九:身先士卒,行若明镜
  岳飞直至最后一战,都是身先士卒。官职不高时自不必说,升任通泰镇抚使后,为掩护大队和百姓过江,亲率后卫死拒南灞桥头,挡住金兵唯一去路,此役岳飞身被数十创,岳家军后卫战死无数,其壮烈,不下塔山保卫战;直到死前最后一场恶战:郾城之战时,还亲率铁骑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怕有闪失,上前劝阻:“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回答“非尔所知!”见主帅亲自冲阵,岳家军士气大振,一举击破金兵。
  岳飞首先提出“武将不怕死,文官不爱钱”,堪称封建社会官吏的行为典范。他廉洁避功、直言不讳、不纵女色、文采风流、治军严明、战功卓著……中国人的优秀品格和才华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皎洁人格和绝世才华,象一面明镜,照出了他人的污点,也阻扰了他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以谋取私利。这样的人,莫说在宋朝,便是在现代,又安能不受宵小之辈攻击?
  呜呼,岳飞。
  呜呼,英雄。
  呜呼,中华。

  生平简叙: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投军抗金,因屡立战功被宗泽提拔为统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长)。建炎三年(1129年),宗泽亡故,金将完颜宗弼再次南侵,宋军大溃,高宗逃亡。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部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地区 ,并于清水亭等战大败金兵,一举收复建康 ,又追击兀术四战四胜,实现了老将种师道“(金兵)半渡而击”的未竟遗愿,升任通泰镇抚使。
  绍兴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伪齐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飞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因功授清远军节度使。
  五年夏,宋廷疑杨幺勾结伪齐图谋南宋,岳飞受命击破杨幺军,彻底消除内患。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 ,举兵奇袭刘豫军 ,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飞乘金朝废除刘豫之机 ,提 出举兵收复中原的主张 , 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桧拒绝。
  十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颍昌诸战中大破金军精骑,击败金军主力。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 、秦桧却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回师。岳家军孤军难支被迫撤退,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
  次年,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惨遭杀害 。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
诸葛亮

很多人喜欢诸葛亮,仅仅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影响下..而小说始终是小说
难免有些虚构.所以只是空仰诸葛孔明的那一份些许虚构的才智
我也十分佩服他的智慧..实实在在的木马流牛,舌战群儒(史书有记载)..
还有就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总是幻想,如果当时诸葛自立为王,那还是晋的王朝?
幻想归幻想,始终还是得面对事实
还有的就是..他娶的是黄月英...确确实实是因为她的才智而不是面貌..
他是独一无二的..
(只会写这些了..)
周恩来
他是一位很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当然这是众所周知的,最初我也是因为周总理的外交才能而佩服他,但是后来我发现更伟大的是他的精神,以国家、人民为首,自己再苦再累也不顾......真的很令人敬佩
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谁给我15个人物的生平简介啊,急求!!!!!在线等,每个200字以下

杜甫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雨果简介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龚自珍(1792~1841)

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不过可能是因为李白这一房人经历了隋末事故和将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难求谱谍”,所以没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亲属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认。现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学者,把李白在诗文中所标明的与宗室子弟的世代关系,以李白自称为李高九世孙作标准加以核对,发现往往自相矛盾,联系到当时人们冒称宗室,相互联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的风气相当普遍,所以认为李白并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孙。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途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后平息。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SSSSSSSSSSSSSSSSS

史记中人物的生平经历(简介)

  史记 简介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
  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
  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马迁的父亲司
  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
  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
  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
  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
  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
  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
  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
  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
  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
  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
  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
  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
  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
  《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
  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
  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
  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
  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
  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 简介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
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
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马迁的父亲司
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
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
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
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
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
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
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
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
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
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
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
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
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
《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
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
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
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
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
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迁目录
简介
生平
祠墓
忆古思今
补充资料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六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岁,在故乡。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十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十一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司马迁小时候住在黄河旁,听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受父亲的影响,所以喜爱历史。父亲去世后,司马迁要为父亲完成史书,但为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惨遭宫刑。最后汉武帝被这种立志完成史书的精神感动,放了司马迁出来,司马迁才能完成史书。
文章标题: 想了解各个时期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希望建立一套历史大全(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来反思自己或提升自己)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5278.html
文章标签:可以通过  历史人物  想了  生平  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