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被刺杀后有什么历史影响?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枢密院院长、朝鲜统监伊藤博文来到哈尔滨。上午9时左右伊藤博文在戈果甫佐夫的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当一行人向出站口走去时,伊藤博文走在了最前面。这时,一位身着西装、头戴鸭舌帽的青年男子,突然从欢迎人群中冲进警戒线朝伊藤博文连开三枪,并用俄语高呼三声:“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然后从容被捕。
这名刺客叫安重根,是抗日武装“大韩义兵”中的重要人物,担任参谋中将、特派独立队长以及俄领地区司令官。他刺杀伊藤博文主要是希望可以为韩国独立做点事情。然而事与愿违,伊藤博文的遇刺,成为日本完全吞并韩国的绝好借口。日本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对安重根一案进行了审判。因为伊藤博文的知名度,当时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新闻,因此日本方面也不敢随便瞎判,并对其多有优待。然而后来安重根还是在旅顺日俄监狱内被执行绞刑。
可以说伊藤博文的死加速了日本合并朝鲜的日程以及大韩帝国的灭亡。因为在当时,对于吞并朝鲜,日本的国内本身就有分歧,一方是急进派,一方是缓进派,伊藤博文恰好是主张缓进的,到并不是因为他有多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是因为他的外交战略眼光,认为在列强环绕的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吞并这件事宜缓不宜急,以免破坏国际力量平衡,树敌过多。本来矛盾日益尖锐,伊藤博文还不得不辞去朝鲜统监的职位,但是这次刺杀可以说加速了吞并的步伐。1910年完成吞并。
此外就是对中国的影响。虽然当时事件发生在俄国强占的东清铁路保护地,但是是中国的领土,所以当时伊藤遇刺,对正在进行的中日关于“间岛”归属权以及满洲铁路矿产开发权的谈判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当时伊藤博文其实是支持“满洲铁路中立化”的,愿意美国介入。
伊藤博文对明治维新做了什么贡献?这跟他成为首相有关系吗?
日本天保十一年出生于长州藩(今日本国山口县)山村的贫农家庭。其父被下级武士伊藤家收为养子,并被选为继承人,遂继姓伊藤。幼名俊辅,号春亩。
早年曾入吉田松阴创办的松下村塾学习,并与井上馨一起被秘密带往英国学习现代海军技术。
在英期间,了解到英国战舰炮轰萨摩藩,于是回到日本,回国后发现长州藩也被炮轰了,即加入长州藩军队,反对幕府统治,主张“开国进取”。
明治维新成功后,在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细田道一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历任外国事务局交涉员、判事,兵库县知事,会计官权判事,大藏少辅兼民部少辅,工部大辅等职。
伊藤博文1885年12月根据他的建议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并开始起草宪法的任务。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参与策划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中日甲午海战,战后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纪念陆奥宗光与伊藤博文的铜像设立于下关:两人代表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1898年,戊戌变法时前往北京访问,面见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提供改革方针。政变后,参与救援被捕的黄遵宪,并协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日本。 1900年创立政友会,自任总裁,开日本两党政治的先河。
1905年,日本在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1907年迫使朝鲜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但是伊藤博文本人是反对日韩合邦的,在1909年的阁议中他便公开表达反对立场,表示“合并是长期的问题”,这与许多参与日本对朝鲜政策参与者的想法并不同。
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谈判,当他乘坐的花车在10月26日9时抵达哈尔滨车站时,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反对日韩合邦的伊藤博文遇刺身亡,导致主张日韩合并的一派成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主导者。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同年10月1日,日本统监府改为总督府,开始了对朝鲜长达36年的全面殖民统治。
以上是他的生平
这个人用中国利益的观点来看是个无耻的政治骗子,侵略者
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他是国家不如富强的重要功臣。
明治四十三年(1909年),伊藤博文第三次出任枢密院议长。同年十月,为解决日俄争端,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大臣谈判,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
伊藤博文
出生日期 1841年10月16日(天保十二年九月二日)
出生地区 日本长州藩(今山口县)
逝世日期 1909年10月26日
逝世地区 中国哈尔滨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相)
届 第一届首相
首相任期 1885年12月22日 - 1888年4月30日
前任首相 无
继任首相 黑田清隆
届 第5届首相
首相任期 1892年8月8日 - 1896年8月31日
前任首相 松方正义
继任首相 松方正义
届 第7届首相
首相任期 1898年1月12日 - 1898年6月30日
前任首相 松方正义
继任首相 大隈重信
届 第10届首相
首相任期 1900年10月19日 - 1901年5月10日
前任首相 山县有朋
继任首相 桂太郎
伊藤博文(伊藤 博文, 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日本近代政治家,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明治维新元老。
应该说有一定的关系,伊藤博文相当于大清的“修补匠”李鸿章,两人的能力相差无几。
但当时的清朝闭关锁国,明显和日本当时的积极学习相反。
所以说,伊藤博文只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罢。
在明治维新里做的贡献,应该有以下几点:网页链接
如有帮助请采纳。
帮助明治天皇发展倒幕运动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很冲动?
没有什么实际价值rn还不如回朝鲜搞抗日武装我觉得不冲动,而且很值得称赞。
虽然刺杀一类的恐怖活动对局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但是却极大地鼓舞了朝鲜民族团结和抵抗意志,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受压迫的民族来说是最重要的。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是迟早的,并不能说安重根的刺杀加快了之一事实。
安重根刺杀的成功可以鼓舞无数本以为抵抗无用的朝鲜人抗击日本,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安重根被中国和南北朝鲜共同奉为英雄的原因。
抗日武装力量如果与日本驻朝军硬碰硬,反而会添加更多无辜的牺牲。
不过朝鲜的爱国人士们见到朝鲜的日本军人和政治要员就恨之入骨,义愤填膺,哪还会想那么多。何况,伊藤博文还在1907年迫使朝鲜政府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朝鲜完全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见伊藤博文的百科词条)。
不冲动。立场和处境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但是对于那些处在特定时期的人,他们做事有自己绝对成立的理由。
是的,任何时候刺杀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伊藤其实是反对日韩合并的,主张按半殖民地管理,保持韩国独立性。伊藤被杀后,阻力消除,合并派占了上风,很快就出台了日韩合并,朝鲜反而被吞并了。
恐怖主义到头来没有什么大用处,倒是死了一个日本伟大的政治家,死了也好,这个伊藤博文对中国也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伊藤博文为什么反对日本吞并朝鲜
首先,20世纪初期,朝鲜半岛统一政权的正式名称叫做大韩帝国(虽然本人很想呵呵)。
有朋友说日本害怕引起列强不满与提防,但问题在于,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前后,《桂-塔夫脱协定》(日美)、《第二次日英同盟》(日英)、《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三项条约明确规定日本可以自由取得朝鲜半岛,吞并也好殖民也罢,事实上不存在障碍。伊藤博文之所以反对吞并,而改以设立朝鲜统监这个职位,其实包含着伊藤博文本人理想。
伊藤博文是亚细亚主义者,简单来说,希望日本以先进带落后,扶助中韩两国发展,再强强联合,抵抗欧美列强。洋务运动期间,伊藤博文非常关注中国改革;1898年(感谢@洪峰 指正)戊戌变法,伊藤博文来中国给康梁提出很多建议,不过也直接触怒慈禧,最终出现戊戌政变。
对韩国他也是如此,他希望在韩国复制明治维新。
1906年3月,伊藤博文正式就任初代朝鲜统监,他利用日本贷款在各地兴建学校、鼓励工商业发展、模仿日本建立政治制度,在最初设想中,韩国内阁全部要由韩国人任要职,让他们跟随日本脚步逐步走上近代化国家之路。为了让韩国更好融入日本,伊藤博文甚至与韩国王室展开交流:他将10岁的韩国皇储李垠带到日本留学,并亲自养育,希望他能在将来成为日韩交往的桥梁。
但问题在于,为了让韩国听日本的话,日本不得不大面积剥夺韩国主权:1907年韩国代表前往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却遭俄国人驱逐,以此为借口,1907年7月20号,伊藤博文逼迫韩国皇帝高宗退位,另立新帝;7月24号,《第3次日韩协约》订立,韩国内政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8月,伊藤博文命令韩国军队解散。
一方面剥夺韩国外交权,这是往殖民地发展;一方面鼓励韩国发展,这是往独立国发展。两个力同时作用,怎可能成功?
大体如此,过了3年左右,韩国出现大量反对势力,伊藤博文改革推进速度很慢。
1909年6月,伊藤博文辞去朝鲜统监一职,7月,日本内阁达成协议,着手推进日韩合并。1909年10月伊藤博文遇刺,1910年8月,日本借机宣布吞并韩国。
英国留学归来(此处感谢@郑杰 指正),伊藤博文最大理想其实就在外交这方面。日俄战争前他反复与俄方商谈,希望尽可能避免战争;开战后他立刻派遣特使金子坚太郎前往美国,寻求合适时机议和;加上他创立了日本旧宪法。应该说这个人本身具备书生理想化的气质,与山县有朋这种泥腿子不同,这才有了他在韩国这3年不成功的改革。
伊藤博文是亚细亚主义者,简单来说,希望日本以先进带落后,扶助中韩两国发展,再强强联合,抵抗欧美列强。洋务运动期间,伊藤博文非常关注中国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伊藤博文来中国给康梁提出很多建议,不过也直接触怒慈禧,最终出现戊戌政变。
文章标题: 为什么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反而却被韩国人安重根刺杀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