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科协确立未来 5 年八大科普工程,促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 15%,释放了什么信号

时间: 2021-11-20 11:03: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中国科协确立未来 5 年八大科普工程,促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 15%,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1年海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目标是多少?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5%。

到2021年,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公民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体系,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5%。

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着力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不断筑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推动“三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扩展资料: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规定:

1、构建符合青少年儿童发展需求的科技教育体系,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中小学阶段科技教育水平。继续巩固农牧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牧区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鼓励普通高中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支持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推动建立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资料来源:海东市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2021—2021年)的通知青政办〔2021〕185号

如何界定科学素质?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近日,在湖南省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议上,湖南省科协主席何继善院士总结了2005年全省科协工作后提出,今后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科普力量,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2005年,湖南省各级科协调动科普力量,切实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精心组织开展了大型社会化科普活动,并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科教进社区”活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的表彰。

何继善指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第一年。今年2月,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1—2021年)的通知》,正式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大力推动全民科学素养建设,科普尤为重要。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农村科普工作。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科普示范县试点,建立乡镇科普活动站;鼓励社会参与、多方集资,建设一处或一组12平方米以上的标准较高的乡镇科普宣传栏(画廊、橱窗);建立一支50人以上的乡镇科普志愿者队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一名科普信息员。切实构建新的农村科普服务平台,引导广大农村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是围绕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文明城镇建设,切实抓好城镇科普工作。要以社区科普教育为重点,在城镇居民中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科学生活、和谐共处等观念和知识,提高市民素质和城镇文明程度。从2006年开始,继续深入开展“讲科学生活、建和谐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科教进社区”活动。

三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强企业科协工作。深入开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科技、科普活动,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围绕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要结合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和指导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继续抓好科学家与青少年“大手拉小手”活动,启动农村青少年群英计划,开展未来科学人才培养计划等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倡导“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有赖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科学、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众科学素养就是第一国力,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不竭的源泉。这就好像“鱼”与“水”、“树木”与“土壤”的关系,离开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创新就没有扎实根基。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1)》中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把我国公众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群体,既是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协作为科技群众团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五次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是1.98%(其中城市为4%左右,农村为0.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5.6%;家务劳动者等科学素养比例较低。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众高达91.6%,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

  这些数字说明,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的对策建议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该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1)》中首次写入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应当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纳入议事日程,鼓励保障公益性科普事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的科普文化产业等,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中国科协在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提出到2049年建国100年时,中国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远景规划,即“2049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也即将出台。

  (二)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来抓。当前我国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许多人科学精神不足、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给迷信、伪科学和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激发自主创新的热情,使个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

  (三)增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科普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一是内容要更新。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传授给公众,教给他们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还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形式要多样。对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形式要坚持和完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直接面对听众,便于交流,很受群众欢迎。科学家给学生做一次精彩的科普报告,能够引导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向往和对科学家的景仰,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要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社区、部队去宣讲科技知识。三是手段要先进。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电视已成为我国公众接受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要高度重视电视的科学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电视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作用。青少年上网的比例很高,要加强网络科普工作,使网络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要切实搞好重点群体的素质提高工作。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特点做好素质提高工作。一是广大科技人员。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搭建互相交流创新思维的平台。鼓励“最具创新年龄段”的年轻人形成创新思维,要不断突破原有的假设和理论,不断放宽科学研究的视野,为自主创新创造一个宽松、平和的自由环境。二是广大干部。促使他们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工作,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广大农民。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农函大培训、科普示范创建、农技协和农民职称评定等工作的开展,增强广大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致富能力。四是广大青少年。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等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思维教育,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要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基石。编辑出版一本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就是一项基本建设。要增强精品意识,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多出精品。同时加强对现有创作人员的培训,逐步培养一支了解科技发展态势、了解公众科技需要的科普创作人员队伍。

  (六)要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需要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科普人才队伍。要组织和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加强科普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能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工巧匠、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优秀教师、城市社区科普宣传员,不断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是一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普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七)要加快科普设施建设。政府应把科技场馆建设列入议事日程,鼓励国内外和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和展品,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资的科普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有计划地向中小学生开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设施。科普场所要常年向公众开放,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八)要形成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要动员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等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科普工作。

公民的科学素质具体指哪些内容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方案》指出,公民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要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

继承创新、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精准发力、全面跨越,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方案》提出,到2021年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21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方案》强调,要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宣传普及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等知识和观念,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社区科普益民、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助力和科普人才建设等重大工程。

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建、社会动员、监测评估等机制,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我国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方案》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相关任务纳入工作规划和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保障,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扩展资料

重大意义

公众科学素养关乎综合国力 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这一意义上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公众科学素养的量化数据。 

对科研方法的了解关乎人的综合素质 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

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盲从行为,也与缺乏科学方法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素质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3月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出总体部署。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10%,怎样才算具备科学素质?

生活总要试一试,觉得今天可以说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现在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很多时候,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同事还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种。提现相信大家在网上也是看到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的相关现象。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数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我看来,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害我好奇心。还有就是要有一种敢于探知大的能力,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保持好奇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就会经常体验到那种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就身体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然后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素质,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的好奇心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才是我们能够探知事物的一种动力。

2 敢于探知

我们都知道,其实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离不开人才的。我们都知道每一个阶段的人才在不同的时期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我想很多时候对人才的需要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而且人才。得进步就是社会的进步,让拆的提升就是社会的提升。所以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提高。个人的科学素质作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现象。

因此在现在这个社会看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已科学素质这个问题而言。这就是涉嫌的社会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东西。现在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各种数字的一种方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在网上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说视频和一些电视和电影之类的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所以现在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具备科学素质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要有科学的依据,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方法,具备更好的科学素质。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10%,具备科学素质的标准就是了解一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比如说地球是属于太阳系的,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比如说一些测智商的类比题具有一定的正确率。
一般要具备: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其中了解科学知识是指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理解科学方法是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文章标题: 中国科协确立未来 5 年八大科普工程,促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 15%,释放了什么信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8862.html
文章标签:中国科协  科普  确立  公民  信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