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英美文化有哪些不同

时间: 2021-04-28 22:09: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2次

英美文化有哪些不同

英美文化有什么?急

  英美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社会上的两大强国,这两国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说的是英语,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主宰着当今世界诸多事件的走向,都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与健全的社会体系,都拥有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英国人和美国人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美国人说英国人不懂未来。这样相似的两个国家,又有着那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呢?我将从一下几点进行论述

  第一章 简述英国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是不可否认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文化秉承了英国文化的很多东西。英国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根,源头。这是因为美国历史受英国的影响。

  首先,在美国的早期移民中,英国人占非常大的比例。顺其自然,他们就将英国的文化、英国人的性格特征、英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带到了这一片新大陆来了。
  其次,17世纪,英国在所有国家中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率先迈入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英国的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久,又在全球领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势力突飞猛进,称霸全球。而美国是是它进行武力和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地区。这样的历史致使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二 两国文化的相同之处

  同源性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语言——都是英语
  2宗教——以基督教新教为主
  3社会交往的一些细节——女士优先,文明有礼,保护隐私,忌讳星期五,数字十三等
  4节日——万圣节、复活节等。

  第二章 英美文化差异的表现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有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独立发展200多年的美国文化由于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变异。今天我们再来英美文化,已经有很多区别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谈到了英美海归人员的不同。对留英海归的普遍评价是衣着体面、说话非常客气、行为礼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较酸,喜欢弯弯绕,经常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先绕上几百个圈子。而对留美海归的评价则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就是“穿着土气,说话牛气,花钱小气”。既是说留美的海归一般穿着随意,不大讲究,即使有的场合他们也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这些海归举止言行的区别其实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其实,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比如:1

  美国
  英国

  第二层

  Second floor

  First floor

  地铁
  Subway

  underground

  电话忙音
  The line is busy.

  The line is engaged.

  学期

  Semester

  term

  假期

  vacation

  holidays

  商店
  Store

  shop
英美文化大全!!!!
到迅雷下载
雷友账号:
salooloo
登陆密码:
a123456789
请回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8853372.html?si=1

请问:英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谢谢!

英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主要从两国语言(用语)方面阐述!谢谢!
  有电影来体现这个主题的——"乱世佳人".他是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Gone with wind(中文译名"飘")改编的.

  片名:Gone with the Wind
  译名:乱世佳人/飘/随风而逝
  制片:大卫·奥·塞尔兹尼克 David O. Selznick
  导演:维克多·弗莱明 Victor Fleming
  原著:玛格丽特·米歇尔 Margaret Mitchell
  主演:费雯·丽 Vivien Leigh
  克拉克·盖博 Clark Gable
  奥利维娅·德·哈维兰 Olivia de Havilland
  莱斯利·霍华德 Leslie Howard
  海蒂·麦克丹尼尔 Hattie McDaniel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

  斯佳丽(费雯·丽 饰)是一个漂亮、任性、果断的美国南方女子,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莱斯利·霍华德 饰),但艾希利却选择了温柔善良的梅兰妮(奥利维娅·德·哈维兰 饰)。斯佳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南北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战死。斯佳丽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瑞德(克拉克·盖博饰)相识,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

  南方军战败,亚特兰大一片混乱。不巧梅兰妮孕期将至,斯佳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战后斯佳丽在绝望中去找瑞德借钱,偶遇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弗兰克因反政府活动遭北方军击毙,斯佳丽再次成为寡妇。

  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她与瑞德结婚。女儿出生后,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女儿身上,跟斯佳丽的感情因她忘不了艾希利而导致破裂。女儿的意外坠马身亡,更使他伤透了心。操劳过度的梅兰妮临终前把她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斯佳丽,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斯佳丽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站在一旁的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心灰意冷地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斯佳丽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德……

  Gone with the wind 飘

  故事发生在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斯嘉丽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斯嘉丽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给你几个网站可以参考一些资料:
  http://ent.sina.com.cn/m/f/gwtwind/index.html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68920/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2.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31.htm
关于个人隐私: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当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How much do you make? (你赚多少钱?)/Are you married? (你结婚了吗?)等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时,都被认为有失礼貌。因此,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应避免问及有关隐私的问题。
   2.被邀做客带什么?在英美等国家,如果被邀请去别人家里做客,除非遇到一些重大的节日或婚礼、生日等特殊的场合,通常只需带上一点小礼物或一束鲜花即可。如果是好朋友相邀,则送不送礼物都可以,如果一定要送点什么,也不需要买过于贵重的东西,礼物可以是一瓶酒,一块巧克力,一张有纪念意义的明信片等。在接过礼物后,接受礼物的人则会马上打开礼物,并说一些赞赏的话,而赠送礼物的人衷心地说一声“Thank you very much.”也是必不可少的。
   3.在欧美国家,当你乘坐出租车或在饭店、旅店消费,进行理发或美容时,除车费、饭钱、住宿费等应付的账单外,常常还需支付一定的小费。小费的比例一般为账单的10%-15%。人们通常给出租车司机、理发师、美容师、旅馆行李员小费。但在饮食店和旅馆,如果小费已经算在账单里了,通常就不必再给小费了。给小费是尊重对方劳动的礼貌行为。
   4.当你接到美国人请你到家做客的邀请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在美国人家里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大部分美国人都希望你在做客时表现得自然,你没必要过于拘谨。一般来说,美国人对于朋友的到访都带有随意的态度。他们希望你能感到轻松、舒适,就像你在自己家里一样。当然,在别人家里有些事你是不能做的,比如说,不经允许就开冰箱拿可乐喝或乱翻动桌子上的资料等是不礼貌的。英美国家,介绍互不相识的双方认识有习惯的顺序:先把家人介绍给主人,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把位卑者介绍给位尊者。
   5.当你收到你不想接受的邀请时,你该如何拒绝呢?在英语中,有许多表示拒绝的用语。他们有的口气强硬,有的较委婉。对别人的邀请委婉地拒绝会更有礼貌,也让人容易接受。比如:“I'm sorry.but I'm busy on Saturday.(对不起,我星期六很忙。)”而不能说:“No. I don't want to go.(不,我不想去。)”又比如,你可以说:“I’d like t0 play tennis,but I have something else to do.(我喜欢打网球,可是我还有别的事要做。)”而避免说:“No,I don't want to play tennis with you.(我不想和你去打网球。)”
  6.“这些东西多少钱(How much is it)?”在各国都是一个普通但重要的问题。在使用时各国却存在一个文化的差异。在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在小商店里向店主询问商品价格并讨价还价(bargain)是很自然的事。但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即使是小店,每样商品的包装上都有价格标签(price tag)。你不需询问价格,只用按照标签上的价格付钱即可,人们极少讨价还价。但是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外,人们通常还需另付商品价格5%~8.5%的消费税。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有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独立发展200多年的美国文化由于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变异。今天我们再来英美文化,已经有很多区别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谈到了英美海归人员的不同。对留英海归的普遍评价是衣着体面、说话非常客气、行为礼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较酸,喜欢弯弯绕,经常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先绕上几百个圈子。而对留美海归的评价则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就是“穿着土气,说话牛气,花钱小气”。既是说留美的海归一般穿着随意,不大讲究,即使有的场合他们也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这些海归举止言行的区别其实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其实,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的性格和英国人也是不相同的。

有人把美国人的性格概括成:热情、开朗、冒险、创新、奔放活剥、直白的幽默

相对应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是:冷漠、含蓄、内敛 、保守、理性严谨、绅士的幽默

狄更斯被誉为英国幽默大师。像所有的喜剧大师一样,狄更斯让幽默颠覆人们的臆断,无论这些臆断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都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一代又一代人,已然成为英国传统的一部分。他利用这点,让读者远离了理智和理论,把由衷的同情心理和快乐态度抬到了最高的道德地位,用带笑的情感照亮了他那个了无生气的商业时代,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狄更斯的幽默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家。比如,中国著名作家老舍他作品中的幽默就深受狄更斯的影响。看了狄更斯的幽默,是心领神会的幽幽一笑。

一天,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坐在江边垂钓,一个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在钓鱼?”“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真槽,这时候了,还不见一条呢。可是昨天也是在这里,我钧了15条呢!”“是这样吗?”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要记名罚款。狄更斯连忙反问:“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负责虚构故事的,虚构故事是作家的事业,所以,不能罚我的款!”
但是狄更斯的幽默被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不屑。马克吐温曾经说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读不出什么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来。其实,马克吐温的说法有些偏颇。因为他所理解的幽默是美国式的幽默。他本人也是美式幽默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幽默在美国甚至国家上享有盛誉。马克吐温的幽默中含有讽刺、机智、揶揄、玩笑,可以让你笑得流眼泪,同时让你笑得心颤。如同吃了一颗橄榄,甜中带涩。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到英国一个小镇的旅馆住宿,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时,发现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这样签名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其众多仆从。” 马克·吐温笑了笑,在旅客登记本上写道:“马克·吐温及其一只箱子。”
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而且目中无人;美国人说英国人保守刻板,不懂未来。

四、英美的教育理念不同。

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领域最顶尖的教育水准,这与政府民众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不无关系。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并伴随着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与信仰宗教一样的虔诚境界。而英国教育标榜自己的口号是:The Best You Can Be——你能成就极至,反映出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始终追求的信仰。在这种意识下使得不论是美国教育还是英国教育,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诚的信仰,近乎是一项神圣的宗教行为了。

五、英美的企业文化不同。

美国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创新,而英国却是保守,美国企业文化认为人人都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英国企业文化却将讲求等级观念,美国企业文化认为竞争是企业的生命源泉,而英国企业却排斥竞争。这又导致了美国企业和英国企业发展前景的差别。

第三章 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原因

英美文化在其各自精髓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差异呢?我认为是文化的生态环境不同。
一、地理环境不同。

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一个是欧洲大陆,一个是美洲大陆。英国经过长期的开发,已经非常富裕。但是美国刚开始的时候是来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大陆上,首批移民被称为拓荒者,所以,他们要敢于冒险。如果没有冒险精神,他们也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此外,整个的欧洲文化和美洲文化的差别也给他们带来了影响。

二、人文环境的不同。

人文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两国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欧洲传统国家。其社会长期存在等级差别,一直有君主存在。所以,英国人喜欢怀旧,保守,具有绅士风度,等等。这些方面是需要历史的沉淀和积累的,常若没有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美国恰恰是一个没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年轻国家。所以,美国人勇于创新,强调个人价值。因为没有很多的传统的东西去给他们怀念和继承,需要他们去开拓。从另一方面讲,也没有很多的束缚,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另外,两个国家的人口组成也有区别。美国是移民国家,来自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在美国。所以,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所以,美国文化的接纳性也很强,包容性很强,可以接受和吸取一切文化因子。对外来文化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文化影响到美国人身上,就是美国人十分热情,开朗,善于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但是,英国的人口结构相较于美国而言,显得单一很多。所以,英国不太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反映到英国人性格上便是比较内敛和含蓄

英美文化有哪些差异

一、 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的教育差异中英美主要的文化与思维差异表现为:中国人讲求整体性,而英美人更注重个体性;中国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英美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这些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教育差异性。 (一) 首先,表现在教育体制差异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育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大多是单科性学校,以行业性甚至岗位型专业为主。而英美教育方式则是以通识教育为主,训练学生们的忠诚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以及语言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方式上,中国和英美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英美教育是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知识的形成,不擅长考试。中国教育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形成,不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突破思维和创新。英美国家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在国内,学业的完成多以讲授方式为主,考核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基础知识扎实牢固。而国外优秀的学生在回答考试问题时漏洞百出,想法甚至怪异,但长远来看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作为科学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很难见到中国人的名字,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英美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的价值观念发展出来,把过时的和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因此,英美学生应该学一点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学生则应该多多地学习英美学生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以兼收并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勤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 (二) 其次,表现在教育核心和目标差异性中国和英美教育最大差别就在于英美教育灵活、自然、多姿多彩,更接近孩子的天性。差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英美教育并不过于强调分数,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目的。当学校或家长不恰当地强调分数的时候,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尖子学生一般具有竞争力,但获取高分并不是他们的动机,英美的学生把许多时间用在和自己竞赛上,为自己树立目标,然后设法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而中国教育比较注重分数,升学、高考等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优先次序。 2.英美教育鼓励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顺其自然发展。英美的学生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果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英美国家的父母承认孩子的个人爱好和执著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形成宝贵的性格特征,譬如毅力、领导才能和协作能力,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而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接受,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书本,缺乏从社会中吸取知识,不能辨别知识的对与错,好与坏。 3.英美教育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英美学校不会让孩子去苦背标准答案,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英美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能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 (尝试得好)”的赞许。在英美国家,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占的比例很大,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是:一年级2 :8,二年级4 :6,三年级6 :4,四年级8 :2。比较起来,我国的大学生实践课程少得多。英美国家的中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在实验室、机房、图书馆、博物馆和实习基地度过的,而我国却让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纸上谈兵,动脑不动手,劳心不劳力,只注重让学生去接受、学习书本知识,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 最后,表现在培养的学生创新性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然而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英美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 1、教育传统差距。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的教育方式可用压制、保守来形容。老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许”、“不行”,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英美国家老师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说的最多的是“yes” 、“go”。从小鼓励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放手让孩子自己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2、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英美国家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英美国家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英美国家教育的重要区别。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英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英美国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英美国家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英美国家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英美国家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英美国家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3、中国与英美国家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英美国家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英美国家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英美国家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二、文化差异在政治、经济中的表现 (一) 文化差异在政治上的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国家在对待一些国际政治问题上产生分歧,主要体现在: 1、在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事关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冷战后,在一系列国际纷争中如在新世纪的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问题中,中国一直主张由联合国起主导作用来解决,并加强联合国的权威;而美国则意在操控联合国,一旦无法操控,便倾向于单边主义。在联合国扩常改革上中国坚持增加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以确保国际秩序的平等建构,而美国坚持以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维和贡献及综合国力和人权的实现状况来做评判标准,支持日本等国入常。美国的这种态度除了有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考虑外,含有明显的强国优势论。 2、在国际秩序建构上美国由于失去了苏联这个大对手,更加志在建立单极世界。它力促北约东扩,又借打击恐怖主义之机进人中东、中亚和东南亚,并将中国当作未来假想敌等等。而中国一直坚持反恐非扩大化,在国际社会反复倡导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独霸世界。 3、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一味单方面强调其对华贸易逆差的中国倾销因素,而回避谈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发起多次纺织品等产业的贸易纠纷;中国则坚持认为贸易逆差的造成是美国方面部分产业发展过分受到保护而失去竞争力,贸易纠纷应该在双方让步的情况下进行解决。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引导西方大国不断向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以压迫人民币实行可自由兑换等国际金融自由化;而中国坚持认为现阶段只能按中国经济发展步伐有步骤地进行金融改革,否则不仅中国经济将会动荡,而且世界经济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4、在价值观方面美国倡导全人类的民主、自由,认为美国价值观是最好的,其他民族应该遵循美国价值观。中国也追求民主和自由这一目标,但是更强调在天下体系下的民主,强调各个民族实现民主的方式有差异,强调多样化和平等,不承认有任何一种文化占绝对优势地位和实现全球单一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上面四个方面态度的差异,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性格的温和性。中国在国际政治上崇尚“和为贵”。要求各国在解决分歧时相互妥协,这是化解国际矛盾的最好和最重要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这一民族文化的折射。而美国明显是清教精神下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下的现实主义。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很多早期思想家受到欧洲“天赋人权”思想影响,获得独立后,美国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和拥有最好的制度,如果世界其他地方需要,就可以向它们进行传播。 (二) 文化差异在经济上的表现中国的教育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也非常困难。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学和工程几乎被所有家长、老师所认同.这样的教育体制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西方国家教育重在培养全方位的使实用性人才,并且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独立开放”、“民主”等思想的作用下,很多优秀的人才开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移民,这就使得西方国家各个行业的人才比较平均,因此经济结构失衡的几率较小,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三、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缺陷中国教育的落后,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上的缺失是造成一系列失败的根源。对于一代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教育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中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对人才认识的片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对下一代做一个具有正常社会人的培养。近年来,中国教育界虽然引进了能力培养的观念,但是知识加能力也不能足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正常的功能。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正常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涵盖如下三条基本理念,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1.独立的思想和人格;2.缜密的科学精神;3.博大的人文情怀。虽然如今国内也讲所谓“素质教育”,可这种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以为减少作业,学些棋琴书画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误区,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割裂开来,认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打基础,重在学习知识,高级阶段才做研究。其实,创造力、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必须从小就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成长壮大。独立的思想是一颗种子,起初没有一个宽松的土壤,必定发育不良,等到基本定型之后,即使移植到良好的土壤里,或许能成才,但要成为栋梁之材就非常困难了。中国的传统教学还是教师传一个“道”,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操练去“悟道”。四、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特别是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实现创新的关键。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的中国,由于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而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机构要以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措施顺应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和全球的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做出贡献。建立创新型社会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只看重硬技术、偏重训练工程思维,这样离开市场和人性的研究,难以建立价值。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可能不是社会科技和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而是社会性的过量教育和就业困难。 我对于高校的教育改革的建议就是:“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

英美文化到底有哪几种差异啊,找的我头大!

英美文化有哪几种差异,论文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写?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异是大学生经常讨论的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语音差别,英语和美语在拼写和用词上也有不同之处。一般说来,表达同一意思,英语单词可能比美语单词长一些。如在英语和美语中,秋天分别为autumn和fall,劳工分别为labour和labor,支票分别为cheque和check,节目分别为programme和program,因此学汉语的美国人把这一情况比喻为“繁体字”和“简化字”。当然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在英语和美语中,电梯分别为lift和elevator,公寓分别为flat和apartment,学期分别为term和semester。

在语言背后的是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翻译成“the process of birth,growth and death”,美国人觉得言简意赅,形式优美;英国人却主张用哲学经典著作中“the process of comingsintosbeing,developing and passing away”的说法。

有时候英语和美语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同样的短语或单词在英语和美语中意思相反。如put on the table在英语中意思为“研究,认真对待”,在美语中为“束之高阁”。可以想象,英国人严谨认真,家里和办公室都收拾得很整洁,因此把什么东西摆到了桌上,多半会“研究,认真对待”;美国人一般“不拘小节”,居所和办公室都很随便,一旦被放在桌上,恐怕是没指望了。又如homely可以用来形容女性,在英语中意思是“朴实无华的”,其评价态度是肯定的;在美语中意思是“不漂亮的”,其评价态度是否定的。联想英美不同的生活态度容易理解这一差别。

在交流话题中,英国人喜欢历史而美国人喜欢地理,这显然与英国历史长而美国面积大有关。不过,文化艺术欣赏往往不只由思维倾向决定。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常被翻译为“the Great River eastward flows;the waves swept away,for thousands of years,all gallant heroes”,但西方人可能会把“the Great River”联想为黄河,而非长江。此外,这种译法文采也较欠缺。笔者认为从地理的角度可以翻译为“Across China Yangtze eastward goes;rolling waves carried away all historical heroes”;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翻译为“Chinese history sees Yangtze run;with rolling waves thousands years and myriad heroes are gone”。英国人和美国人都认为第三种译法最佳,不仅因为本词的主题是怀古,“中国历史目睹长江奔流”和“随着滚滚波涛千秋岁月和无数英雄已经远走”能给人以岁月沧桑的感觉,而且美国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广为人知,享有盛誉。

学英文的人有时候会注意到英式英文与美式英文的差异。其实世界上有很多种类的英文,不只英式和美式两种而已。光是在美国境内就有好多种不同的美式英文的方言。如果你在美国波士顿、纽约、迈阿密、达拉斯、洛杉矶等地区待过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地方的发音、字汇、甚至于文法,都跟其它地方稍有不同。同样的,在英国你如果待过伦敦、伯明翰、利物浦、爱丁堡、都柏林等地的话,也会发现各城市的差异。
如果你在宴会上同时碰到一位美国人与一位英国人,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凭着他们的对话辨认出来。最明显的线索当然就是发音,例如dance、butter、no、bird等等,不仅子音、元音的咬字有差异,就连重音位置也常常不一样。
英语、美语第二项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使用的单字。同样的东西,在美国与英国的称呼不一样
Ways of address
In recent years, the trend of many English-speaking people has been to address others by using the first name — Tom, Linda, Michael, Jane, Jane, etc — rather than calling the person Mr.summers, Mrs.Howard or Miss Jones. This is especially common among Americans, even when people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applies not only to people of roughly the same age, but also of different ages. It is not a sign of disrespect. It is not at all uncommon to hear a child calling a much older person — Joe, Ben, May, Helen, etc. This may even include the children’s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do the same. For example, many college students call their professors by their first names. The professors do not regard this as a sign of disrespect or familiarity, but rather, as an indication that the professor is considered affable and a sense of equality. This, of course, is quite counter Chinese custom. One can imagine the reactions of adults if a child were to call a grandparent by his or her first name, or a student to do the same in calling a teacher. A quick reprimand, and possible even a spanking for the child, would be sure to follow.
Another common Chinese form of address is use of a person’s tittle ,office ,or occupation ,such as 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 . But one seldom hears English seakers addressing others as Bureau Director Smith , Manager Jackson and the like . In English , only a few occupations or tittles would be used : Doctor – is common for those who have qualified in medical profession , and judge – for those authorized to try cases in law courts ; Governor – and Major – maybe used for those who hold such offices , although often without the name . The name with Proffessor - , however ,there are very few others .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expression for gratitude , apologies , remarks preceding a request , for example , there are [ 谢谢,对不起,请…. Thank you ,I’m sorry ,Execuse me] . On the whole ,there are quite simillar and present no problem . However ,even among these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nces .
Thank you , and Chinese please – Both of these are used more widely than the Chinese 谢谢,请… For minor favors , like borrowing a pencil , asking directions , requesting someone to pass on a message , calling a person to the telephone and the like , such polite expression are often omitted by Chinese , especially among close friends and members of the family . The more frequent use of Thank you and please by westerners is often regarded as unnecessary and even tiresome by many Chinese . On the other hand , the Chinese attitude – that appreciation is understood and need not to be expressed – is sometimes taken for rudeness or lack of consideration by westerners .
Replises to thank you are similar . The most common are Not at all , Don’t mention it ,You’re welcome , 没什么 ,不用谢 . But what reply should be given guides and serve people when a foreign person says Thank you for a job well done ? This is a situation often met by hotel attendants , meseum or exhibition guides and for tour guides . To translate the Chinese expression :这是我应给做的 as It’s my duty conveys the idea that the Chinese attendant or guide really did’t really want to do it , that he or she did it only because it was his/her duty . Quite a different message is conveyed ! A proper reply might be I’m glad to be help or It’s a pleasure .
The Chinese term 请 is usually regarded as equivalent to Please . However , in certain situation , the English Please would not be used . When offering or urging another person to be first in going through a door or getting in a car , the expression is generally after you (not you go first , as some people not well – acquainted with English are apt to say ) . At the meal table , Help yourself is customary when urging someone to start eating or to take more of the food .
语言,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文章标题: 英美文化有哪些不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4616.html
文章标签:英美  有哪些  文化
Top